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东流映三峡 两岸青山美如画
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万州,长江过境流程80.4公里,库体水面100平方公里,直接维系我国35%水资源涵养和长江中下游3亿多人饮水安全。保护好这一江碧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碧水东流映三峡 两岸青山美如画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1-08-01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1日6时讯(通讯员 应凤林 谭林丽)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万州,长江过境流程80.4公里,库体水面100平方公里,直接维系我国35%水资源涵养和长江中下游3亿多人饮水安全。保护好这一江碧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近年来,万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化、绿色发展之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谋定实施“一心六型”两化路径,以保护长江母亲河、提升全域水质为中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提升。

为了一江碧水向东流,万州自觉担当上游责任,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扎实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持续推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开启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新征程。

红嘴鸥打卡平湖。
红嘴鸥打卡平湖。通讯员 冉孟军 何忠 侯本艳 付作侨 供图

生态美景入画来

平湖之州,滨水之上,一只只白鹭翩翩起舞,掠江而过。崇山之间,林海莽莽,各种野生动物穿梭其间,自由欢快。有幸偶遇的人们,或欢欣雀跃,或驻足观赏,或拿出手机将其定格,生动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图景。

“这两年,不仅‘逗留’在万州的候鸟种类越来越多,还相继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毛冠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等,给大家带来了莫大的惊喜。”区林业局负责人认为,这正是万州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的重要标志之一。

和谐美好的生态画卷是如何绘就的?近年来,万州区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紧紧围绕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统筹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着力在长江两岸生态屏障区构建“山下滨江景观廊道、山中果树缠腰、山上绿树带帽”的山体绿化美化新格局,加强长江两岸及重要支流生态修复保护,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红嘴鸥打卡平湖。_副本
红嘴鸥打卡平湖。通讯员 冉孟军 何忠 侯本艳 付作侨 供图

在生态屏障建设中,先后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三峡后续植被恢复、国土绿化提升等营造林项目,厚植绿色基底,扩展生态空间,现已初步形成滨江景观林带、中山经济林带、高山防护林带、消落区固土涵养林带空间布局,实现了境内主要山体、长江沿线、城周九大山头绿化“全覆盖”。同时,始终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经济林,经济林占比60%以上,累计发展多种水果、木本油料、干果等林业特色经济林13万亩,助推山区群众增收致富,并充分调动了他们造林绿化的积极性。

既要增绿补绿,更要护绿管绿。万州以林长制为抓手,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严防森林火灾,防控松材线虫病,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等,织牢生态“安全网”,长江生态屏障区森林植被得到自然恢复,森林生态系统进一步稳定。

“如今的万州,绿化面积大幅增长,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林业产业持续发展,长江干流及其支流第一层山脊内已基本实现‘应绿尽绿’。”区林业局负责人介绍,当前,万州长江生态屏障建设已从面上大规模造林绿化逐步转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林分结构逐步优化,长江两岸森林防护功能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花色、彩叶搭配的“彩色森林景观”开始形成,保土固土、涵养水源、稳定库岸等生态功能成效显著,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有这样一组数据:全区现有林地302.6万亩,森林面积277.8万亩。累计完成长江两岸营造林面积56万亩,目前长江生态屏障区成林面积达63.9万亩,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70%,湿地保护率达60%以上,实现全口径林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带动长江生态屏障区农户年均增收800元以上。

随着植被规模的持续增长,森林质量逐步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选择在万州“安家”。而通过建立三峡珍稀植物园,库区的珍稀濒危植物也得到“救助”。“现在,万州境内已发现野生植物3824种、野生动物2423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181种、珍稀动物47种。抢救培育了中华蚊母、荷叶铁线蕨、金钱松、黑桫椤等珍稀植物46种4.2万余株,挂牌保护了名木古树两千余株。”区林业局负责人自豪地说道。

对于未来,该负责人信心满怀:“我们将继续围绕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促进生态和产业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并在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上下功夫,锁定新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鼓作气开新局、谱新篇!”

