永川区松溉镇打渔河村变“美丽资源”为“美丽经济” 加快探索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试点工作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21日13时讯(通讯员 凌泽英)就像医疗最难的永远不是技术,而是医患间的信任与责任一样,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最难的,不是金钱或物质的多少,而是村民勇于改变落后面貌的志气和行动。
近日,笔者采访重庆市永川区松溉镇打鱼河村时看到:无论是扶贫工作队还是镇村干部,都在提振全村精气神,凝心聚力谋发展,加快探索重庆市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试点工作。
他们共同的心声是:改变观念很重要,人穷志不能穷,乡村更有奔头。
建强党组织:发展产业,解决“等靠要”
站在松溉镇后岩上望出去,弯弯曲曲的地形似撒开的鱼网,打鱼河村由此得名。该村幅员面积4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有672户2164人,其中党员76名,常住人口约千人。5年前,村民信访多,上级领导来了也被缠着走不了路,集体经济空壳的打鱼河村落入市级贫困村行列。
2016年换届选举,该镇党委决定引进该村在外发展的宋世勇任村党委书记。宋世勇是一名退伍军人,1993年就在部队入了党。退役返乡在永川某丝绸厂工作,后自谋职业承包过建筑工程,并在松溉镇与人合伙办起了幼儿园。宋世勇上任之初,全村无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差(仅3.3公里公路、村办公楼门前是泥巴地),村民思想意识差,行为习惯差,邻里、婆媳吵架是常事,矛盾纠纷也多……
宋世勇每天跑来跑去,工资还不够车子油费。经过区委组织部集中培训、党员冬训,结合实践,宋世勇渐渐对农村工作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寻到了更多有效方法。他在党课和村民大会上开展“礼仪廉耻”教育,试着补上多年来农村家庭常被忽略的“这一课”。他说,现在国家的惠民政策多,但个别人认为,他(她)应该享受,于是想方设法不劳而获去争利益。“我们一直在引导,人再穷不能穷志气穷精神。”宋世勇说。
宋世勇在一头连松溉古镇、一头连石笋山的打鱼河村带领干群,探索“党委统筹、支部建基地、党员作示范”的路子,发展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2017年起,村中土地整理整治等项目陆续展开。
近年来,村党委建立了蚕桑支部和亿里支部,组织村民土地经营权入股1650亩,旱地全部纳入合作社,前3年每亩每年50元保底,村民在合作社务工60元至80元/天(原有果树收益归原主);贫困户资金入股1000元至2150元/人,每年入股资金的8%-10%分红,合作社有效益后,收益的70%用于分红,目前已发展果桑200亩、柑橘300亩及幼果林下种植大头菜等以短养长项目;发展龙眼400亩、荔枝570亩,其中柑橘明年挂果,龙眼已初见成效。
2020年,永川全区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各类组织和各项事务的全面领导,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打鱼河村推选区人大代表、村妇联主席、群团妇幼岗人员宋世芳任蚕桑支部书记,推选村委会原主任冯世权任亿里支部书记,两人还兼任村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以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推动党组织上扶贫产业链、进专业合作社、入农业产业园,夯实了脱贫攻坚一线战斗堡垒。
派驻扶贫队:推进项目,增强“好眼光”
采访中,笔者听到一个真实故事:2019年的一个周末,村支部书记宋世勇、扶贫工作队队长代武春、副队长曾静等在七聚山村民小组开院坝会时,接到村民曾某某打来的电话,称其家被水淹了。散会后,几位干部匆匆赶往曾家,发现只是他自己太懒,后檐沟没掏通,水流不畅倒灌进了屋。曾某眼看进水自己竟然一点不想办法,坐等干部来。宋世勇说,头天晚上深夜还有村民给他打电话,说猪圈进水了……
