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35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 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元年。加快培育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落地见效的重要抓手。你知道吗,江津除了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还厚植了现代特色农业的一方沃土。

明清时期,从这里发源的地道药材“川枳壳”就已经闻名,而后,却因为种种原因几近消失。

近年来,江津立足自然禀赋,重振枳壳产业。把味道酸涩的苦药材酿出甜头,老树也能抽发新枝。本期渝州瞭望台,从江津广兴镇出发,品一项古老产业重振的酸苦甘甜滋味,看一场因地制宜的盛大实践怎样上演……

一味药的重生

初冬的綦河两岸,是一幅红橘满枝的丰收长卷。走进广兴镇的千亩橘林,却不见果实。

“我们种的枳壳7月就卖完了,那时药效最好!”村民赵显金一边向记者解释,一边管理播撒绿肥。

辛弗林、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等含量,是枳壳药用价值的主要指标。

经重庆市中药研究院检测,广兴枳壳含柚皮苷7.4%、新橙皮苷6.5%,远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质量标准中规定的4%和3%。

1江津区广兴镇枳壳成林。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江津区广兴镇枳壳成林。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优异品质,让广兴枳壳备受市场追捧。

今年采收时节,成都、安徽等地中药企业、经销商来到广兴抢购,有的甚至提前半个月住进旅馆“坐等”——因为一旦不守着,可能就买不到!

然而就是这样的金果果,在上世纪50年代,却因村民过度砍伐至几近消失。

如今的广兴枳壳,是如何重新生根散枝的?

原来,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来,广兴镇一直在谋划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在论证中,人们痛心地发现,广兴作为川枳壳著名产区,在清代已枳壳成林、远销海外,而后,缺乏技术管理、交通制约等因素导致价格低廉,仅留有几家种植散户。1969~1971年在广州交易会上,外商指名要江津枳壳,已无货供应。

在广兴,海拔550米以下的成片丘陵、油砂土壤和綦河流域独特小气候,孕育了独一无二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合枳壳生长。

有原生品种和自然资源“加持”,当地选定了重振枳壳的路子。

2盛夏时节村民晾晒干枳壳。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盛夏时节村民晾晒干枳壳。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两年调研中,人们不仅将枳壳寄往各大检测机构,还请重庆市农科院、市中药研究院的专家来田间地头考察。

2018年春季上班的第一天,大伙儿撸起袖子,在新成立的广沿果蔬股份合作社枳壳种植基地,种下万株枳壳树苗。并由专家定期指导,拟定统一的用药用肥规范。

年轻时,赵显金砍掉了自家的枳壳树,改种粮食、红橘等作物,如今眼见广兴枳壳名声再响、价格可观,在政府扶持下,他又重新种上新苗,还成了合作社股东。

尊重历史、因地制宜的产业探索下,一味道地药材,就此破土新生……

一群人甘先试苦

“我们搞农业,不是钱多,就是人傻!”殿秋中药材种植家庭农场经营人杨振东,嘴上调侃自己,心里却比谁都看好枳壳前景。

事实上,杨振东不仅不傻,还凭着一身胆识走南闯北积累了百万财富。两年前,他回老家江津创业,原本四处看地物色发展花椒,到了广兴,却对枳壳动了心。

沿河村村支书刘茂拉着他翻县志、读药典、看果园,极力推荐下,杨振东考虑半年,最终决定流转300亩土地种枳壳,开办殿秋家庭农场。

“要是没有政府重视和干部帮忙,我们真的不敢做!”杨振东感叹。

3广兴实施枳壳“三亩增收工程”,为脱贫村民发展产业“造血”。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广兴实施枳壳“三亩增收工程”,为脱贫村民发展产业“造血”。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仅是300亩土地就涉及八九十户村民,自己和村民不熟络,土地流转不下来,村干部主动上门,挨家挨户做工作。

没有技术不懂管理?江津区农委、广兴镇农服中心就下地手把手教。前不久,政府工作人员联系到杨振东,要免费发放绿肥,还补贴工人务工支出,把老杨感动得眼红:“我给他们说,绿肥即使不发,我也准备自己去买,既然决定要干,就一定要干好,保证品质,不能砸了广兴枳壳的招牌!”

杨振东的故事也在别处上演。目前广兴还成立了檬子林农业专业合作社、年瑞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枳壳种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成标准化枳壳种植基地4个,全镇种植枳壳2000余亩。

4农业技术专家讲解枳壳种植技术。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农业技术专家讲解枳壳种植技术。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此外,当地还建设日烘干10吨的枳壳标准化加工车间,加快补链集群。

如此不辞劳苦、不计成本支持枳壳发展,是因为当地政府决心厚植沃土,把小枳壳培育成大产业。

在广沿果蔬股份合作社,村社干部带头,动员82户农户以土地流转金或者资金入股。这些人中,有“返乡归雁”,也有新农人,更多是和赵显金一样,一辈子依靠土地的农民。李茂还将自己嫁接的枳壳苗送给亲戚邻居试种。

