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完善农产品供应链 实现农商互联融合发展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21日16时讯(通讯员 鲍辛)“装坛加佐料,待到六月后,满城香气飘。”说到忠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忠州豆腐乳”。忠州豆腐乳始于唐代,盛于清朝,千余年来旺盛不衰。而今天的忠县,不只有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忠州豆腐乳”,柑橘、笋竹、花椒等特色产业已发展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忠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通过申报创建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示范县,依托柑橘等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农商互联农产品供应链项目。通过联产业、联市场、联数据、联主体,全面促进农产品供应链、流通链、价值链、生态链构建,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四联”建设促进“四链”构建。目前,忠县的柑橘、笋竹、花椒等主导产业商品化率达85%以上,柑橘网货化率达60%以上,流通环节费用占农产品价格的比重降低5%以上,有效实现农商互联融合发展。

以联产业为核心,促进供应链打造
依托全县36万亩柑橘、20万亩笋竹、5万亩花椒、3万亩茶叶等优势农业产业,全面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商品化、标准化、品牌化,柑橘、笋竹、茶叶等产业实现“产加销研学旅”一体化发展。其中,柑橘构建起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再到榨干吃尽的一网打尽全产业链。
加强商品化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忠县在补齐农产品供应链“最初一公里”短板,全面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和错峰销售能力方面下足了功夫。全县进行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布局,建立了柑橘鲜果加工基地10个、鲜笋处理中心5个、花椒区域性产业处理中心3个,建成柑橘供货基达80个、笋竹供货基地10个、花椒供货基地5个,基地商业化处理覆盖率达百分之百。建成橙汁加工冷库中心2个、产地公共冷库20个,柑橘、笋竹、花椒等农产品实现全年有销售。
加强标准化建设,强化农业产业标准化、生态化种植。全县建立标准柑橘果园基地36万亩,建成柑橘出口示范基地2个。加快农产品分级包装体系建设,建成2条日处理能力300吨全自动测柑橘糖酸比、清洗、分级、包装高端分级生产线,10条日处理能力500吨柑橘自动分级生产线;建成笋竹全自动加工生产车间1个,全自动花椒烘干、色选机生产线1条,全面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积极开展忠县农产品视觉识别体系,统一了忠橙、忠州鲜笋、乡土忠州包装。
加强品牌化建设,大力推进农村产品生产认证、商标注册、品牌培育、品控溯源和质量认证等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培育“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积极打造“忠橙”“忠州橙汁”“乡土忠州”等区域公用品牌。全县农业品牌(重庆名牌农产品、全国名特优新目录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国家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商品、中华老字号、重庆老字号)79个。派森百获国家驰名商标。加强乡村旅游和后备箱经济发展,全县农商旅融合发展的产业基地10个。

以联市场为基础,促进流通链打造
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产销对接,积极推动农商互联互动,全面提升农产品供应效率。
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加快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强化社区菜市场(菜店)建设,新建2个城区菜市场和15个乡镇农贸市场,10个产地集配中心,初步构建起以农批市场为龙头,乡镇农贸市场和城区菜市场为基础,产地集配和社区菜市场(菜店)为支撑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着力打造城乡互联互通的农产品展示、展销、体验平台。
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构建县、乡、村三级电商物流服务体系。与京东合作,加快五洲国际城乡公共配送中心建设,整合6家快递物流公司,建成电商共同配送中心,16个镇级配送站点和191个农村电商村级站点、333个惠农通服务网点,50个城乡快递物流取送点,配送站点覆盖率达95.9%。快递费由首重5公斤由以前20元降到5元。加快中农现代农产品冷链中心及冷链公共配送中心建设,逐步实现从源头到终端冷链物流的无缝衔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积极开展产销对接,大力推进农产品“十进”。即进商圈、进市场(超市)、进社区、进园区、进菜店、进车站、进景区、进学校、进医院、进加油站。围绕“长江三峡国际马拉松”“长江三峡国际电竞节”“长江三峡国际音乐节”等节庆活动,举办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广泛组织“忠橙”“派森百”等特色农业企业参加西洽会、农博会等国际国内重大展会。积极向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专场推介忠县柑橘、笋竹等农特产品,广泛搭建对接平台。积极拓展农产品海外市场,2020年疫情期间25吨 “忠橙”代表重庆柑橘首次直接出口新加坡,实现了“忠橙”常态化直接出口新加坡等“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2020年,“忠橙”出口达1000万美元。

以联数据为支撑,促进价值链提升
坚持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着力打造柑橘产业一张网,强化线上经下营销,建立产业溯源体系,积极为特色农业产业赋能。
全力打造“柑橘网”,开发建设 “数据+电商+金融”柑橘全产业链平台柑橘网。引进北京农信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柑橘管理、柑橘交易、柑橘金融三大核心功能,链接全国柑橘产业链上的投入品企业、经销商、柑橘基地/农户、柑橘贸易商等相关主体,打造柑橘产业链的生态闭环,实现柑橘“买全国、卖全国”。自2017年10月柑橘网上线以来累计完成交易额33.04亿元,荣获“2018中国大数据应用最佳实践案例”,2019年全国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模式优秀项目。
全面加强线上线下营销,围绕柑橘、笋竹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品牌推广、线上营销。持续开展诗意山水·千年忠橙、忠州鲜笋·e路追竹、乡镇(街道)书记晒特产、乡镇(街道)农特产品推介直播等活动,全面推进线上线下营销。推进“忠橙”上央视、进机场,销售到香港、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忠州鲜笋等特色农产品相继走进北上广深等大市场。强化“乡土忠州”“忠橙”“忠州橙汁”等区域公用品牌营销,“忠橙”品牌价值13.94亿元,入选天猫高端橙子榜,“忠橙”“忠州鲜笋”微博话题曝光量达1亿次。
全力建设溯源体系,围绕柑橘、笋竹等特色产业,着力构建全县特色农产品“一张图”。不断完善特色农产品质量全过程追溯机制,促进农产品生产企业全面提高农产品种植和生产标准,不断提升全县农产品供给质量,着力打造全县农产品品牌。目前,全县柑橘、笋竹、大米实现了全程跟踪溯源。
以联主体为根本,促进生态链形成
着力培养市场主体,全面加强企业主体的孵化培育,着力打造农商互联生态圈。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公司+农户”、农村“三变”改革、土地入股等形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围绕全县“103050”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培育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出适度规模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全县柑橘种植企业 400余家,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510家。
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全县从事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836家,已培育派森百、鲜果集公司为代表的柑橘精深加工业,年加工能力20万吨;以龄童米业、西厢阁为代表的18家粮油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20万吨;以全伦生态农业、瑞竹农业为代表的8家竹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15万吨;以忠州豆腐乳、星能酿造为代表的22家调味品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2万吨。
加强电商人才培育,创新实施电商人才精准孵化培训项目。打造三峡橘乡超级供应链+直播孵化培育基地,积极开展“农村电商万人培训”“新农人短视频技能培训”“乡镇街道直播带货培训”“直播电商专家送培”等培训,累计培训基地、大户、企业等电商人才2万余人次,电商主体从2015年的106个发展到目前8108个,涌现出马灌“毛妈妈”、老坛酸菜姐、石黄镇金子园、黄金镇网上集市等一大批农村电商典型。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忠县将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新征程上谱写农业现代化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