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文农旅”巧融合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万盛“文农旅”巧融合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1-04-30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30日6时讯(通讯员 武晓静)“好山好水迎春住,盛景盛城迎福来。”在万盛这片土地上,自然风光、三线文化、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乡村旅游丰富。如何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助力乡村振兴,万盛一直在探索。

体验农耕文化、采摘瓜果蔬菜、品尝农家美食……今年一季度,万盛经开区旅游市场实现开门红,共接待游客530.59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10.2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9.6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9.15%。其中,万盛乡村旅游来区人数达177.95万人,实现营业收入6.39亿元。

这份亮眼成绩单是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近年来,万盛不断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积极探寻“文农旅融合”的有效路径,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黑山八角小镇文化墙。通讯员 杨祎 摄
黑山八角小镇文化墙。通讯员 杨祎 摄

乡村变景点 村民腰包鼓了

“再多摘点果子,真好吃!”近日,在丛林镇绿水村香薇果园里,笑语连连。

当天,果园迎来了一批来自南川的游客。游客在200多亩的果园里采摘成熟的柑橘,既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

无独有偶,这一天,万盛区文联组织市区级文学爱好者来此开展乡村文化振兴文学创作活动。文人墨客在领略乡村风光的同时,激发写作灵感。

田园风光、现代农业、水果采摘等,原汁原味原生态,成为香薇果园的“亮色”。

前些年,绿水村村民蔡志华拿着东拼西凑的3万元,租下200余亩荒地种植果树。现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花果飘香,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景点。

“这段时间来游玩的市民很多,最多的一天有十几桌客人。”蔡志华说,下一步,他准备继续扩大香薇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增加儿童娱乐设施和垂钓鱼塘,把果园山打造成万盛观光农业特色示范点,带领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香薇果园是万盛农旅融合的成功范例之一。

干净整洁的田间道路、青瓦白墙的农家小院、各色各样的花草树木……黑山镇鱼子村宛若江南水乡,令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鱼子村以休闲度假为主题,打造完成鱼子水涧、鱼子水林、鱼子水田、鱼子水苑及鱼子水庄5个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如今,鱼子新区已成为了万盛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借力乡村旅游,该村一鼓作气、顺势而为,着力打造樱桃园、蓝莓园、猕猴桃园、李子园、山桐梓园“五园”。

乘着农旅融合发展东风,鱼子村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鱼子新区旅游火了以后,我们樱桃采摘园的生意也好了起来。”村民肖斌说,樱桃采摘旺季,游客在鱼子新区休闲游玩后,便会到果园采摘樱桃,能增收3万余元。

黑山镇旅游服务中心主任杜弘莉表示,近年来,黑山镇依托旅游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精心打造了鱼子新区、林口桃花园、百花谷、灵官殿等乡村景点,还有以猕猴桃、方竹笋、有机茶叶、糯玉米为主的特色农业资源,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

板辽湖晨景。通讯员 尹南源 摄
板辽湖晨景。通讯员 尹南源 摄

文化加持 释放品牌效应

传统旅游产业大都依靠旅游观光、住宿、饮食来带动消费,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单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群众的出游需求,以自然景观为基础,通过文化创意,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将是景区发展的趋势。

“溱州文化”“农耕文化”“戏曲文化”“茶文化”……笔者在走访中发现,万盛各地依托本土资源,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入品牌文化创意,以文化赋能乡村旅游。

每年阳春三月,万东镇五和村,一簇簇白色的梨花缀满枝头,美不胜收,千余亩五和梨园游人如织。

梨花盛开期间,五和村还举办了“五和梨花文化旅游节”,戏曲大咖梨园唱戏,为乡村美景注入文化韵味。

“戏曲元素和旅游相结合,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五和村党总支书记周冬勤介绍,五和梨花文化节已经举办了八届,一方面,通过以花为媒,以节会友,以戏揽客,打响了五和村乡村旅游的新名片;另一方面,举办采果节、兴办农家乐等,形成了集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文农旅融合”田园观光综合体。该节会获评了“重庆十大最具影响力乡镇节庆”“重庆十佳赏花踏青胜地”“重庆市戏剧家活动基地”称号。

金桥镇尚古村落景区植入文化元素后,更显灵气和神韵。

“在城市待久了,很怀念农耕生活。”近日,市民王瑞一家专程到尚古村落景区体验农耕的乐趣。

尚古村落农耕文化体验园建有农耕文化长廊、农耕文化展览馆、农耕体验梯田等观光体验区。在农耕文化展览馆内,陈列了农耕器具、生活用具、民俗文化传承道具2000余件,并专门针对城市游客推出了打谷、推磨、挖藕、捉鱼等农事活动。

“我们保留了传统农耕生产工具,希望向游客传递一种文化理念。”金桥镇旅游办负责人游敏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农耕文化面临被遗忘的境地。农耕文化体验园留住了乡愁,让年轻一代通过体验农事活动,传承农耕文化。