“有困难,找组织。”曾静说,这话没错,但村民力所能及的事为什么也要组织来管?究其原因:懒。所以,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后着力提升村民的思想素质,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同步改变村干部和群众的观念。代武春担任过重庆文理学院党政办副主任、学校发展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等职,也到某贫困区县挂职过扶贫副县长一职,积累了许多扶贫经验。2019年3月,市委组织部下派代武春到打鱼河村任扶贫工作队队长,他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初来乍到,代武春发现村干部大多“见子打子”,缺少前瞻性和规划性。于是,他从提升干部眼界、觉悟,看问题的高度、视野等方面努力。比如,有户村民,邻里相处关系不好,女主人无劳动力,两个女儿在读高中,但男女主人却没结婚证,家庭条件极差。代武春帮忙争取项目,建设了卫生厕所,将烟囱接出室外,新修了居住屋、鸡舍,接通人行便道,硬化了院坝,还联系重庆市资助中心职工为其捐款1.1万元……
“你还帮他?他那么讨厌?”有百姓这样说,村干部眼神也生疑。“是否帮过头了?”代武春自问。现在他家大女儿读大学,每年学费2万多元;小女儿读高中,也都需要用钱,需要鼓励的时候。“我们现在帮他家,未来他家就不会再贫穷,是会懂得感恩,孝道的,是能扶得起来的。”分析后,代武春进一步坚定了扶贫帮困的决心。2020年暑期,这户村民的大女儿到村中作志愿者,代武春为其争取了补贴,让她安心读书。
代武春说,改变观念很困难,但他们一直在路上。有户村民,上有老,下有3个子女,种植了5亩蔬菜大棚,之后为其申请了资金帮扶;有个花椒种植大户,在申请资金、项目时遇到困难,代武春帮忙办理……这些主动发家致富的积极行动,正是扶贫工作队希望的景象。合作社有人担心全力管好了入股农户的果树,将来村民出尔反尔,所以管理上有所松懈。“如果因为这前三年的管理引导,激发了村民种植管理的积极性,不也是同样的产业效果么?”代武春认为,干群多一份责任心,发展就添一份内动力。
延伸产业链:振兴乡村,资源变经济
近年来,打鱼河村实施的各种扶贫项目很多。“把资金合理使用出去见到效益,是一门学问,更是有许多工作要做。”曾静告诉笔者,按照规划,打鱼河村是连接松溉古镇和石笋山的中间“驿站”,作为承接乡村旅游有很好的地理位置。
要把“美丽资源”变成“美丽经济”,各种环境治理、基础设施都在逐一铺开:桑树生病了,扶贫工作队请来西南农大专家现场指导,成立专家工作站,搭建平台,让村民与专家见面,后续难题迎刃而解;2020年扶贫工作队向市水务局争取到760万元河道治理项目资金,虽然具体实施工作推进中遇到不少困难,但都努力向前推进;清洁大院施工,有的村民想当然要照着自己要求来,不团结不配合时有发生,一点小事就可能“卡壳”,但干部们仍在全力做解释疏导工作,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新建的百亩荔枝园,成林前种植胡豆,说好的按标准做,可一转眼“偷工减料”“敷衍塞责”又出现了,务工村民的自觉性、诚信度需要干部们去引导;2020年,该村新建百亩荔枝园投入80万元,村集体项目烘烤车间投入23万元,农经站为150亩荔枝园投入40万元,果园基础设施项目投入57万元,清洁示范大院投入100万元,乡村旅游控制性详规投入30万元……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是打鱼河村村训,也是《打鱼河村赋》内容,告诉村民们幸福生活靠勤劳的双手去劳动去创造。代武春说,到打鱼河村是扶贫的,不是来享受成果的。他相信,合作社基地兼顾好百姓利益,做好保底分红;产业发展结合乡村旅游前景大好,发展过程中的纳闷、阴霾都将逐渐散去;人才储备和培养,也在进行,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种植品种、防治病虫害等,都有专家前来指导;2020年新肺炎疫情一种植户辣椒秧卖不出去,他们利用专家工作站经费帮忙收购和销售……
经过多方努力,打鱼河村面貌大为改观:区委组织部下拨20万元党费,结合“一事一议”,为全村主干道、大院安装了太阳能节能路灯,村里夜间有了照明;五年来,该村已建有生产便道38公里,公路由原来的3.3公里增加到11.5公里,村中兴起了两拨坝坝舞蹈队,茶余饭后健身热情不减; 产业发展中实施短养长项目,近3年百姓在合作社务工收入近200万元,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观念一转天地宽。”在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试点工作中,打鱼河村村民文明素质、思想意识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组织的期望、部门的项目和资金落到了实处,带来了可观的效果,也进一步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