增殖放流修复生态。
增殖放流修复生态。通讯员 冉孟军 何忠 侯本艳 付作侨 供图

江岸两侧绿如绸

夏日里的百安坝街道沱口长江段,一江碧水静静流淌,船只来往穿梭。岸边,一排排中山杉林郁郁葱葱,昂然挺立,水清岸绿的美景徐徐入画。

此情此景,谁会想到,曾几何时,这里还是一片岩石裸露、土质瘠薄的荒芜滩涂。

据了解,由于成库面积大、水位落差大、季节性气候反差大,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恢复与治理被称为世界级的生态难题。而地处于三峡库区腹心,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要关口的万州,库岸线长度达到334公里,在库岸线上形成23平方公里消落带。

“通过植被恢复可维持区域内地形地貌稳定,减少水土流失,降解面源污染、净化水质等,保证生态安全。”林业高级工程师任凭介绍,他们经过研究和接触后发现,中山杉有着生长速度快、耐盐碱耐水湿、病虫害少等优良特性,且根系十分发达,对水土能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保护作用,非常适用于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治理。

渔政执法人员参加增殖放流。
渔政执法人员参加增殖放流。通讯员 冉孟军 何忠 侯本艳 付作侨 供图

为试验中山杉在消落带的适生和耐淹情况,区林业局决定在沱口段长江消落带进行淹没浸泡试验,栽植了208株直径3到5厘米、苗高3到4米的中山杉大苗,每年调查淹没后苗木的生长成活情况,分析浸水淹没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当水库蓄水达到175米水位线时,部分苗木全部淹没、部分苗木半淹或树梢露出水面,每年时间长达4到5个月依然生长良好。”任凭说,试验证明,中山杉表现出较强的耐水性和适水性,保存率能够达到98%,非常适合用于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治理。

淹没试验取得初步成功后,万州区开始在长江万州段消落带大面积推广栽植了中山杉,至去年已达1800亩。多年过去,这些苗木均已郁闭成林,不仅有效发挥了保护长江、修复沿岸生态的作用,每到蓄水季时,江水淹没部分树干,树梢露出水面,还呈现出一道靓丽“水上森林”的独特景观。待水褪去,绿意盎然的中山杉林焕发出蓬勃生机,化作一把天然遮阳伞,成为周边居民散步、纳凉的好去处。

为进一步稳定库岸生态环境,美化库岸生态景观建设,今年3月起,万州区又在大周镇、黄柏乡和百安坝街道的消落区栽种了1100余亩近10万株中山杉苗木。经过几个月的适应和工作人员精心照料,这些“新成员”如今已俨然有了“小卫士”的模样,与“前辈”们携手守护着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在万州,为消落带治理立下“汗马功劳”的又岂止中山杉?

“我们针对消落带的不同海拔高程、立地条件,试验探索出一套分层优化筛选适生植物、分类治理的消落带生态修复模式,有效提升长江两岸景观,营造出层林叠翠的滨江生态。”区林业局林科所负责人余畅介绍,消落带治理突出自然恢复,除了中山杉,多年来,万州区还试点并推广栽植了水桦、竹柳、桑树、秋华柳等耐淹植物,草本植物遍布消落带,裸露河滩已逐渐向耐淹草甸系统演变。

截至目前,三峡库区消落带万州段的生态修复治理面积已达3100余亩,绿化库岸70余公里,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缓解,库岸植被群落得以有效延续,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修复成效明显。

除此之外,加强工程治理,结合城市品质提升,完成南北两岸库岸整治40余公里。结合工程治理与生态修复,建设了红砂碛、天子湖等湿地公园,进一步管控好缓冲带,实现了保护长江消落带与提升滨水城市品质双赢。

余畅表示,下一步,按照区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万州区将加快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加强生态修复关键科技攻关,探索更多有效的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开展配置模式与构建技术、植被修复与试验示范等领域科学研究,试验筛选耐淹适生植物,进行乔、灌、草立体种植模式试验示范,加快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护渔队在长江万州段巡查。
护渔队在长江万州段巡查。通讯员 冉孟军 何忠 侯本艳 付作侨 供图

一江碧水向东流

“渔民喜欢水,和农民喜欢土地是一样的,一天不到长江边走走看看就不习惯。”50多岁的陈文学从小长在船上,长大后就成了长江万州段的一名渔民,几十年都在江湖里生产生活。

从去年开始,陈文学和他的渔民兄弟告别了几十年打渔为生的日子。

让万州994名渔民转身上岸的,是长江生态保护事业中的历史性一幕——自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域分阶段实行渔业禁捕。

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万州境内河流众多,渔业资源丰富,作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万州在全市区县中率先完成渔船退捕上岸工作。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区445艘渔船、994名渔民全部退捕上岸,正式开启长江“十年禁渔”。

