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脱贫攻坚答卷丨云阳泥溪镇:道路通产业兴富民增收幸福来
编者按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18个深度贫困乡镇全部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带动了全市决战贫困工作全局,推动脱贫攻坚经验举措“点上可持续、面上可推广”。
从即日起,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特别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脱贫攻坚答卷》专栏,深入报道我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经验,解读“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嬗变。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24日6时30分讯(记者 赵铁琥 郭浏婷)距云阳县城45公里的泥溪镇山多地少、沟壑纵横,属于我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山乡巨变,硕果累累,泥溪成功实现了7个贫困村整村脱贫,47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766人全部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2.5%降至零。
如今的泥溪,旧貌换新颜,乡亲们迎来了幸福的拐点。今(24)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就为网友们讲述这里的脱贫故事。
路通了 家家户户都受益
腊月的乌坡岭,天黑以后万籁俱寂,雾气升腾。泥溪镇桐林社区的张建成紧握方向盘,小心翼翼地朝半山坡的养猪场驶去,小货车上装着他刚从地里摘下的包白菜。“圈里有20头母猪,它们每天早晚要加餐一顿猪草。这会儿先把料备上,明早出车拉碎石挣钱才安心。”
从当年的建卡贫困户到如今的致富带头人,张建成的高光时刻伴随着泥溪的发展姗姗而来,道路的畅通让他见到了致富的曙光,迎来了人生的拐点。
2008年,远赴浙江务工的张建成因为一场车祸脑部受到重创。虽然逃过了鬼门关,但家中变得一贫如洗。上有年迈多病的父母,下有一双儿女上学,张建成夫妻咬紧牙关,申请了返乡创业贷款10万元开始养猪。可在乌坡岭,养猪却是个“靠天吃饭”的产业。
“盘山土路又窄又陡,一到雨天,拉货的车轮胎打滑,上不来。”每年的4月到10月,泥溪镇雨量充沛,乌坡岭隔三差五的阴雨令夫妻二人苦恼不已。“运饲料得靠肩膀扛,卖猪的日子也得老天说了算,得等雨后土路变硬了拉猪的车才敢上坡。”路不通,无论夫妻二人如何努力,猪场的规模始终无法扩大,日子总是捉襟见肘。
直到2017年,村里的公路通到了这个电子地图都没有标记的僻静山坡,张建成总算过上了安稳舒心的日子。这两年,因为交通便利,他家的猪场生猪存栏量保持在200头以上,临近年关,已卖出百余头。
“公路通到我家,也通到乡里的每一户人家。”现在,运输方便了,改造房屋的村民明显多起来,张建成就买来货车拉碎石,拉河沙,一年中总有一半的日子有生意。
要致富,先修路。通了路,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泥溪处处看得到。脱贫攻坚以来,泥溪镇的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交通建设更是一马当先。投资1.2亿元升级改造出境通道龙泥路,打通对外交通大动脉;建成乡、村、组道路202公里,行政村通畅率达100%、组级路通畅率达90%,实现了村村通农村客车、户户通人行便道。
不仅如此,泥溪镇还全面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和通信基站建设,实现了村村通动力电、通信网络全覆盖。此外,当地还建成了库容10万方的杉树沟小二型水库,完成各类集中供水工程60余处,安装饮水管道20余万公里,群众安全饮水保障率达到100%。
以往常年带领村民挑担找水吃的长柏村村支书张自生感慨地介绍说,杉树沟往里,有纵深5公里的群山,植被好,对水质有极强的过滤作用。几十年来,村民们都是守着好水讨水吃,如今有了水库,附近三个村4000多人的生活、灌溉用水终于不愁了。
不当老板 就当技术员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只有选对路走好路,脱贫的后劲才能更足!在泥溪的产业融合园,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就见到了“缩略版”的泥溪产业,它将黑木耳、香菇、菊花等泥溪主要农特产品的生产加工、展示销售、观光体验等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
有了此番初略的印象,再走访于村民中间,记者从一个个脱贫案例与创业故事中见到了泥溪人脱贫致富和振兴乡村的决心与情怀。
2009年从浙江回乡创业的刘俊戏谑自己“交了几年的技术钱”,才摸索出了培育香菇的技能。他说:“种植香菇,操作流程可以复制,但每个地方的气候、地理环境不一样,灭菌、接种等核心技术的把控也千差万别,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需要因地制宜。”
在经历了“三年入门,五年入行”的摔打后,刘俊的香菇种植基地发展到了五间厂房,他也有了底气准备集资扩大规模。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此时,桐林社区的支部书记曾义锋主动找上门来谈合作。
原来,在种植香菇方面,泥溪镇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不仅环境适宜,更能满足青杠木屑作为生产原料的可能,而以此产出的香菇色鲜味美,菇帽肉肥,深受市场欢迎。但发展香菇产业谈何容易,若任由村民种植,技术得不到保障可能会血本无归。
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刘俊决定不当老板,改当技术员。他说:“村里有许多剩余劳动力,他们或是因为年纪大了,或是因为要照顾老小不能外出打工,日子过得紧巴巴。有了泥溪香菇基地,就能带动许多人干活,这很让我高兴!”
泥溪香菇基地2018年建成投产,采取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利益联结机制主要实行三次分红。2020年,基地已发展为42个大棚,年种植35万袋菌袋,年产香菇30万斤。
“香菇盛产期,我们同时有40来个村民一起在基地里做事。”正在进行香菇分拣的王大姐对这份日均工资80元、还能按时打卡上下班的工作很满意。她说,在基地做工的生活很充实,这让她与家人告别了贫苦与埋怨,下班之后还能有时间照顾残疾的儿子和上学的孙子。“就这一项,一年就能挣8000元,再种点柑橘,收入就过万啦。”
近期,香菇特别走俏,刘俊预测春节期间每斤香菇的单价会超过五元。基地也新添了烘干机,行情好就鲜销,价格走低就保存干货待价而沽。谈到未来的发展计划,刘俊信心满满,他说:“江西的老板月工资出两万,我都没去。产业不能搞成摆设,需要有核心人物带领,我要跟乡亲们一起,把泥溪香菇做成品牌。”
只要适宜就能发展。不局限于香菇产业,泥溪镇现已建成柑橘、黑木耳、乌梅、香菇、菊花等特色主导产业2万余亩,覆盖村村、户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培育龙头企业1个、家庭农场20户,引导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当地还聘请了12名县内农业龙头企业家为产业发展顾问,指导全镇产业发展。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村均集体经济达29万元,其中协合村达120万元。此外,泥溪镇还探索“产业联合体”抱团发展,实现全镇 20000亩土地资源变资产,3000余户农户变股东。
泥溪镇党委书记陈宇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接下来,泥溪镇将进一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增加群众的收入,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基层治理,树立乡风文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做出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