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06

几天前,巫山脆李正式开园,第二届中国(巫山)李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同期举办。全国各地的农业专家、头部电商、物流企业、经销商代表集中涌来,“中国脆李之乡”的热闹如期激活。

从2011年开展第一次田间试验,巫山培育脆李品牌已走过十个年头。十年树木,将一棵李树深植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长出19.18亿元的品牌价值,巫山在贫瘠土壤中开垦出甜蜜硕果,其魄力毅力令人敬佩。当地人是如何讲好脆李故事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脆李还将萌发哪些新枝?走进巫山人的“李”想生活,农业品牌出圈带来的启示,值得关注。

十年树“李”

品种高改拓荒峡江山地

又是一年丰收时,眼看鸡蛋大小的脆李挂满枝头,果农忙前忙后发货不亦乐乎,巫山县果业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黄明笑得比李甜,她告诉记者:“十多年的努力都值了!”

目前,巫山脆李种植总面积30万亩,产量达11万吨,产值达16亿元,带动5万农户增

收。特色高效农业致富一方百姓,作为果业专家,黄明的职业理想照进了现实。

   
脆李挑回家。王忠虎 摄

每个品牌都有起笔之处,巫山脆李的出生土壤曾圈养着千年贫困。

上世纪下半叶,以曲尺乡为代表的巫山脆李主产区,还在刨种土豆、 红薯、玉米“三大坨”,房前屋后零星的柑橘和李树,因地理交通限制,难成气候。种什么能挣钱,是村民急切想知道的。

事实上,独特的光、温、水、肥、气,正酝酿着神奇的芽变——在柑园村一处断崖边,有人惊讶地发现,一株江安李结出的部分果实特别硕大,口感尤为脆甜。这一现象引起了黄明等农业专家的注意。

“与巫山相邻的奉节,脐橙已经打响名气,我们完全有条件培育出自己优势品种!”自然造就的优异品质对农民来说就像摇奖券,人们更想把主动权攥在自己手中。

从2007年开始,巫山大力开展品种提纯选优,和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试验。黄明和同事乘船下乡,与村民同吃同住,多年如一日奔走在山地陡坡之间。2011年,试验成果第一次应用到曲尺乡中山地带田间。

巫山脆李采用本砧嫁接,生长周期长,却能保持最纯正的脆爽口感;当地还在生产、管护、销售环节,制定了严格的地方标准;运用数字果园、冷链物流、研究基地,科技赋能最大程度做好品控。

2016年,巫山脆李通过重庆市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2018年4月,农业农村部授予“巫山脆李”品种权。厚植十余年,巫山终于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如果说规模化种植、科技化管护,奠定了脆李品质,交通改善、政策扶持,则助推了脆李迅猛发展态势。

调整传统农业结构需要漫长的投入,十分考验决策者的眼光和魄力。在推广层面,巫山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脆李发展,整合各类上级资金1.15亿元左右用于脆李产业发展,并坚持逐年递增10%以上。

有了补贴,老百姓1元就可购置1棵树苗,巫山脆李很快扎根在海拔175米—1000米的田间地头,不仅增收致富,填补中山产业空白,还保持水土流失,构筑了长江生态保护的屏障。

“香”飘万里

品牌营销远涉北上广深

品牌化,正逐渐成为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准入证。

对脆李“经纪人”王阔来说,脆李品牌规模化效应集聚,自己毋需卖力吆喝,专心做好渠道就是踏实的幸福。

为让巫山脆李打响名气,当地政府“走出巫山看巫山”,在宣传力度和营销广度上,前所未有。这里有另一条时间线值得罗列。

2012年,巫山曲尺乡召开第一届李花节,借力媒体宣传,村民第一次尝到甜头。

   
曲尺乡村民彭斌采摘脆李。朱云平 摄

“那年夏天,农民把李子垒成宝塔堆在路边卖,最高可以卖到10元一斤。”曲尺乡党委书记徐培涛回忆,“土李子”摇身变成金果子,造就了一批致富榜样。

2015年,巫山脆李首场专场推介会在重庆市金源大饭店举行,这是真正意义的“出圈”。走出大山、飞出县城的脆李载誉而归,回乡创业的经销商王阔,正是通过这场活动,第一次接到了500份的大订单。

打铁要趁热,此后,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带队,一路南下北上,开启“天下之行”,脆李多次登上央视荧幕。

2019年,“巫山脆李 李行天下”全新品牌形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亮相。与此同时,巫山积极做好“三品一标”申报;统一脆李包装、LOGO、防伪标识,做好二维码溯源系统建设及脆李打假、品牌保护……

打造品牌更深的考量,是挖掘文化,讲好故事。

依托李产业,巫山还开展“春季赏花、夏季摘果”等系列活动,江南百里李花长廊、江北千顷李庄等农文旅融合景点如春笋拔起,著名歌唱家祖海演唱的《巫山有李》主题宣传曲,让品牌底蕴更加丰盈。

2020年重庆市区县“晒旅游精品·晒文创产品”大型文旅推介活动中,时任巫山县长曹邦兴以“李”相待,妙语连珠向全球观众“云上”推介脆李及衍生产品,1200余万人次在线观看,超630余万人次点赞!