收起渔网,把江河还给大自然休养生息。为了让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守护好一江碧水,重庆市积极探索建设渔政视频AI预警处置系统,系统在传统视频监控基础上叠加AI算法,实现对违法行为主动识别预警,通过人防技防联动,实施精准打击,解决了渔政执法发现难、取证难、处置慢等痛点、难点问题,大大提升渔政执法能力。

从今年6月开始,万州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与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万州分公司合作,在万州铁塔“瞰未来”智慧展厅建设了渔政视频AI预警处置系统。近段时间,经过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万州分公司技术人员地调试,渔政视频AI预警处置系统已经正式启用。

“这个系统主要是在铁塔上建立一个高空的摄像监控,利用后台的一套系统,可以通过‘大数据+AI智能’算法,将一些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主动监控和主动预警。”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万州分公司客户经理何洋告诉笔者。

长江万州段流域所辖河段约有83公里,通过“人防+技防”相结合的模式,将管辖河段划分为17段管理网格,架设14台高清云台监控设备进行全覆盖管理,可以将录制视频和图片保存两个月。如有违法捕捞和垂钓的行为,那么它会自动通过算法,将相关的行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保存下来,同时推送到网格执法人员的手机上。

在万州也已经形成了三级网格员的防控体系,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简德富介绍,“现在我们有三级网格,一是网格执法人员,二是乡镇网格员,三是护渔员。系统收到预警之后,网格执法人员手机APP上也会收到预警信息,再通知乡镇网格员或者护渔员到现场进行处置。”

不仅如此,渔政视频AI预警处置系统每个高清探头可以进行360°自动巡航,通过计算机AI智能算法后,镜头可放大到最大50倍,而且画面依然清晰。白天可监控1——3公里范围,夜间通过红外夜视、激光补光技术可以实现1——1.5公里监控。而且在无人值守情况下,还可以对违规垂钓、可疑船舶、非法捕捞等多种违法行为进行识别。

“目前这套系统已经正式运行了,是‘人防+技防’地完美结合,提高了我们的执法效率,实现了我们执法处置的及时性,真正做到渔政执法全覆盖。”简德富说。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的开启之年,万州区通过加大宣传《长江保护法》,营造禁捕退捕和渔业资源保护良好氛围。万州渔政执法也创新成立护渔队,16名渔民变身护渔队员,长期巡逻在长江万州流域。并加大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检查力度,加强对渔具生产企业、渔具销售企业,和餐饮企业的执法检查,确保对长江鱼类群众不捕捞、餐馆不卖,市民不吃的良好氛围。

杨河溪护渔点,护渔队员清点收缴的非法渔具。
杨河溪护渔点,护渔队员清点收缴的非法渔具。通讯员 冉孟军 何忠 侯本艳 付作侨 供图

鱼跃长江风光美

七月的万州水产研究所双河口生产基地,一改春季的忙碌,一个个水池里,刚刚繁殖不久的鱼儿们成群结队畅游,工作人员正精心挑选精干的鱼宝宝,为夏季长江万州段增殖放流做好准备。

长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常态之举,更是通过为母亲河注入新的生命和希望,以鱼净水、以鱼护水,切实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交出长江万州段生态建设的高分“答卷”。

万州区利用地理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经多年研发,珍稀鱼类种质资源储备丰富,人工规模化繁育技术取得突破,增殖放流操作及流程规范。通过开展珍稀鱼类人工繁育、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为修复三峡库区水生态环境、保护珍稀水生生物、维持生物多样性作出了积极贡献。

胭脂鱼又叫“亚洲美人鱼”,是三峡库区濒临灭绝的长江稀有珍贵鱼种,被国家列为二级濒危珍稀动物。

万州区水产研究所通过不懈努力,建成国内唯一胭脂鱼原种场,每年在三月中旬开始进行人工繁殖,今年将繁育胭脂鱼苗800多万尾。胭脂鱼是国家二级保护鱼种,因繁殖周期长,胚胎死亡率较高,所以胭脂鱼的繁育并不容易,每次繁殖,技术人员首先将胭脂鱼从户外亲本培育池转移到室内产卵区,对每条鱼称重、编号、注射人工催产激素。

技术人员告诉笔者,胭脂鱼人工催产总共要注射三针,前两针是催熟,最后一针是催产,然后再通过人工排卵、人工授精,受精卵进入孵化阶段,最后孵化出膜,再进行人工投喂浮游动物、饵料等。

