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实施“三乡”人才培育工程 汇聚乡村建设“主力军”
近年来,万盛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实施“三乡”人才培育工程。

万盛:实施“三乡”人才培育工程 汇聚乡村建设“主力军”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1-07-02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2日6时讯(通讯员 解维坪)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万盛经开区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实施“三乡”人才培育工程,进一步“回引返乡人才”“培育在乡人才”“引导入乡人才”,汇聚乡村建设“主力军”。

目前,万盛经开区一大批高校毕业生、返乡创新创业城市人才成为“新农人”,他们积极投身新品种种植养植、新技术开发、新模式管理等领域,“触角”逐渐伸向农村电商、民宿、乡村旅游、文创等附加值更高的新兴产业。“新农人”“农创客”“等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队伍,正在成为农村创业创新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骨干力量。

游客在五和梨园里尽享采摘乐。通讯员 解维坪 摄
游客在五和梨园里尽享采摘乐。通讯员 解维坪 摄

培育“领头雁” 激活产业发展春水

近日,走进万东镇五和梨园,漫山遍野的梨树,挂满了果实,十分壮观。一个个沉甸甸的黄花梨缀满枝头,如一个拳头大小掩映在绿叶间,山风吹来,梨香四溢,一派硕果累累、丰收在望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曾经,五和梨园收益不尽如人意,村民失去了种植热情,纷纷外出务工,种植梨树的人越来越少。”万东镇五和村党总支书记周冬勤介绍,五和梨销售不佳,究其原因一是种植户缺乏成熟的种植技术,成品梨的销售渠道不畅。如何振兴五和梨园?她认为,必须依靠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营销手段,最重要的是引进人才。正当村里急需种梨专业人才之时,张庭府带着他的创业梦想回到了五和村。

2017年4月,在全村梨园种植大户动员会上,张庭府号召村民加入到五和梨的科学种植计划中来,一起加强梨树管护,从而提高梨子的品质。张庭府的号召得到了村干部的支持和村民的认可。自此,他时常邀请农技专家在梨园开展种植培训,手把手教种植户和管护工人剪枝、套袋、安装灭蚊灯、使用有机肥等农业技术,培养了一批懂技术、懂管护的种植能手。有了技术人才,五和梨园焕然一新,产出的黄花梨不仅品质好、卖相佳,产量也大幅提升,仅2017年就比上年增长30%。

王家坝村村民倾倒分类后的垃圾。通讯员 解维坪 摄
王家坝村村民倾倒分类后的垃圾。通讯员 解维坪 摄

如何解决五和梨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在梨子即将成熟的时节,张庭府依托人脉通过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等平台大力宣传,并开启果树认养和线上预订等模式进行销售,促进五和梨的收益大幅提升。而且,随着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五和梨不仅销入主城,还销往了全国各地。2020年,五和梨销量达6万余斤,销售收入达12万元,其中销往重庆、北京、上海等地的五和梨达2万余斤,收入达4万元。

趁着乡村振兴发展势头,张庭府在五和村干部的帮助下,成立重庆五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打造了“五和菜”“五和鱼”等乡村品牌,带动一批村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五和梨的成功,让周冬勤信心倍增。她说,乡村振兴战略给村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张庭府这样的人才支撑。

“过去,五和村产业单一,人才更是严重缺乏。”万东镇相关负责人说,针对这一短板,该镇在探究出“愿意来”“留下来”策略,加强优秀乡村人才宣传力度,培养返乡农民工、本科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农业农村情怀,激发他们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逐步补齐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短板,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为投身“三农”和乡村振兴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

村民在专业合作社管护蔬菜。通讯员 解维坪 摄
村民在专业合作社管护蔬菜。通讯员 解维坪 摄

万东镇多举措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领域人才引进力度,是万盛经开区乡村人才振兴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万盛经开区积极回引人才,不断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总量。截至目前,乡镇在编农业专业技术人才75名,新招募录用“三支一扶”34名、西部志愿者30名、选调生18名到农村基层工作;57个行政村储备村级后备干部82人,回引农村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1613名。

培育新型农人 科技兴农大有可为

身材娇小,一身入时装扮,来自黑山镇北门村的李家是一名新型职业农民。“你看这100亩果园里种有猕猴桃、李子等,按照目前的长势来看,今年一定可以实现大丰收。”李家指着果园里长势喜人的果树,满眼憧憬。

李家告诉笔者,2017年,她大学毕业后决定返乡创业,在北门村种植猕猴桃。第一年,由于缺乏管护技术,李家种植的猕猴桃在开花季节出现大量黑花,大部分猕猴桃无座果率,效益不佳,这让她一筹莫展。

