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20

编者按

巫溪是红色的。贺龙率红三军入巫溪,成为最早进入川渝的主力红军;“双枪老太婆”陈昌秀,因掩护战友英勇牺牲……红色成为巫溪的代表底色,留下众多红色遗迹。

巫溪是绿色的。兰英大峡谷的险峻、庙峡的壮丽、阴条岭的神秘……这里山清水秀,自然资源富集,森林覆盖率达69%居全市第一。

近年来,巫溪刷新发展模式,做强红色气质,培育绿色生态,在小康路上弹响“红绿变奏曲”,用红军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埋头苦干,在绿水青山间寻得金山银山。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走进巫溪通城镇,“解剖”小镇经验,探究巫溪“密码”。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巫溪的红与绿》。敬请关注。

   
红三军小长征纪念碑、纪念广场。巫溪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出了巫溪县城,沿蜿蜒的乡村公路穿行,汽车被包裹在葱翠的青山之中。

路是近几年修好的,可容旅游大巴通行。

近50分钟车程后,山路急转而下,在大山的褶皱处,红三军小长征纪念碑豁然耸立,昭示着这里的与众不同。

这里便是通城镇。

在这峡山之中,红三军曾设下司令部,打倒土豪劣绅,分配粮食给穷人,向老百姓宣传革命主张,在巴渝大地撒下革命的熊熊火种。

80多年过去,红军精神早已印刻在当地人的骨子里。

红军标语

   
位于长红村张家大院的红三军政治部标语遗址。记者 张质 陈毅 摄

通城镇长红村张家大院,是红三军司令部旧址所在地。左侧厢房的土墙上,有一幅落款为“红三军政治部”的标语。

尽管年深日久,字迹仍依稀可辨:“红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

   
义务守护标语墙的张同如老人今年已80岁高龄。记者 张质 陈毅 摄

张家大院是国民党还乡团团总张传松的旧宅,守护标语的老人张同如今年已80岁高龄,是张传松的孙子。

“我们家以前住过红军。”见记者来到旧址,张同如主动当起讲解员。

1932年12月15日,贺龙率红三军主力翻越川渝交界的鸡心岭,智取一线天、激战七蟒峡,成为最早进入川渝的主力红军。

12月18日,红三军左右路军在通城镇夏布坪会师后,将司令部驻扎在张家大院。当晚,贺龙见驻地有面白墙,即令政工人员写上红军标语。

1974年,张同如在翻修新房时,发现了被猪圈掩藏的这幅红三军政治部标语。从那时起,他便自愿成为标语的义务保护员。

“红军标语是为穷人写的。保护好它,才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说这话时,张同如轻拍着胸脯,声音洪亮。

巫溪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邵碧清说,红三军进入巫溪,沿途留下了很多标语,现在只有张家大院这幅标语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这些标语都是大白话,是用最直白的方式争取群众,践行群众路线的体现。”邵碧清说。

在巫溪短短5天时间里,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他们打击土豪,纪律严明,与当地百姓结下了鱼水深情。

传承基因

   
巫溪县委县政府对红三军司令部进行了保护,复原了部分场景。记者 张质 陈毅 摄

通城镇距离巫溪县城15公里。2014年,全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到6000元,1.7万户籍人口中有4000多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穷山沟里,没有系统性的产业,多数人靠玉米、土豆、红薯“三大坨”维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无奈告别家乡,外出打工谋生。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通城人决定换个活法。

“红军的胜利,就是因为有坚定的信念,有铁的纪律,始终依靠群众。”通城镇党委书记王兵打定主意,带领班子立下“军令状”,誓将“穷山恶水”变成“金山银水”。

要想富,先修路。经过几年持续投入,通城镇农村公路硬化改造299公里,100%村社、95%的农户实现通达。

为进一步保护和发掘红色文化,巫溪县委、县政府对司令部旧址标语墙进行了维护,复原了部分场景,还建成红三军小长征纪念碑、纪念广场。

市里、县里派出工作队,村干部、党员和致富带头人与贫困家庭结对帮扶,驻村到户,担起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坚强脊梁。

   
长红村建成投用的巴渝民宿。记者 张质 陈毅 摄

依托红色资源,建成投用长红巴渝民宿,17位异地搬迁脱贫户当起老板。巴渝民宿和司令部旧址、纪念碑广场等形成一个完整红色旅游景区。

2020年,全镇5个贫困村全部销号出列,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7.79%降至为零,全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至1万多元。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通城人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军革命精神,没有一个人认输。

新长征路

   
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及纪念广场等被命名为市级党史学习教育基地。记者 张质 陈毅 摄

“我们走在红色路上,红军足迹在脚下闪光;拼搏中铸造理想信念,我们播种春天的希望……”

新学期刚开始,通城镇红路小学的校歌《红路》,再次响彻校园。

自红三军离开后,当地群众自发创作了《红路》《十字红军歌》等歌曲,并一直传唱至今。

“村里老人基本都会讲红军故事,孩子们也都在这氛围中长大。”长红村村干部罗永琼说,“就像歌里唱的,不能忘记红军,要像拥护红军一样拥护党。”

通城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当年红军走过的路,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红路”;“长红村”由原“大兴村”改名而来,“红路小学”也是“新华小学”改名后沿用至今。

为激发群众活力,通城镇探索开展“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创新“以劳动挣积分、以积分评先进”模式,对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孝老爱亲等进行积分表彰,把群众智慧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向心力、凝聚力。

   
巫溪县兰英大峡谷。记者 张质 陈毅 摄

红色,成为当地性格中最鲜明的底色。

市里、县里的党员们来了。在市级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红军标语墙前,他们回溯初心,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革命精神。

全国各地的游客们来了。他们走红路,思红军,览峡谷,赏红叶,追寻红军小长征的历史,感受乡村的纯朴与宁静。

乡村振兴工作队来了。2021年3月,通城镇被确定为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由市政府办公厅帮扶集团派员驻镇帮扶。

“调研中,我们被当地干部群众的精气神所感染。”工作队副队长余淳珍说,乡村振兴的新课题已设定,工作队将力求帮在关键处、扶在点子上,满足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期待。

走上振兴乡村的新“长征路”,通城镇没有一个人掉队。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周秋含 黄宇/文 张质 陈毅/图

两江潮涌,渝州葱蔚。取一瓢“治理”之水,品区县幸福之治,探融合发展之势。 瞭望渝州,看见远见。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推出全媒体时政栏目《渝州瞭望台》。以区县为样本,以成效洞悉发展之策,以对话论道繁荣之路,见证基层社会治理的提速增效,唱响巴渝大地经济发展的时代合音。读:言之有物的深度报道;看:融媒体多维度的呈现;问:区县主政者权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