为了提升胭脂鱼的繁育技术,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在上世纪90年代就成立了胭脂鱼课题组,经过多年的科研实践,建成全国仅有的胭脂鱼国家级原种场繁殖基地,胭脂鱼等长江上游名特鱼繁育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为长江增殖放流做好珍稀鱼类的鱼苗准备。今年,该基地人工繁殖胭脂鱼产量预计突破800万尾。

不仅是胭脂鱼,从1973年开始,万州区水产研究所致力于长江珍稀保护鱼类人工繁殖研究,是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增殖放流站。储备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国家二级及市级保护动物胭脂鱼、四川白甲鱼、岩原鲤、圆口铜鱼、金沙鲈鲤、长薄鳅、细鳞裂腹鱼等,长江珍稀名特经济鱼类中华倒刺鲃、厚颌魴、华鲮、华鰁、黄颡鱼、长吻鮠、黑尾近红鮊、大鳍鳠等,亲本共有3000余组。

目前,多个长江流域珍稀鱼类品种在万州形成了5000余万尾的苗种规模化生产能力。其中,胭脂鱼年产苗种800万尾,岩原鲤年产苗种600万尾,四川白甲鱼年产苗种100万尾,中华倒刺鲃年产苗种200万尾,厚颌魴年产苗种100万尾,细鳞裂腹鱼年产苗种80万尾。

随着生产能力的增强,万州向长江投放的珍稀鱼类也越来越多。近年来,万州区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增殖放流规划,合理搭配放流规格和品种,关注放流品种的适应性和遗传资源多样性变化,严格实施放流操作技术规程,充分发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增殖放流站的示范带头作用,长江流域珍稀保护鱼类增殖放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已向三峡库区投放胭脂鱼约2000万尾、岩原鲤1000余万尾、四川白甲鱼50余万尾、中华倒刺鲃1000余万尾、厚颌魴500余万尾,黄颡鱼、长吻鮠、华鰁等经济鱼类3000余万尾。

鱼跃千里,只为明天更美好。

通过资源调查显示,增殖放流珍稀鱼类品种在库区鱼类资源种群数量逐渐恢复,资源量稳步增长,种质基因多样性得到保护,水生态环境得到修复,有效控制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为保护三峡库区水生生物多样性及修复水生态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碧水东流映三峡 两岸青山美如画

2021-08-01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1日6时讯(通讯员 应凤林 谭林丽)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万州,长江过境流程80.4公里,库体水面100平方公里,直接维系我国35%水资源涵养和长江中下游3亿多人饮水安全。保护好这一江碧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近年来,万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化、绿色发展之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谋定实施“一心六型”两化路径,以保护长江母亲河、提升全域水质为中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提升。

为了一江碧水向东流,万州自觉担当上游责任,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扎实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持续推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开启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新征程。

红嘴鸥打卡平湖。
红嘴鸥打卡平湖。通讯员 冉孟军 何忠 侯本艳 付作侨 供图

生态美景入画来

平湖之州,滨水之上,一只只白鹭翩翩起舞,掠江而过。崇山之间,林海莽莽,各种野生动物穿梭其间,自由欢快。有幸偶遇的人们,或欢欣雀跃,或驻足观赏,或拿出手机将其定格,生动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图景。

“这两年,不仅‘逗留’在万州的候鸟种类越来越多,还相继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毛冠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等,给大家带来了莫大的惊喜。”区林业局负责人认为,这正是万州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的重要标志之一。

和谐美好的生态画卷是如何绘就的?近年来,万州区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紧紧围绕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统筹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着力在长江两岸生态屏障区构建“山下滨江景观廊道、山中果树缠腰、山上绿树带帽”的山体绿化美化新格局,加强长江两岸及重要支流生态修复保护,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红嘴鸥打卡平湖。_副本
红嘴鸥打卡平湖。通讯员 冉孟军 何忠 侯本艳 付作侨 供图

在生态屏障建设中,先后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三峡后续植被恢复、国土绿化提升等营造林项目,厚植绿色基底,扩展生态空间,现已初步形成滨江景观林带、中山经济林带、高山防护林带、消落区固土涵养林带空间布局,实现了境内主要山体、长江沿线、城周九大山头绿化“全覆盖”。同时,始终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经济林,经济林占比60%以上,累计发展多种水果、木本油料、干果等林业特色经济林13万亩,助推山区群众增收致富,并充分调动了他们造林绿化的积极性。