“多亏了重庆市新型职业农民现代青年农场主(创业孵化基地)培训,帮助我提升了猕猴桃产量。”李家说,2018年,在黑山镇北门村的组织下,她参加了重庆市新型职业农民现代青年农场主(创业孵化基地)培训,弄懂了猕猴桃生黑花的原因,并学到了解决办法。2018年,李家种植的20余亩猕猴桃产量7000多斤,2019年产量1万余斤,成功获得创业“第一桶金”。

猕猴桃喜获丰收让李家有了新想法。“城里人对健康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通过有机肥培育、安装灭蚊灯等科学绿色管护,我开始种植无公害果蔬,并发展休闲农业,吸引更多人来农场采摘、游玩。”

这之后,李家不仅成为了村里的栽果小能手,还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新型职业农民。对李家来说,有了新身份,参加了不少培训,不仅得到悉心指导,还能开阔眼界,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除了初出茅庐的“新农”,经验丰富的“老农”也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吸纳对象。犹绍华原是煤矿下岗工人,种植雪梨致富后,带动周边村民发展雪梨产业,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2020年,经过区农林局等相关部门推荐,犹绍华获评新型职业农民。“我种地在行,符合‘职业’标准。要成为‘新型’,还得多多参加培训,了解农业新形势,接受新理念,不断提升自己,更好地发挥带头人作用。”犹绍华说。

根据市农业农村委要求,新型职业农民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人为培育对象,分地区、分产业、分类型遴选,并建立个人档案。区农林局副局长李燕介绍,“十三五”期间,万盛经开区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建立一个由38名专业水平高、熟悉农民需求、培训经验丰富的专、兼教师组成的教师资源库,并开设“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经营型”“产业扶贫带头人”“乡村休闲旅游业”等培训班,对全区产业扶贫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等重点对象开展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十三五”以来,万盛经开区完成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任务1190人,其中,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经营型540人、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573人、产业扶贫带头人77人;遴选青年农场主18人、农业经理人3人,师资培训3人;建成市级新型职业农民(现代青年农场主)创业孵化基地5个,建设农民田间学校10所。

回引经验人才 搭建平台服务“三农”

去年以来,王家坝村以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重要工作抓手,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整治人居环境、推行积分制度等举措,美化靓化村居环境,让村民住进最美的“风景”里。该村先后获评“全市乡村治理示范村”“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人们的居住环境焕然一新。

南桐镇王家坝村人居环境面目一新的背后,除了有好政策帮扶,还凝聚着无数人的艰辛付出。该村工作人员王小珊便是其中的一员。

果农看着长势喜人的猕猴桃喜笑颜开。通讯员 解维坪 摄
果农看着长势喜人的猕猴桃喜笑颜开。通讯员 解维坪 摄

37岁的王小珊是土生土长的王家坝人,2009年大学毕业后,一直想回到家乡发展。

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万盛经开区坚持把加强农村基层本土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方向,着力把一大批熟悉农村、了解农村、与农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本土优秀人才引回来、用起来。

南桐镇积极响应政策,对本辖区大专以上毕业生进行调查摸底,掌握基本情况,了解本人意愿,对年龄在35周岁以下、有意愿回乡创业的大专以上毕业生进行登记造册,纳入本土人才信息台账。在摸底调查的过程中,南桐镇发现王家坝村的王小珊是大学生,在重庆主城就业。随即与王小珊取得联系,并争取王小珊的意见。去年1月,南桐镇与王小珊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引导她回王家坝村服务。

“感谢政府给我这个机会,让我能够回到家乡发展,为家乡的父老乡亲服务。”王小珊激动地说,“这份工作我盼了很多年,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人,一举两得。”

去年3月,王家坝村启动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王小珊主动承担起负责垃圾分类建设项目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建设人居环境助力站,即积分兑换超市,以及入户进行积分评比登记。在建设积分兑换超市的过程中,从起草申报材料、整理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到联系建设单位、布置示范图,王小珊都精心规划,毫不马虎,并督促施工队加班加点赶进度,对整个项目的实施进行全面的跟踪,经过紧张施工,积分兑换超市很快便投入使用。此项目大大提升了群众参与到环境卫生的积极性,辖区环境卫生明显改善。

除了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王小珊还认真做好党建、文化宣传、申报各项扶持项目资金等各项工作。“小珊人真不错,工作认真,经验丰富,态度热情,为王家坝村的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和热血。”王家坝村党支部书记王家亮说。

基层呼唤人才,基层磨砺人才,基层成就人才。随着各类人才不断向基层一线流动,心爱农村、情系农民的他们必将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杠杆。有了他们智慧与汗水的浇灌,明日的万盛农村将更加可期。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万盛:实施“三乡”人才培育工程 汇聚乡村建设“主力军”

