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三星乡秦发林为贫困群众赠送致富“金钥匙”
石柱县秦发林冒着严寒, 深入田间地头当起“科技保姆”,为该村的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石柱:三星乡秦发林为贫困群众赠送致富“金钥匙”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1-01-25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25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这些弱枝、残枝要修剪掉……”“对果树刷白时,从根部起高度保持在0.6至1.5米左右……”连日来,重庆市石柱县人大代表、三星乡人大主席、雷庄村驻村领导秦发林冒着严寒, 深入田间地头当起“科技保姆”,为该村的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主动作为 点亮群众智慧之“灯”

“扶贫不养懒汉,智志双扶是关键。”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秦发林对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坚决说“不”。

为引导贫困群众摒弃“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 “我穷我有理”“我穷我怕谁”等思想,他通过入户走访,与贫困群众交心谈心,为大家深入浅出讲解脱贫攻坚最新政策、脱贫典型人物事迹,引导贫困户自强自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破解了少数群众“等靠要”难题。

秦发林(右)指导村民对果树刷白。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秦发林(右)指导村民对果树刷白。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为让贫困群众拿到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秦发林组织雷庄村村支两委,按照贫困群众“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技术培训,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困的“土壤”。

“种地要靠科技,就业要有技能,致富要靠勤劳,这是我通过技能培训致富的最大感受。”雷庄村高歇组已脱贫户郎启华感慨地说。

2019年,年近花甲的郎启华种植有机水稻6亩,亩产量在460公斤左右。2020年,他参加村里组织的有机水稻种植培训课后,种植有机水稻8亩,亩产量达到了510公斤。

近年来,在秦发林的推动下,三星乡共组织各类宣讲活动200余场,培训群众5000余人次,成功引导120人就业。

产业帮扶 深淘集体增收之“井”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发展产业是基础,壮大集体经济是关键。

三星乡稻水源充足,无任何工业污染,土壤酸碱适中,非常适合种植有机水稻。然而,由于资金短缺,加工生产线老化,品牌打造及市场开发能力弱等因素,其打造的“三星香米”品牌一直处于自由式、松散型、低水平的发展状态。

秦发林(右)指导已脱贫户对果树修枝。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秦发林(右)指导已脱贫户对果树修枝。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为盘活“有效资源”兴产业,自2019年以来,秦发林配合三星乡党委政府,利用中核集团的部分帮扶资金,完善“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在全乡6个村分别成立了有机香米专业合作社。

在此基础上,该乡6个村的有机香米专业合作社与从事稻谷加工和销售多年的一家专业合作社共同出资,组建了一家农业有限公司,在助推“三星香米”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为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注入了源头活水。

两年来,三星乡每年种植有机水稻3000亩,“三星香米”产业总产值在1500万元左右,带动全乡602个贫困户和1456个非贫困户稳定增收,仅此一项产业户均收入达到5000余元。

自2019年以来,全乡6个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分别达到10万元,让昔日的“空心村”变成了“实心村”,这一创新模式在重庆市内得到了有效推广。

为扎实做好“产业兴村”这篇大文章,秦发林还组织全乡人大代表,进村入户开展产业发展调查工作,通过合理化建议,配合该乡因地制宜发展起皱皮木瓜、吴茱萸等中药材5391亩、核桃1448亩、巫山脆李100余亩。

怀揣使命 真情帮扶暖民之“心”

新建的房屋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户,道路两旁修枝刷白后的产业基地集中连片,走进三星乡的雷庄村,仿佛走进一幅恬静安详的田园风景画。

“村子里的大变化,离不开秦主席的真情付出;我家的变化,更离不开秦主席的真情帮扶。”高歇村已脱贫户马培菊感激地说。

2018年,马培菊的丈夫陈福海在为村里的一个贫困户干活时不慎受伤,两家人因此发生矛盾。结合两个穷困户家庭当时的具体情况,在秦发林协调下,通过相关部门救助和帮扶,解决了陈福海的4万余元医疗费用。又在秦发林的耐心调解下,两家人握手言和。

“要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他们的心才更温暖,社会才更和谐。”秦发林说。

怀揣为民办实事、做好事的初心,秦发林就像老百姓身边的“及时雨”,总是在村民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在村子里的每片土地上洒下了真情和汗水,赢得了广大村民交口称赞。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石柱:三星乡秦发林为贫困群众赠送致富“金钥匙”