   
主播现场搭台网络销售脆李。卢先庆 摄

流量变销量,线下,巫山脆李由经销商集中收购,销往全国人民的“果盘子”。

“我们正与重庆华夏粮仓洽谈巫山果品重庆中心城区前置仓建设项目,培育销售龙头企业。”巫山县农业农村委主任王从平透露。

线上,除了“直播带货”外,还与淘宝、京东、拼多多、微信等头部电商联手,进行网络销售。

“今年开园三天,我们‘巫山汇’线上渠道就发货1000余件。”王阔介绍。

“李子还没熟时,我一天就要接待十多家经销商。”种植大户覃传德在庙宇镇流转的果园有120亩,按照定货不定价的原则,大部分李树在开花时就被老客户定完,每年都有晚到者抱憾而归。

一果多“吃”

产业功能颠覆传统业态

突破思维的桎梏,往往比冲破地理闭塞更具难度。

巫山脆李货架期平均60来天,虽已比一般李品延长一半,但是要甜到四季,还需一果多“吃”。延伸产业链条、做大深加工产业、培育农文旅融合项目都是有力实践。

   
巫山脆李个头圆润、肉质脆甜。卢先庆 摄

首先,果农一辈子看天吃饭的情况正在改变——中国三峡集团帮扶巫山研发了近380余件文创产品,其中脆李酥、脆李酱、脆李月饼已投入市场量产。巫山还与中国农业大学烟台分校、江苏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发深加工产品。

其次,“赏花IP”日渐火爆,前两届长江三峡李花节累计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创造综合经济收入5亿元,经典赏花线路带动16个乡镇村民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此外,认购李树、云上种果,入住民宿、李花树下品咖啡等“新零售+新农业”的全新业态也在兴起,激发出更为有趣和炫酷的商业或农业模式。

   
果农在果园中对采摘的脆李进行装筐。王忠虎 摄

2020年,巫山脆李品牌价值达19.18亿元,位居全国李品类之首。

“巫山脆李是绿色健康的生态果,是特色优质的品牌果,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富民果。其处理好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富裕的关系,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展典型。”在第二届中国(巫山)李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会长鲁芳校对此巫山脆李结出的果实大加赞赏。

“金字招牌”来之不易,而立足当下,巫山脆李未来又将萌发哪些新枝?重庆市农业农村委总农艺师洪国伟认为,作为一项农业产业,巫山脆李还有更多功能等待人们去挖掘和利用。他总结为生产、生态、景观、文化承载、服务五大功能,不仅卖产品、卖生态、卖景观,还要卖文化、卖服务。

他建议,继续拓展产业功能,提升脆李效益。在产李核心区打造李子公园、巫山脆李小镇和巫山脆李人家;申报巫山脆李农业文化遗产;把大溪文化和巫山野人的重要文物复制件放在果园里或景区里,让文物活起来。

“比如巫山脆李人家,就是一种以回归自然的民宿风格,要有梦一般的意境,画一样的风格。”洪国伟对记者说到。

实际上,巫山人和李树打交道已千年,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着墨“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描述三峡桃李相间的美景。然而没有哪个时期,脆李结出的果实像今天这样丰硕。产业富、日子甜,绿水青山在眼前,对巫山人来说,就是最幸福的“李”想生活。

主政者说

曹邦兴:

三措并举破题果农“看天吃饭”



巫山各级各部门如何进一步形成合力、形成共识,一步一个脚印的把巫山的特色产业做得更好更实?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对话巫山县委书记、县长曹邦兴,一起来看看热度下的“冷思考”。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如何解决果农看天吃饭的难题?

