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范昌堂深山种黄连 “苦日子”变成“甜日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5日6时讯(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走进海拔1500余米的重庆石柱县枫木镇双塘村大塘组范昌堂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一大堆采收回来的黄连映入眼帘。可有谁曾想到,过去为了治疗妻子的疾病,送2个孙子上学,范昌堂一家被列为建卡贫困户。面对贫困,他用一颗力求上进的心、一双闲不住的手、一双跑不软的腿,因地制宜发展黄连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今年4月被重庆市委市政府授予“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特殊户”拒当“低保户”
年近古稀的范昌堂虽是一个5口之家,但在村民眼里却是一个“特殊户”。其妻长期患有高血压、骨质增生和颈椎炎等疾病,需要长年累月吃药;其子在2011年与妻子离异后便外出务工,10年来一直音讯俱无,两个正在上学的孙子一直由他抚养和照顾,此前的日子过得像“黄连”一样苦。
2016年6月,双塘村大塘组召开会议在重新识别贫困户时,家庭状况符合申请贫困户条件的范昌堂却拒绝填写表格。“我有一双勤劳的手,可以靠勤劳苦干来改变家庭的贫困现状,当时很不愿意当这个贫困户。”范昌堂说。
后经当时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组干部苦口婆心地劝说,范昌堂才补填了贫困户申请表。在村民大会上,大家一致举手同意推荐他家为贫困户。
2017年初,双塘村驻村工作队在摸排“两不愁三保障”工作时,针对范昌堂的两个孙子要上学,妻子天天要吃药的实际,提议将他纳入低保贫困户口时,他决然拒绝:“纳入贫困户后,两个孙子上学已享受到了国家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妻子生病住院也报销了90%的医药费,就把这个低保指标给其他的困难家庭吧。”
“苦疙瘩”变身“致富连”
双塘村大塘组山林茂密,土质肥沃,发展黄连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幸福就是奋斗出来的”。面对生活困境,范昌堂没有抱怨和消极,而是积极面对。他在原来种植黄连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种植面积,其主动摆脱贫困的勇气和自立自强的实干精神赢得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
“老范的时间观念非常强,为了抓好黄连生产,他头戴矿灯,常常天未亮就出门种庄稼或上山种黄连,晚上习惯性在天黑两个小时才收工回家。”双塘村党支部负责人介绍说,于2017年底成功“摘帽”后的范昌堂,为巩固脱贫成果,每年要种植黄连1.5亩。
笔者来到范昌堂打造的黄连基地看到,一株株黄连苗长势旺盛,杂草被清理得干干净净。“这块黄连种植有5年了,已到了收获期。”范昌堂蹲在黄连地里,用黄连剪刀一刨一撬,便将一大株黄连疙瘩连根带须拔起,一抖一剪后,将黄连疙瘩扔进了背篓。
“种黄连重在精细管理,才能高产。”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范昌堂边采收黄连边介绍说,他种植的黄连亩产量在300公斤左右,按现在的价格,亩产值约5万元。如今黄连在地面积已有8亩,总价值约40万元。
“苦日子”变成“甜日子”
“是党的精准扶贫政策,让我告别‘苦日子’,过上了‘甜日子’……”手捧“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这本沉甸甸的证书,苦尽甘来的范昌堂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近几年来,范昌堂不因自己年龄较大而放松对“甜日子”的追求。提起范昌堂,当地的村民们都说他“不是在干活,就是在去干活的路上”。
双塘村在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莼菜产业时,范昌堂主动将家里的1.5水田改造成莼菜田。专业合作社保底收购莼菜,每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他利用 “鸡啄地”种植玉米,每年要饲养两头大肥猪,总价值在1万元左右。
范昌堂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事迹在枫木镇家喻户晓,成为全镇脱贫致富的典型,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并激励着广大群众,共同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