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密织食品监管“安全网” 提升市民满意度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3月11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谭显全 通讯员 李君慧)“市民的食品安全满意度86.1分、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95.03%……”近日,笔者从重庆市大足区食药安办了解到,根据2020年重庆市食品安全状况发布的正式报告,大足区食品安全综合满意度排名主城都市区第三、全市第五,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继续保持稳中可控、持续向好的态势。
报告显示,2020年,大足区市民的食品安全满意度测评得分为86.1分,比2019年增加7.4分。从抽检监测的数据看,2020年,市民对食品安全抽检及结果公布情况满意度为88.94%,排名都市功能区第二、全市第四。大足区全年没有接到集体性食物中毒报告,未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让食品安全网更“密”
“近年来,大足区始终把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不断创新机制、细化措施、加强监管,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大足区市场监管局局长谢勇表示。
全区320余所学校食堂全面推行“明厨亮灶”,覆盖率达100%;食品生产企业全部纳风险等级管理,食品经营单位风险等级管理率≥70%,餐饮业、集体食堂风险等级管理率达95%……这是一组2020年的食品安全数据。
大足区始终坚持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全区总体发展规划,列入年度责任目标综合考评体系,层层细化分解任务,将监管触角延伸到村(社区)和生产经营单位,打通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完善监管制度,强化监管手段,形成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全程可追溯的监管体系,积极打造食品安全监管“天网”。实行食品安全事故“一票否决”,严格督促食品企业履行食品安全生产责任,持续加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健全监管信用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对不法生产经营者保持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使其“一处失信、寸步难行”。
“小散低”转向“名特优”
甜粑、凉粉、凉糕……这些深埋在市民心里的“老味道”,成为了抹不开的乡愁。2019年以来,大足区以打造“知名、特色、优秀”精品食品作坊为目标,大力加强帮扶指导举措,全力助推辖区传统型食品加工作坊改造提升。
笔者了解到,大足区市场监管局作为主要职能部门,拉高标杆,立足本地特色,做优亮点工作,打造“名特优”小作坊5家。
“从厂区及周边环境整洁、加工区域清洁卫生、从业人员卫生防护等环节,找短板,查问题,对待整改作坊进行全程“一对一”跟踪指导和对接,提高作坊的创建积极性。”该局食品一科负责人左开伟介绍。以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示范小作坊和市“名特优”小作坊为目标,大足区市场监管局对辖区内的315家小作坊进行了全方位整治和提升,通过编织日常监管“一张网”、下好改造提升“一盘棋”、绘制长效监管“一幅图”,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实行“一户两档案”动态监管,为规范小作坊食品安全生产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
流程有序、环境整洁、操作规范……这是当前大足区小作坊生产的普遍场景,对比以前小作坊无序无证的阶段,大足区小作坊真正实现了“散、乱、差”从“洁、净、美”的转变。下一步,将在规范提升的基础上树立典型,筛选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生产条件和发展前景较好的一批食品小作坊,做好重点扶持,创建名特优小作坊示范点。同时,以点带面,宣传带动其他小作坊生产经营者主动学习、改造提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为激发多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社会治理,全面提升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水平,大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聘任20名校园周边食品安全“啄木鸟”。
笔者了解到,校园周边食品安全“啄木鸟”主要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心家长、老师、媒体记者、志愿者等社会各界人士中优选聘请。他们将对校园周边食品经营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督和举报,市场监管部门收到问题线索后,第一时间依据流程将反映问题受理、转办,并对查处和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办,有关查处和整改情况,依据工作流程向“啄木鸟”及时反馈。聘任校园周边食品安全“啄木鸟”的举措,将更好地解决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有利于建立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更好地保障学校师生“舌尖上的安全”。2020年,大足区市场监管局检查学校食堂及周边食品经营单位1217户次,立案查处13件、取缔无证经营者5户。
护航农村地区食品安全
以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为主战场,对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全面摸底排查,实施风险分级分类监管,严查无证生产经营行为,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资格,坚决取缔“黑工厂”“黑窝点”“黑作坊”,建立健全“三小”登记备案及监管台账并实行动态管理。围绕重点行业、重点品种、重点时段开展专项整治34个。2020年,开展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督抽检3114批次,农药残留速测2152批次,快检1886批次,食品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
下一步,大足区食药安办及市场监管部门将结合满意度调查结果,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全面强化源头治理,实施全程监管,强化抽检和风险监测、防控,大力推进监管信息公开,不断引导社会各界持续关注,做到“请群众参与、向群众汇报、请群众监督、让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