2021-07-02 06:0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2日6时讯(通讯员 解维坪)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万盛经开区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实施“三乡”人才培育工程,进一步“回引返乡人才”“培育在乡人才”“引导入乡人才”,汇聚乡村建设“主力军”。

目前,万盛经开区一大批高校毕业生、返乡创新创业城市人才成为“新农人”,他们积极投身新品种种植养植、新技术开发、新模式管理等领域,“触角”逐渐伸向农村电商、民宿、乡村旅游、文创等附加值更高的新兴产业。“新农人”“农创客”“等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队伍,正在成为农村创业创新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骨干力量。

游客在五和梨园里尽享采摘乐。通讯员 解维坪 摄
游客在五和梨园里尽享采摘乐。通讯员 解维坪 摄

培育“领头雁” 激活产业发展春水

近日,走进万东镇五和梨园,漫山遍野的梨树,挂满了果实,十分壮观。一个个沉甸甸的黄花梨缀满枝头,如一个拳头大小掩映在绿叶间,山风吹来,梨香四溢,一派硕果累累、丰收在望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曾经,五和梨园收益不尽如人意,村民失去了种植热情,纷纷外出务工,种植梨树的人越来越少。”万东镇五和村党总支书记周冬勤介绍,五和梨销售不佳,究其原因一是种植户缺乏成熟的种植技术,成品梨的销售渠道不畅。如何振兴五和梨园?她认为,必须依靠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营销手段,最重要的是引进人才。正当村里急需种梨专业人才之时,张庭府带着他的创业梦想回到了五和村。

2017年4月,在全村梨园种植大户动员会上,张庭府号召村民加入到五和梨的科学种植计划中来,一起加强梨树管护,从而提高梨子的品质。张庭府的号召得到了村干部的支持和村民的认可。自此,他时常邀请农技专家在梨园开展种植培训,手把手教种植户和管护工人剪枝、套袋、安装灭蚊灯、使用有机肥等农业技术,培养了一批懂技术、懂管护的种植能手。有了技术人才,五和梨园焕然一新,产出的黄花梨不仅品质好、卖相佳,产量也大幅提升,仅2017年就比上年增长30%。

王家坝村村民倾倒分类后的垃圾。通讯员 解维坪 摄
王家坝村村民倾倒分类后的垃圾。通讯员 解维坪 摄

如何解决五和梨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在梨子即将成熟的时节,张庭府依托人脉通过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等平台大力宣传,并开启果树认养和线上预订等模式进行销售,促进五和梨的收益大幅提升。而且,随着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五和梨不仅销入主城,还销往了全国各地。2020年,五和梨销量达6万余斤,销售收入达12万元,其中销往重庆、北京、上海等地的五和梨达2万余斤,收入达4万元。

趁着乡村振兴发展势头,张庭府在五和村干部的帮助下,成立重庆五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打造了“五和菜”“五和鱼”等乡村品牌,带动一批村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五和梨的成功,让周冬勤信心倍增。她说,乡村振兴战略给村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张庭府这样的人才支撑。

“过去,五和村产业单一,人才更是严重缺乏。”万东镇相关负责人说,针对这一短板,该镇在探究出“愿意来”“留下来”策略,加强优秀乡村人才宣传力度,培养返乡农民工、本科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农业农村情怀,激发他们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逐步补齐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短板,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为投身“三农”和乡村振兴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

村民在专业合作社管护蔬菜。通讯员 解维坪 摄
村民在专业合作社管护蔬菜。通讯员 解维坪 摄

万东镇多举措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领域人才引进力度,是万盛经开区乡村人才振兴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万盛经开区积极回引人才,不断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总量。截至目前,乡镇在编农业专业技术人才75名,新招募录用“三支一扶”34名、西部志愿者30名、选调生18名到农村基层工作;57个行政村储备村级后备干部82人,回引农村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1613名。

培育新型农人 科技兴农大有可为

身材娇小,一身入时装扮,来自黑山镇北门村的李家是一名新型职业农民。“你看这100亩果园里种有猕猴桃、李子等,按照目前的长势来看,今年一定可以实现大丰收。”李家指着果园里长势喜人的果树,满眼憧憬。

李家告诉笔者,2017年,她大学毕业后决定返乡创业,在北门村种植猕猴桃。第一年,由于缺乏管护技术,李家种植的猕猴桃在开花季节出现大量黑花,大部分猕猴桃无座果率,效益不佳,这让她一筹莫展。