既要增绿补绿,更要护绿管绿。万州以林长制为抓手,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严防森林火灾,防控松材线虫病,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等,织牢生态“安全网”,长江生态屏障区森林植被得到自然恢复,森林生态系统进一步稳定。

“如今的万州,绿化面积大幅增长,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林业产业持续发展,长江干流及其支流第一层山脊内已基本实现‘应绿尽绿’。”区林业局负责人介绍,当前,万州长江生态屏障建设已从面上大规模造林绿化逐步转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林分结构逐步优化,长江两岸森林防护功能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花色、彩叶搭配的“彩色森林景观”开始形成,保土固土、涵养水源、稳定库岸等生态功能成效显著,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有这样一组数据:全区现有林地302.6万亩,森林面积277.8万亩。累计完成长江两岸营造林面积56万亩,目前长江生态屏障区成林面积达63.9万亩,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70%,湿地保护率达60%以上,实现全口径林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带动长江生态屏障区农户年均增收800元以上。

随着植被规模的持续增长,森林质量逐步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选择在万州“安家”。而通过建立三峡珍稀植物园,库区的珍稀濒危植物也得到“救助”。“现在,万州境内已发现野生植物3824种、野生动物2423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181种、珍稀动物47种。抢救培育了中华蚊母、荷叶铁线蕨、金钱松、黑桫椤等珍稀植物46种4.2万余株,挂牌保护了名木古树两千余株。”区林业局负责人自豪地说道。

对于未来,该负责人信心满怀:“我们将继续围绕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促进生态和产业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并在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上下功夫,锁定新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鼓作气开新局、谱新篇!”

增殖放流修复生态。
增殖放流修复生态。通讯员 冉孟军 何忠 侯本艳 付作侨 供图

江岸两侧绿如绸

夏日里的百安坝街道沱口长江段,一江碧水静静流淌,船只来往穿梭。岸边,一排排中山杉林郁郁葱葱,昂然挺立,水清岸绿的美景徐徐入画。

此情此景,谁会想到,曾几何时,这里还是一片岩石裸露、土质瘠薄的荒芜滩涂。

据了解,由于成库面积大、水位落差大、季节性气候反差大,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恢复与治理被称为世界级的生态难题。而地处于三峡库区腹心,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要关口的万州,库岸线长度达到334公里,在库岸线上形成23平方公里消落带。

“通过植被恢复可维持区域内地形地貌稳定,减少水土流失,降解面源污染、净化水质等,保证生态安全。”林业高级工程师任凭介绍,他们经过研究和接触后发现,中山杉有着生长速度快、耐盐碱耐水湿、病虫害少等优良特性,且根系十分发达,对水土能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保护作用,非常适用于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治理。

渔政执法人员参加增殖放流。
渔政执法人员参加增殖放流。通讯员 冉孟军 何忠 侯本艳 付作侨 供图

为试验中山杉在消落带的适生和耐淹情况,区林业局决定在沱口段长江消落带进行淹没浸泡试验,栽植了208株直径3到5厘米、苗高3到4米的中山杉大苗,每年调查淹没后苗木的生长成活情况,分析浸水淹没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当水库蓄水达到175米水位线时,部分苗木全部淹没、部分苗木半淹或树梢露出水面,每年时间长达4到5个月依然生长良好。”任凭说,试验证明,中山杉表现出较强的耐水性和适水性,保存率能够达到98%,非常适合用于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治理。

淹没试验取得初步成功后,万州区开始在长江万州段消落带大面积推广栽植了中山杉,至去年已达1800亩。多年过去,这些苗木均已郁闭成林,不仅有效发挥了保护长江、修复沿岸生态的作用,每到蓄水季时,江水淹没部分树干,树梢露出水面,还呈现出一道靓丽“水上森林”的独特景观。待水褪去,绿意盎然的中山杉林焕发出蓬勃生机,化作一把天然遮阳伞,成为周边居民散步、纳凉的好去处。

为进一步稳定库岸生态环境,美化库岸生态景观建设,今年3月起,万州区又在大周镇、黄柏乡和百安坝街道的消落区栽种了1100余亩近10万株中山杉苗木。经过几个月的适应和工作人员精心照料,这些“新成员”如今已俨然有了“小卫士”的模样,与“前辈”们携手守护着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在万州,为消落带治理立下“汗马功劳”的又岂止中山杉?