“文农旅融合”的关键在于对本土优势资源的深度挖掘。如今,万盛几乎每个镇街都有“文农旅融合”发展的良好范本。

孝子河畔的溱州文化园,用浮雕、碑刻、字画等方式,向路人讲述关于万盛“巴僚秘境”“溱州故邑”的历史。

丛林镇留下了海孔洞、晋林机械厂等“三线”文化遗产,保留了“三线建设”时期的风貌建筑。

东林街道新工区的文创街项目,把工矿文化元素植入街区,让整条步行街充满了“年代感”。

海孔洞旧址外观。通讯员 周茂 摄
海孔洞旧址外观。通讯员 周茂 摄

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添新引擎

深入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对于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而如何促进文旅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实现村民持续稳定致富则是题中要义。

近年来,万盛积极适应旅游市场新变化,积蓄新动能,将景区创建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搭上“旅游快车”。

凉风村新貌。通讯员 曹永龙 摄
凉风村新貌。通讯员 曹永龙 摄

关坝镇凉风村,河边草木葱郁,健身步道沿河而建;鱼塘清澈宁静,廊、亭倒映水中;一栋栋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绿树、鲜花掩映。眼前的一切,很难让人联想这里曾是国家级贫困村。

守着绿水青山,如何变金山银山?凉风村第一书记胡栋梁表示,近年来,凉风村依靠“生态凉风·梦乡渔村”乡村旅游项目,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海拔550米至800米打造水果采摘区,在海拔800米以上打造休闲度假区,走出了一条“文农旅融合”发展的振兴之路,成功摘下“贫困帽”,展现新景象。

在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凉风村还组建了苗族文艺宣传队,制作蜡染、刺绣等苗族传统服饰,烹饪酸汤鱼、咂酒等苗族风味美食,为丰富地域特色、提升旅游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今,凉风村7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120多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凉风村还获评全国首批“绿色村庄”、全市“十佳美丽乡村典范”“全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同样,依托黑山谷、奥陶纪等周边景区,黑山镇北门村加速发展旅游服务配套产业,每年旅游收入平均增速超过了15%,村民人均旅游年收入占比超过总收入的65%。

另外,在青年镇板辽村,板辽金沙滩景区直接吸纳当地群众就业80余人,带动景区周边村民发展农家乐、特色旅游商户42家,旅游旺季每户每月平均纯收入达9000元。

凉风村、北门村、板辽村……“文农旅融合”的发展红利让一个个美丽乡村焕发新生机。

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农旅融合”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引擎,也是城市消费需求热点所在。下一步,将继续以“文农旅融合”为重点,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并重,公共服务产品与市场化文旅产业并行,集中力量,绘就一幅游客满意的“山水图”,走出一条提升村民幸福指数的“致富路”。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万盛“文农旅”巧融合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2021-04-30 06:0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30日6时讯(通讯员 武晓静)“好山好水迎春住,盛景盛城迎福来。”在万盛这片土地上,自然风光、三线文化、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乡村旅游丰富。如何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助力乡村振兴,万盛一直在探索。

体验农耕文化、采摘瓜果蔬菜、品尝农家美食……今年一季度,万盛经开区旅游市场实现开门红,共接待游客530.59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10.2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9.6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9.15%。其中,万盛乡村旅游来区人数达177.95万人,实现营业收入6.39亿元。

这份亮眼成绩单是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近年来,万盛不断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积极探寻“文农旅融合”的有效路径,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黑山八角小镇文化墙。通讯员 杨祎 摄
黑山八角小镇文化墙。通讯员 杨祎 摄

乡村变景点 村民腰包鼓了

“再多摘点果子,真好吃!”近日,在丛林镇绿水村香薇果园里,笑语连连。

当天,果园迎来了一批来自南川的游客。游客在200多亩的果园里采摘成熟的柑橘,既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

无独有偶,这一天,万盛区文联组织市区级文学爱好者来此开展乡村文化振兴文学创作活动。文人墨客在领略乡村风光的同时,激发写作灵感。

田园风光、现代农业、水果采摘等,原汁原味原生态,成为香薇果园的“亮色”。

前些年,绿水村村民蔡志华拿着东拼西凑的3万元,租下200余亩荒地种植果树。现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花果飘香,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景点。

“这段时间来游玩的市民很多,最多的一天有十几桌客人。”蔡志华说,下一步,他准备继续扩大香薇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增加儿童娱乐设施和垂钓鱼塘,把果园山打造成万盛观光农业特色示范点,带领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香薇果园是万盛农旅融合的成功范例之一。

干净整洁的田间道路、青瓦白墙的农家小院、各色各样的花草树木……黑山镇鱼子村宛若江南水乡,令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鱼子村以休闲度假为主题,打造完成鱼子水涧、鱼子水林、鱼子水田、鱼子水苑及鱼子水庄5个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如今,鱼子新区已成为了万盛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借力乡村旅游,该村一鼓作气、顺势而为,着力打造樱桃园、蓝莓园、猕猴桃园、李子园、山桐梓园“五园”。

乘着农旅融合发展东风,鱼子村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鱼子新区旅游火了以后,我们樱桃采摘园的生意也好了起来。”村民肖斌说,樱桃采摘旺季,游客在鱼子新区休闲游玩后,便会到果园采摘樱桃,能增收3万余元。