“多亏了重庆市新型职业农民现代青年农场主(创业孵化基地)培训,帮助我提升了猕猴桃产量。”李家说,2018年,在黑山镇北门村的组织下,她参加了重庆市新型职业农民现代青年农场主(创业孵化基地)培训,弄懂了猕猴桃生黑花的原因,并学到了解决办法。2018年,李家种植的20余亩猕猴桃产量7000多斤,2019年产量1万余斤,成功获得创业“第一桶金”。

猕猴桃喜获丰收让李家有了新想法。“城里人对健康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通过有机肥培育、安装灭蚊灯等科学绿色管护,我开始种植无公害果蔬,并发展休闲农业,吸引更多人来农场采摘、游玩。”

这之后,李家不仅成为了村里的栽果小能手,还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新型职业农民。对李家来说,有了新身份,参加了不少培训,不仅得到悉心指导,还能开阔眼界,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除了初出茅庐的“新农”,经验丰富的“老农”也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吸纳对象。犹绍华原是煤矿下岗工人,种植雪梨致富后,带动周边村民发展雪梨产业,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2020年,经过区农林局等相关部门推荐,犹绍华获评新型职业农民。“我种地在行,符合‘职业’标准。要成为‘新型’,还得多多参加培训,了解农业新形势,接受新理念,不断提升自己,更好地发挥带头人作用。”犹绍华说。

根据市农业农村委要求,新型职业农民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人为培育对象,分地区、分产业、分类型遴选,并建立个人档案。区农林局副局长李燕介绍,“十三五”期间,万盛经开区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建立一个由38名专业水平高、熟悉农民需求、培训经验丰富的专、兼教师组成的教师资源库,并开设“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经营型”“产业扶贫带头人”“乡村休闲旅游业”等培训班,对全区产业扶贫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等重点对象开展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十三五”以来,万盛经开区完成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任务1190人,其中,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经营型540人、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573人、产业扶贫带头人77人;遴选青年农场主18人、农业经理人3人,师资培训3人;建成市级新型职业农民(现代青年农场主)创业孵化基地5个,建设农民田间学校10所。

回引经验人才 搭建平台服务“三农”

去年以来,王家坝村以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重要工作抓手,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整治人居环境、推行积分制度等举措,美化靓化村居环境,让村民住进最美的“风景”里。该村先后获评“全市乡村治理示范村”“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人们的居住环境焕然一新。

南桐镇王家坝村人居环境面目一新的背后,除了有好政策帮扶,还凝聚着无数人的艰辛付出。该村工作人员王小珊便是其中的一员。

果农看着长势喜人的猕猴桃喜笑颜开。通讯员 解维坪 摄
果农看着长势喜人的猕猴桃喜笑颜开。通讯员 解维坪 摄

37岁的王小珊是土生土长的王家坝人,2009年大学毕业后,一直想回到家乡发展。

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万盛经开区坚持把加强农村基层本土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方向,着力把一大批熟悉农村、了解农村、与农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本土优秀人才引回来、用起来。

南桐镇积极响应政策,对本辖区大专以上毕业生进行调查摸底,掌握基本情况,了解本人意愿,对年龄在35周岁以下、有意愿回乡创业的大专以上毕业生进行登记造册,纳入本土人才信息台账。在摸底调查的过程中,南桐镇发现王家坝村的王小珊是大学生,在重庆主城就业。随即与王小珊取得联系,并争取王小珊的意见。去年1月,南桐镇与王小珊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引导她回王家坝村服务。

“感谢政府给我这个机会,让我能够回到家乡发展,为家乡的父老乡亲服务。”王小珊激动地说,“这份工作我盼了很多年,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人,一举两得。”

去年3月,王家坝村启动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王小珊主动承担起负责垃圾分类建设项目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建设人居环境助力站,即积分兑换超市,以及入户进行积分评比登记。在建设积分兑换超市的过程中,从起草申报材料、整理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到联系建设单位、布置示范图,王小珊都精心规划,毫不马虎,并督促施工队加班加点赶进度,对整个项目的实施进行全面的跟踪,经过紧张施工,积分兑换超市很快便投入使用。此项目大大提升了群众参与到环境卫生的积极性,辖区环境卫生明显改善。

除了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王小珊还认真做好党建、文化宣传、申报各项扶持项目资金等各项工作。“小珊人真不错,工作认真,经验丰富,态度热情,为王家坝村的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和热血。”王家坝村党支部书记王家亮说。

基层呼唤人才,基层磨砺人才,基层成就人才。随着各类人才不断向基层一线流动,心爱农村、情系农民的他们必将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杠杆。有了他们智慧与汗水的浇灌,明日的万盛农村将更加可期。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邓胜男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