“我们针对消落带的不同海拔高程、立地条件,试验探索出一套分层优化筛选适生植物、分类治理的消落带生态修复模式,有效提升长江两岸景观,营造出层林叠翠的滨江生态。”区林业局林科所负责人余畅介绍,消落带治理突出自然恢复,除了中山杉,多年来,万州区还试点并推广栽植了水桦、竹柳、桑树、秋华柳等耐淹植物,草本植物遍布消落带,裸露河滩已逐渐向耐淹草甸系统演变。

截至目前,三峡库区消落带万州段的生态修复治理面积已达3100余亩,绿化库岸70余公里,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缓解,库岸植被群落得以有效延续,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修复成效明显。

除此之外,加强工程治理,结合城市品质提升,完成南北两岸库岸整治40余公里。结合工程治理与生态修复,建设了红砂碛、天子湖等湿地公园,进一步管控好缓冲带,实现了保护长江消落带与提升滨水城市品质双赢。

余畅表示,下一步,按照区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万州区将加快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加强生态修复关键科技攻关,探索更多有效的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开展配置模式与构建技术、植被修复与试验示范等领域科学研究,试验筛选耐淹适生植物,进行乔、灌、草立体种植模式试验示范,加快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护渔队在长江万州段巡查。
护渔队在长江万州段巡查。通讯员 冉孟军 何忠 侯本艳 付作侨 供图

一江碧水向东流

“渔民喜欢水,和农民喜欢土地是一样的,一天不到长江边走走看看就不习惯。”50多岁的陈文学从小长在船上,长大后就成了长江万州段的一名渔民,几十年都在江湖里生产生活。

从去年开始,陈文学和他的渔民兄弟告别了几十年打渔为生的日子。

让万州994名渔民转身上岸的,是长江生态保护事业中的历史性一幕——自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域分阶段实行渔业禁捕。

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万州境内河流众多,渔业资源丰富,作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万州在全市区县中率先完成渔船退捕上岸工作。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区445艘渔船、994名渔民全部退捕上岸,正式开启长江“十年禁渔”。

收起渔网,把江河还给大自然休养生息。为了让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守护好一江碧水,重庆市积极探索建设渔政视频AI预警处置系统,系统在传统视频监控基础上叠加AI算法,实现对违法行为主动识别预警,通过人防技防联动,实施精准打击,解决了渔政执法发现难、取证难、处置慢等痛点、难点问题,大大提升渔政执法能力。

从今年6月开始,万州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与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万州分公司合作,在万州铁塔“瞰未来”智慧展厅建设了渔政视频AI预警处置系统。近段时间,经过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万州分公司技术人员地调试,渔政视频AI预警处置系统已经正式启用。

“这个系统主要是在铁塔上建立一个高空的摄像监控,利用后台的一套系统,可以通过‘大数据+AI智能’算法,将一些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主动监控和主动预警。”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万州分公司客户经理何洋告诉笔者。

长江万州段流域所辖河段约有83公里,通过“人防+技防”相结合的模式,将管辖河段划分为17段管理网格,架设14台高清云台监控设备进行全覆盖管理,可以将录制视频和图片保存两个月。如有违法捕捞和垂钓的行为,那么它会自动通过算法,将相关的行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保存下来,同时推送到网格执法人员的手机上。

在万州也已经形成了三级网格员的防控体系,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简德富介绍,“现在我们有三级网格,一是网格执法人员,二是乡镇网格员,三是护渔员。系统收到预警之后,网格执法人员手机APP上也会收到预警信息,再通知乡镇网格员或者护渔员到现场进行处置。”

不仅如此,渔政视频AI预警处置系统每个高清探头可以进行360°自动巡航,通过计算机AI智能算法后,镜头可放大到最大50倍,而且画面依然清晰。白天可监控1——3公里范围,夜间通过红外夜视、激光补光技术可以实现1——1.5公里监控。而且在无人值守情况下,还可以对违规垂钓、可疑船舶、非法捕捞等多种违法行为进行识别。

“目前这套系统已经正式运行了,是‘人防+技防’地完美结合,提高了我们的执法效率,实现了我们执法处置的及时性,真正做到渔政执法全覆盖。”简德富说。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的开启之年,万州区通过加大宣传《长江保护法》,营造禁捕退捕和渔业资源保护良好氛围。万州渔政执法也创新成立护渔队,16名渔民变身护渔队员,长期巡逻在长江万州流域。并加大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检查力度,加强对渔具生产企业、渔具销售企业,和餐饮企业的执法检查,确保对长江鱼类群众不捕捞、餐馆不卖,市民不吃的良好氛围。

