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四好农村路”助推村民致富增收奔小康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20日6时讯(特约通讯员 蒋文友)“身板啷个不硬朗嘛,现在公路修到了家门口,自来水进屋,再不用过以前那样肩挑背磨的日子啦!”近日,大足区龙石镇青山村6组76岁老太太陈先玉谈起现在的好生活、好政策,顿时喜形于色,眉开眼笑。
双扇铜色的金属大门给人眼前一亮,堂屋门前墙壁两侧各摆放的一个簸箕、一把菜籽梗见证着农家本土味十浓,特别是竹竿上悬挂着的那串小红辣椒,喻示着陈老太太家的小日子红红火火。
见笔者紧瞅着这些“土货”两眼放光,陈先玉笑得更开心,一把用布条镶过边的蒲扇,在她有力的手上摇得更欢畅起劲,似有一嘴欲把今天过上幸福日子的事儿一吐为快的感觉。
青山村位于大足西南角,距城区十多公里,再往西去就出了大足境,进入毗邻的荣昌区。边缘地带的属性,加上复杂的丘陵地貌,在历年的“修路热”中这里一再被忽略。青山群众出行之难,于此可窥一斑。正因为交通条件落后,已经二十一世纪的青山村,还没有工业,农业也仅限于自耕自食。青山村群众挣钱无门,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全村唯一的生产资料土地,因缺劳力伺弄而大多撂荒,经济发展处于恶性循环。受交通条件制约,祖祖辈辈靠肩挑背磨发展生产,出行也极为不便。
以前的青山村,公路路面的等效不高,唯一一条通往镇上和城区的公路,还是一条不足5米的等外级路面,道路崎岖不平,路面颠簸不堪。村里8个社的互通就更不容易了,雨天泥泞难行,晴天灰尘漫天,深一脚、浅一脚的跋涉成为村民平时的常态,出行极其不方便,也导致青山村区位优势不明显,产业引不进来,农产品卖不出去,老百姓思想也不够开阔,如此一来,谈何发展?
“以前没有通路的时候,赶集走路要走一两个小时,没有硬化这路时,骑摩托车出行都很困难,村里修房建屋或迎亲嫁娶等事拿点东西都很困难。”青山村2组村民谢德云记忆犹新。
要想富,先修路,“路通,人通,物通,财通。2015年,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来了,修路成为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线路规划,争取项目,筹措资金……带着群众殷切的期待,道路修建如火如荼进行。
2018年,青山村境内的S303线改扩建工程正式启动,2020年这条进出村主干道建成投用,青山村民去大足城区,不再借道东边的珠溪镇和西边的三驱镇,而且路面8米宽、全程铺油,舒适、安全,车程缩短为不到30分钟。它颠覆了青山村历来的地理区位,青山村从此融入了大足城区经济圈。
近年来,青山村全村硬化村级公路17.2公里,投资铺设人行便道34公里,建造人行便桥1座,实现公路“组组通”,生活便道“户户通”,土路换新颜,村民们出行不再艰难,可以做到不沾泥土。
“我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以前那个路又窄又烂,都不敢出门,现在,我每天都要出来遛弯,锻炼身体,好安逸哦。”78岁的陈贤芬站在宽敞的“四好农村路”上笑呵呵地说,“以前根本没有想过,咱们的穷山沟,还有这样好的路,国家政策好啊。”
路的修建,也让村民陈于兰看到了家乡的发展。“原来山上这一片全是荒地,看着怪可惜的,以前路不通,什么都干不了,回家也不方便,现在路修好了,就盼着这片田地致富了。”陈于兰是外来媳妇,常年和丈夫在外务工,青山村给她的第一印象便是穷乡僻壤。随着青山村的道路改善,陈于兰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2018年11月,陈于兰和丈夫流转100亩土地,发展九叶青花椒。
16日中午,在青山村党群服务中心,笔者发现前来办事的村民们不是骑电动车,就是驾驶三轮车或小车,个个喜笑颜开。看着眼前这条蜿蜒宽阔的炒油路,大家回顾修路历程,村民们谈得更多的是感谢党的惠民好政策。
“今天我们青山村2组这个硬化路通了,而且直达我的蔬菜基地,这是我连做梦都没想到的。这条路不仅是一条村组路,它更是一条连心路、致富路、健康之路!”2组村民袁明华激动的说。
“这条硬化好的村公路,可帮了我的大忙!现在,我每天都骑着摩托来回,相当于把田地‘挪’到了家门口!”3组村民夏梦军一边在地里摘茄子、四季豆,一边高兴地说。
今年以来青山村像夏梦军这样用“两轮”替“两腿”的种地农民越来越多。青山村支部书记、主任夏昌友说,自从实施村道公路硬化后,全村绝大多数村民都买了摩托车和三轮车,一方面方便赶集,另一方面也便于农耕。
“现在,村公路硬化了,人行便道也修到了田间地头,我就凑钱买了一辆摩托车,从家里到田间来回十分快捷,施肥和收割也可让摩托车帮忙,不需要再肩挑背磨。”今年初,夏梦军与老伴商量后,把以前让周边农户代耕的离家较远的田地收了回来。今年,他家一共种了3亩多玉米、2亩多水稻。
……
一个又一个相关“借路发财”与“以路兴产”的故事,在夏风刮来的糯玉米的香气和陈艾叶的气息中,见证着大足区构建的功能明晰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正助推村民致富增收奔小康与乡村振兴带来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