2021-01-25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25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这些弱枝、残枝要修剪掉……”“对果树刷白时,从根部起高度保持在0.6至1.5米左右……”连日来,重庆市石柱县人大代表、三星乡人大主席、雷庄村驻村领导秦发林冒着严寒, 深入田间地头当起“科技保姆”,为该村的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主动作为 点亮群众智慧之“灯”

“扶贫不养懒汉,智志双扶是关键。”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秦发林对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坚决说“不”。

为引导贫困群众摒弃“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 “我穷我有理”“我穷我怕谁”等思想,他通过入户走访,与贫困群众交心谈心,为大家深入浅出讲解脱贫攻坚最新政策、脱贫典型人物事迹,引导贫困户自强自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破解了少数群众“等靠要”难题。

秦发林(右)指导村民对果树刷白。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秦发林(右)指导村民对果树刷白。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为让贫困群众拿到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秦发林组织雷庄村村支两委,按照贫困群众“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技术培训,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困的“土壤”。

“种地要靠科技,就业要有技能,致富要靠勤劳,这是我通过技能培训致富的最大感受。”雷庄村高歇组已脱贫户郎启华感慨地说。

2019年,年近花甲的郎启华种植有机水稻6亩,亩产量在460公斤左右。2020年,他参加村里组织的有机水稻种植培训课后,种植有机水稻8亩,亩产量达到了510公斤。

近年来,在秦发林的推动下,三星乡共组织各类宣讲活动200余场,培训群众5000余人次,成功引导120人就业。

产业帮扶 深淘集体增收之“井”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发展产业是基础,壮大集体经济是关键。

三星乡稻水源充足,无任何工业污染,土壤酸碱适中,非常适合种植有机水稻。然而,由于资金短缺,加工生产线老化,品牌打造及市场开发能力弱等因素,其打造的“三星香米”品牌一直处于自由式、松散型、低水平的发展状态。

秦发林(右)指导已脱贫户对果树修枝。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秦发林(右)指导已脱贫户对果树修枝。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为盘活“有效资源”兴产业,自2019年以来,秦发林配合三星乡党委政府,利用中核集团的部分帮扶资金,完善“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在全乡6个村分别成立了有机香米专业合作社。

在此基础上,该乡6个村的有机香米专业合作社与从事稻谷加工和销售多年的一家专业合作社共同出资,组建了一家农业有限公司,在助推“三星香米”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为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注入了源头活水。

两年来,三星乡每年种植有机水稻3000亩,“三星香米”产业总产值在1500万元左右,带动全乡602个贫困户和1456个非贫困户稳定增收,仅此一项产业户均收入达到5000余元。

自2019年以来,全乡6个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分别达到10万元,让昔日的“空心村”变成了“实心村”,这一创新模式在重庆市内得到了有效推广。

为扎实做好“产业兴村”这篇大文章,秦发林还组织全乡人大代表,进村入户开展产业发展调查工作,通过合理化建议,配合该乡因地制宜发展起皱皮木瓜、吴茱萸等中药材5391亩、核桃1448亩、巫山脆李100余亩。

怀揣使命 真情帮扶暖民之“心”

新建的房屋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户,道路两旁修枝刷白后的产业基地集中连片,走进三星乡的雷庄村,仿佛走进一幅恬静安详的田园风景画。

“村子里的大变化,离不开秦主席的真情付出;我家的变化,更离不开秦主席的真情帮扶。”高歇村已脱贫户马培菊感激地说。

2018年,马培菊的丈夫陈福海在为村里的一个贫困户干活时不慎受伤,两家人因此发生矛盾。结合两个穷困户家庭当时的具体情况,在秦发林协调下,通过相关部门救助和帮扶,解决了陈福海的4万余元医疗费用。又在秦发林的耐心调解下,两家人握手言和。

“要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他们的心才更温暖,社会才更和谐。”秦发林说。

怀揣为民办实事、做好事的初心,秦发林就像老百姓身边的“及时雨”,总是在村民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在村子里的每片土地上洒下了真情和汗水,赢得了广大村民交口称赞。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王婷婷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