杨河溪护渔点,护渔队员清点收缴的非法渔具。
杨河溪护渔点,护渔队员清点收缴的非法渔具。通讯员 冉孟军 何忠 侯本艳 付作侨 供图

鱼跃长江风光美

七月的万州水产研究所双河口生产基地,一改春季的忙碌,一个个水池里,刚刚繁殖不久的鱼儿们成群结队畅游,工作人员正精心挑选精干的鱼宝宝,为夏季长江万州段增殖放流做好准备。

长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常态之举,更是通过为母亲河注入新的生命和希望,以鱼净水、以鱼护水,切实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交出长江万州段生态建设的高分“答卷”。

万州区利用地理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经多年研发,珍稀鱼类种质资源储备丰富,人工规模化繁育技术取得突破,增殖放流操作及流程规范。通过开展珍稀鱼类人工繁育、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为修复三峡库区水生态环境、保护珍稀水生生物、维持生物多样性作出了积极贡献。

胭脂鱼又叫“亚洲美人鱼”,是三峡库区濒临灭绝的长江稀有珍贵鱼种,被国家列为二级濒危珍稀动物。

万州区水产研究所通过不懈努力,建成国内唯一胭脂鱼原种场,每年在三月中旬开始进行人工繁殖,今年将繁育胭脂鱼苗800多万尾。胭脂鱼是国家二级保护鱼种,因繁殖周期长,胚胎死亡率较高,所以胭脂鱼的繁育并不容易,每次繁殖,技术人员首先将胭脂鱼从户外亲本培育池转移到室内产卵区,对每条鱼称重、编号、注射人工催产激素。

技术人员告诉笔者,胭脂鱼人工催产总共要注射三针,前两针是催熟,最后一针是催产,然后再通过人工排卵、人工授精,受精卵进入孵化阶段,最后孵化出膜,再进行人工投喂浮游动物、饵料等。

为了提升胭脂鱼的繁育技术,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在上世纪90年代就成立了胭脂鱼课题组,经过多年的科研实践,建成全国仅有的胭脂鱼国家级原种场繁殖基地,胭脂鱼等长江上游名特鱼繁育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为长江增殖放流做好珍稀鱼类的鱼苗准备。今年,该基地人工繁殖胭脂鱼产量预计突破800万尾。

不仅是胭脂鱼,从1973年开始,万州区水产研究所致力于长江珍稀保护鱼类人工繁殖研究,是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增殖放流站。储备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国家二级及市级保护动物胭脂鱼、四川白甲鱼、岩原鲤、圆口铜鱼、金沙鲈鲤、长薄鳅、细鳞裂腹鱼等,长江珍稀名特经济鱼类中华倒刺鲃、厚颌魴、华鲮、华鰁、黄颡鱼、长吻鮠、黑尾近红鮊、大鳍鳠等,亲本共有3000余组。

目前,多个长江流域珍稀鱼类品种在万州形成了5000余万尾的苗种规模化生产能力。其中,胭脂鱼年产苗种800万尾,岩原鲤年产苗种600万尾,四川白甲鱼年产苗种100万尾,中华倒刺鲃年产苗种200万尾,厚颌魴年产苗种100万尾,细鳞裂腹鱼年产苗种80万尾。

随着生产能力的增强,万州向长江投放的珍稀鱼类也越来越多。近年来,万州区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增殖放流规划,合理搭配放流规格和品种,关注放流品种的适应性和遗传资源多样性变化,严格实施放流操作技术规程,充分发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增殖放流站的示范带头作用,长江流域珍稀保护鱼类增殖放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已向三峡库区投放胭脂鱼约2000万尾、岩原鲤1000余万尾、四川白甲鱼50余万尾、中华倒刺鲃1000余万尾、厚颌魴500余万尾,黄颡鱼、长吻鮠、华鰁等经济鱼类3000余万尾。

鱼跃千里,只为明天更美好。

通过资源调查显示,增殖放流珍稀鱼类品种在库区鱼类资源种群数量逐渐恢复,资源量稳步增长,种质基因多样性得到保护,水生态环境得到修复,有效控制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为保护三峡库区水生生物多样性及修复水生态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董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