曹邦兴:就巫山脆李鲜果产业而言,确实面临着果农“看天吃饭”的难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巫山县高度重视脆李深加工及延伸产品的研发,不断延伸巫山脆李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一是强化种植环节保障。研发排水和遮雨系统,建设高标准农田,确保“旱能浇、涝能排”。同时,购买脆李保险,保险费为125元/亩,其中,财政补贴70%补贴,种植业主(投保人)自付比例30%约定每亩保险金额2500元,约定亩产2500斤/亩,切实降低果农风险。二是强化销售环节保障。依托数字化技术手段,在巫山边贸中心建成4.5万方气调库,延长脆李在储藏保鲜时间。建成巫山脆李产地仓,实现产品分选、打包到装车发货集一体的全自动生产,单日商品化处理能力达80余吨,提升分拣效率,确保线上线下快销。三是强化末端环节保障。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将巫山脆李产业链向纵深推进,实现深加工产品的转化、量产和销售。开发出脆李酥、脆李酱、脆李月饼、脆李酒、脆李果汁、脆李果脯、脆李果醋等系列产品。有效解决巫山脆李鲜果难保存、次果裂果难销售等难题,确保每一颗巫山脆李都发挥出自己的价值。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针对经销商反映“好果不够卖”的状况,政府如何破局?

曹邦兴:“好果不够卖”,从侧面也反映了近年来巫山脆李因其品质优良、品牌响亮,越来越受市场认可和消费者喜爱的情况。事实上,当前巫山脆李全县脆李种植规模达30万亩,产量11万吨,产值16亿元,产业规模位居重庆第一、全国前列。为了提升脆李种植品质和产量,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消费需求,近年来,我们不断探索,提升好果比例。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巫山每年预算500万元进行技术攻关,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重点开展脆李良种选育、栽培、管理、果实采收、分级、保鲜等研究,确保巫山脆李品质始终最优。二是提升种植技术,建立县级专家团队、乡镇技术骨干、村级技术队伍、种植能手和果农“五层”技术服务体系,每年重点培训乡镇技术人员200名、村级技术人员及“田秀才”、“土专家”1000名,实现贫困种植户培训“全覆盖”。三是实施生态改良,通过施用有机肥等措施,调节土壤生态系统,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脆李产量,种植“生态果”,提升脆李品质。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做好乡村振兴文章,巫山脆李在农文旅融合方面如何持续发力?

曹邦兴:近年来,巫山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持续做好“水文章”、念好“山字经”、办好“红叶节”、练好“气字诀”、打好“文化牌”。一是打造乡村民宿,建设脆李小镇。依托全域旅游大格局,发展脆李民宿,让脆李产业在三产融合发展中同步增值,从巫山机场到曲尺乡柑园村沿线的房屋风貌改造正在有序进行,三峡李院原乡民宿建成落地,柑园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已然成型,分散的景点连线串片。二是开展宣传活动,提升脆李附加值。围绕“春天李花艳三峡,夏天脆李满枝头”,高质量举办“中国李乡·三峡花海”李花节和巫山脆李采摘季活动,累计吸引游客450万余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20亿元。三是挖掘文化内涵,提升脆李品牌价值。自唐代开始,巫山便种植脆李,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我们依托深厚文化底蕴,全力打造巫山脆李博物馆,加快推进国家果树种质资源重庆(巫山)李子种质资源圃、市级脆李产业园建设,推动农旅文深度融合发展。

记者手记:

巫山脆李的优异品质有目共睹,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不再赘述,我们重点关注人的力量。

李子在全国分布很广,川渝地区更是早有栽培,目前重庆已有130万亩李子,巫山脆李为何能做到全国李类品牌价值第一?其成效是多年规模化种植、科技化管护、品牌化建设、市场化营销、组织化改革结出的丰硕果实。

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各路金融资本、科技企业等纷纷“下地务农”,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你追我赶、热火朝天。除了脆李,还有红叶、榨菜、柑橘、龙眼等一大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涌现的当下,资源禀赋的重庆“宝贝”,如何出圈?同样需要打开想象,打响品牌,参考巫山脆李的“生长”历程,让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成为带动、整合和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根本抓手,成为打开金山银山的“钥匙”。

同时,有了金字招牌,巫山脆李一类的农业产品,还需要持续添火、开足马力,继续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做大深加工产业、培育农文旅融合项目等,开展差异化竞争,做到非“李”莫数。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美西、姜力菘/文

赵军、何燕宏制图

两江潮涌,渝州葱蔚。取一瓢“治理”之水,品区县幸福之治,探融合发展之势。 瞭望渝州,看见远见。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推出全媒体时政栏目《渝州瞭望台》。以区县为样本,以成效洞悉发展之策,以对话论道繁荣之路,见证基层社会治理的提速增效,唱响巴渝大地经济发展的时代合音。读:言之有物的深度报道;看:融媒体多维度的呈现;问:区县主政者权威解答。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