黑山镇旅游服务中心主任杜弘莉表示,近年来,黑山镇依托旅游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精心打造了鱼子新区、林口桃花园、百花谷、灵官殿等乡村景点,还有以猕猴桃、方竹笋、有机茶叶、糯玉米为主的特色农业资源,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

板辽湖晨景。通讯员 尹南源 摄
板辽湖晨景。通讯员 尹南源 摄

文化加持 释放品牌效应

传统旅游产业大都依靠旅游观光、住宿、饮食来带动消费,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单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群众的出游需求,以自然景观为基础,通过文化创意,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将是景区发展的趋势。

“溱州文化”“农耕文化”“戏曲文化”“茶文化”……笔者在走访中发现,万盛各地依托本土资源,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入品牌文化创意,以文化赋能乡村旅游。

每年阳春三月,万东镇五和村,一簇簇白色的梨花缀满枝头,美不胜收,千余亩五和梨园游人如织。

梨花盛开期间,五和村还举办了“五和梨花文化旅游节”,戏曲大咖梨园唱戏,为乡村美景注入文化韵味。

“戏曲元素和旅游相结合,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五和村党总支书记周冬勤介绍,五和梨花文化节已经举办了八届,一方面,通过以花为媒,以节会友,以戏揽客,打响了五和村乡村旅游的新名片;另一方面,举办采果节、兴办农家乐等,形成了集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文农旅融合”田园观光综合体。该节会获评了“重庆十大最具影响力乡镇节庆”“重庆十佳赏花踏青胜地”“重庆市戏剧家活动基地”称号。

金桥镇尚古村落景区植入文化元素后,更显灵气和神韵。

“在城市待久了,很怀念农耕生活。”近日,市民王瑞一家专程到尚古村落景区体验农耕的乐趣。

尚古村落农耕文化体验园建有农耕文化长廊、农耕文化展览馆、农耕体验梯田等观光体验区。在农耕文化展览馆内,陈列了农耕器具、生活用具、民俗文化传承道具2000余件,并专门针对城市游客推出了打谷、推磨、挖藕、捉鱼等农事活动。

“我们保留了传统农耕生产工具,希望向游客传递一种文化理念。”金桥镇旅游办负责人游敏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农耕文化面临被遗忘的境地。农耕文化体验园留住了乡愁,让年轻一代通过体验农事活动,传承农耕文化。

“文农旅融合”的关键在于对本土优势资源的深度挖掘。如今,万盛几乎每个镇街都有“文农旅融合”发展的良好范本。

孝子河畔的溱州文化园,用浮雕、碑刻、字画等方式,向路人讲述关于万盛“巴僚秘境”“溱州故邑”的历史。

丛林镇留下了海孔洞、晋林机械厂等“三线”文化遗产,保留了“三线建设”时期的风貌建筑。

东林街道新工区的文创街项目,把工矿文化元素植入街区,让整条步行街充满了“年代感”。

海孔洞旧址外观。通讯员 周茂 摄
海孔洞旧址外观。通讯员 周茂 摄

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添新引擎

深入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对于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而如何促进文旅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实现村民持续稳定致富则是题中要义。

近年来,万盛积极适应旅游市场新变化,积蓄新动能,将景区创建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搭上“旅游快车”。

凉风村新貌。通讯员 曹永龙 摄
凉风村新貌。通讯员 曹永龙 摄

关坝镇凉风村,河边草木葱郁,健身步道沿河而建;鱼塘清澈宁静,廊、亭倒映水中;一栋栋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绿树、鲜花掩映。眼前的一切,很难让人联想这里曾是国家级贫困村。

守着绿水青山,如何变金山银山?凉风村第一书记胡栋梁表示,近年来,凉风村依靠“生态凉风·梦乡渔村”乡村旅游项目,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海拔550米至800米打造水果采摘区,在海拔800米以上打造休闲度假区,走出了一条“文农旅融合”发展的振兴之路,成功摘下“贫困帽”,展现新景象。

在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凉风村还组建了苗族文艺宣传队,制作蜡染、刺绣等苗族传统服饰,烹饪酸汤鱼、咂酒等苗族风味美食,为丰富地域特色、提升旅游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今,凉风村7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120多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凉风村还获评全国首批“绿色村庄”、全市“十佳美丽乡村典范”“全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同样,依托黑山谷、奥陶纪等周边景区,黑山镇北门村加速发展旅游服务配套产业,每年旅游收入平均增速超过了15%,村民人均旅游年收入占比超过总收入的65%。

另外,在青年镇板辽村,板辽金沙滩景区直接吸纳当地群众就业80余人,带动景区周边村民发展农家乐、特色旅游商户42家,旅游旺季每户每月平均纯收入达9000元。

凉风村、北门村、板辽村……“文农旅融合”的发展红利让一个个美丽乡村焕发新生机。

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农旅融合”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引擎,也是城市消费需求热点所在。下一步,将继续以“文农旅融合”为重点,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并重,公共服务产品与市场化文旅产业并行,集中力量,绘就一幅游客满意的“山水图”,走出一条提升村民幸福指数的“致富路”。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邓胜男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