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文旅融合大作 巴蜀七十二行雕塑展今开展

渝北文旅融合大作 巴蜀七十二行雕塑展今开展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1-03-30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3月30日18时10分讯(记者 闫仪)“那些儿时的老行当陌生又熟悉,记忆都泛黄了,重温一下别有一番趣味。”今(30)日,一大批栩栩如生的雕塑亮相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巴蜀七十二行雕塑展》开展,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围观,而纤夫、挑水夫、媒婆等传统行当引发了观展游客的讨论。

巴蜀七十二行雕塑展揭幕。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闫仪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巴蜀七十二行雕塑馆内看到,一尊两人“握手”、身后牵牛的雕塑前有不少游客驻足围观,这里展示的是传统职业“牛偏耳“,“牛偏耳”是啥?90后、80后的我们闻所未闻,一旁观展的市民杨秀芬对这个职业却还有着深刻的印象。

游客驻足讨论雕塑“牛偏耳”。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闫仪 摄

“偏耳就是中介,牛偏耳就是牛中介,你看他们讲悄悄话,是怕价格被别人听到;你看他们的手在衣袖里悄悄比价格,是怕价格被别人看见。”杨芬秀介绍,这都是她儿时才有的行当,已经有十来年没见过了,今天看到雕塑还原的场景感觉很真实,很有意思,让她想起了儿时的趣事。

游客结伴观展。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闫仪 摄

除了负责买卖牲口的牛偏耳,展馆内还有拉船的纤夫、搬运货物的棒棒、缝缝补补的裁缝、修造房屋的水泥匠、打制家具的木匠……展览由79组,共计108个雕塑人物及道具组成,分为城乡力夫、良工巧匠、街巷能人和市井商贩4个单元。每一个行当都有它对应的写照,这些也都是巴蜀人民祖祖辈辈接续传承的智慧结晶和时间创造。

游客观览雕塑“杀猪匠”。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闫仪 摄
半扎马步,手持舞剑的武师。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闫仪 摄
面带笑容,乐观向上的雕塑“棒棒”。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闫仪 摄
手持烟杆的媒婆雕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闫仪 摄

据悉,《巴蜀七十二行雕塑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雕塑学会理事、雕塑艺术家邓刚先生带领团队创作而成,以传统行当为主题,以雕塑艺术形式展示清末至民国时期极具特色的79个巴蜀地区传统行当,根据巴蜀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人物形态、生活特征和人们的审美认知,提炼巴蜀一带鲜明的人物特征与从业者的肢体语言,以饱满的雕塑符号贯穿其中,生动再现传统行当劳作场景,着力体现七十二行从业者们的淳朴奋进的优秀品质。雕塑造型生动写实,动作惟妙惟肖,神态逼真,细节考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衣服裁制行当雕塑组。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闫仪 摄
纤夫行当雕塑组。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闫仪 摄
吹打乐师雕塑组。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闫仪 摄

“通过这样一个展览,我们看到了往昔的生活样貌,感受到了新老行当更替过程中匠心文化的传承,也能激发我们传承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启迪当代青少年的爱国情怀”,渝北文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展览中的传统行当,有的仍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有的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有的则早已只能留存于人们的记忆、文字和影像资料当中。展览用雕塑的形式生动记录、展示这些巴蜀老行当,期望市民游客透过这些老行当能回忆、看到、了解那渐渐远去的时代。

为人号脉的中医。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闫仪 摄
传统行当挑水夫。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闫仪 摄

近年来,渝北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传承巴渝工匠精神,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中凸显渝北特色。

开展第一日,观展游客有序进入展馆。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闫仪 摄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渝北文旅融合大作 巴蜀七十二行雕塑展今开展

2021-03-30 18:29:10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3月30日18时10分讯(记者 闫仪)“那些儿时的老行当陌生又熟悉,记忆都泛黄了,重温一下别有一番趣味。”今(30)日,一大批栩栩如生的雕塑亮相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巴蜀七十二行雕塑展》开展,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围观,而纤夫、挑水夫、媒婆等传统行当引发了观展游客的讨论。

巴蜀七十二行雕塑展揭幕。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闫仪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巴蜀七十二行雕塑馆内看到,一尊两人“握手”、身后牵牛的雕塑前有不少游客驻足围观,这里展示的是传统职业“牛偏耳“,“牛偏耳”是啥?90后、80后的我们闻所未闻,一旁观展的市民杨秀芬对这个职业却还有着深刻的印象。

游客驻足讨论雕塑“牛偏耳”。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闫仪 摄

“偏耳就是中介,牛偏耳就是牛中介,你看他们讲悄悄话,是怕价格被别人听到;你看他们的手在衣袖里悄悄比价格,是怕价格被别人看见。”杨芬秀介绍,这都是她儿时才有的行当,已经有十来年没见过了,今天看到雕塑还原的场景感觉很真实,很有意思,让她想起了儿时的趣事。

游客结伴观展。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闫仪 摄

除了负责买卖牲口的牛偏耳,展馆内还有拉船的纤夫、搬运货物的棒棒、缝缝补补的裁缝、修造房屋的水泥匠、打制家具的木匠……展览由79组,共计108个雕塑人物及道具组成,分为城乡力夫、良工巧匠、街巷能人和市井商贩4个单元。每一个行当都有它对应的写照,这些也都是巴蜀人民祖祖辈辈接续传承的智慧结晶和时间创造。

游客观览雕塑“杀猪匠”。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闫仪 摄
半扎马步,手持舞剑的武师。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闫仪 摄
面带笑容,乐观向上的雕塑“棒棒”。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闫仪 摄
手持烟杆的媒婆雕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闫仪 摄

据悉,《巴蜀七十二行雕塑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雕塑学会理事、雕塑艺术家邓刚先生带领团队创作而成,以传统行当为主题,以雕塑艺术形式展示清末至民国时期极具特色的79个巴蜀地区传统行当,根据巴蜀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人物形态、生活特征和人们的审美认知,提炼巴蜀一带鲜明的人物特征与从业者的肢体语言,以饱满的雕塑符号贯穿其中,生动再现传统行当劳作场景,着力体现七十二行从业者们的淳朴奋进的优秀品质。雕塑造型生动写实,动作惟妙惟肖,神态逼真,细节考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衣服裁制行当雕塑组。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闫仪 摄
纤夫行当雕塑组。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闫仪 摄
吹打乐师雕塑组。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闫仪 摄

“通过这样一个展览,我们看到了往昔的生活样貌,感受到了新老行当更替过程中匠心文化的传承,也能激发我们传承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启迪当代青少年的爱国情怀”,渝北文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展览中的传统行当,有的仍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有的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有的则早已只能留存于人们的记忆、文字和影像资料当中。展览用雕塑的形式生动记录、展示这些巴蜀老行当,期望市民游客透过这些老行当能回忆、看到、了解那渐渐远去的时代。

为人号脉的中医。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闫仪 摄
传统行当挑水夫。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闫仪 摄

近年来,渝北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传承巴渝工匠精神,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中凸显渝北特色。

开展第一日,观展游客有序进入展馆。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闫仪 摄


[责任编辑: 王婷婷]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