“枳壳就算掉在土里了,捡起来都是钱!”流了汗水尝过“苦果”,苦尽就是甘来。

2020年,以广兴枳壳为主的“江津枳壳”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曾经的空壳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今年,杨振东挂果的几千斤枳壳,就以鲜果2块多一斤好价格,被抢购一空,对未来他充满信心。

一座果园甜蜜“转身”

渴了喝一盅枳壳泡水,饿了来一碗枳壳炖肉,病了有枳壳煎药慰藉身心——现有一千多味中药药方用到枳壳,江津人的生活,浸润着“枳”味。

他们熟悉枳壳,守着家园的绿水青山,让这些树苗得以扎根广袤山丘。

反之,枳壳也养育着这一方人。《江津柑橘志》有文:“笋、綦两河因枳壳兴家者颇为不少。”

5 73岁的刘成志一辈子与枳壳打交道。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雷其霖 摄
73岁的刘成志一辈子与枳壳打交道。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雷其霖 摄

73岁的刘成志种了一辈子枳壳。上世纪,周围老乡纷纷挖掉枳壳树劝他种上粮食时,外出学医的儿子告诉父亲:“这是个宝贝,能治病,你一定帮我把它管起来。”

“你放心!”为了兑现对儿子的承诺,刘成志一边干石匠,一边种树,不仅保住了10余棵古树,还扩大了果园范围,靠卖枳壳补贴家用。

“那时候打一天石头才5角钱,一斤干枳壳就可以卖到9角。”靠着一座枳壳园,老刘抚养出3个子女,担当起一家之主的责任。

古稀之后,刘成志常在想,干不动了,家中的园子怎么办?

2018年,上海中药厂寻着中华药典上的道地产区来到广兴,专门购买10余株枳壳作为展示树。这启发了广兴人的思路。

6近百年树龄的枳壳母本。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袁舒含 摄
近百年树龄的枳壳母本。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袁舒含 摄

年近百岁的枳壳母本,就扎根在刘成志的果园里。近年来,陆续有人慕名而来,拍照“打卡”。

这棵古树冠服已长到十几米,亭亭如盖,枝叶葱郁垂至地面,树冠下可容纳数十人歇息玩乐,成了綦河边上一道靓丽风景。

“我们准备就地打造一座枳壳母本园,老刘听了很高兴。”广兴镇农服中心负责人刘健告诉记者,政府出钱为刘成志的果园完善生产便道等基础设施,增设标识标牌,未来,这里将是一座具备生产、观光、科研等功能为一体的母本公园。

事实上,不止母本园,广兴共计划实施枳壳产业“五园”工程,品比园、种植园、加工园、文化园等,都已纳入“十四五”规划。

在母本园看古树,种植园体验采摘,文化园游学长知识……刘成志的田园,甜蜜转身变公园!

一条振兴路越走越宽

今年,广兴全镇鲜果产量突破50万斤,3到5年进入丰产后,预计可达200万斤,产值3000万元,带动1600余户人走上致富路。

以广兴为核心,枳壳正在江津夏坝镇、柏林镇等地开枝散叶。助力乡村振兴,如何将枳壳价值发挥到最大?

“重庆是传统川产道地药材的主要产区之一。学术界认可的约150余种道地药材,重庆有近20种,江津枳壳就是其一。”国家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重庆市科技特派员银福军认为,品牌打造对枳壳下一步推广十分重要。

7江津成功注册“津枳壳”商标。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江津成功注册“津枳壳”商标。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江津枳壳知名度很高,市场上却有鱼龙混杂的情况,如果进一步优化标识、规划品牌体系,可以进一步提升美誉度。”银福军告诉记者。

“川枳壳是个宝贝,我们一定要重视,把他用好。”西南大学博士、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副所长张云贵同样多年关注江津枳壳。

他建议,在做好原生品种保护基础上,加强品种选育。

而做靓枳壳这张特色名片,当地政府也在积极谋划,千亩橘林不会野蛮生长。

广兴镇党委书记张家齐介绍,接下来当地还要不断推进枳壳产品品牌化,力争建成5000亩市级枳壳产业园区,带动綦河流域发展枳壳种植10000亩,将广兴镇打造为全国闻名的川枳壳主产地。

加强与重庆市农科院、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等科研院机构的合作,有效开发“百年枳壳”资源普,引进企业主体从事枳壳种苗培育。积极引进枳壳产品深加工企业入驻广兴小企业基地,将枳壳为原料,开发药品、保健品、甜味剂等。

8重庆市中药研究院江津分院等研究机构落地广兴。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美西 摄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江津分院等研究机构落地广兴。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美西 摄

充分利用枳壳价值,将枳壳树作为园林苗木,生产芳香精油、枳花茶等,具有观赏、生物保健等多重作用,除了满足医药食品需求功能外,还具备满足更多的高级需求——如生态、旅游、体验、文化教育等功能。

更重要的是,将枳壳种植产业与深加工、乡村旅游等创意、设计、研发、销售有机融合,形成“接二连三”的全景产业链。

“我们的沿河村与乾隆老街只相隔一条綦河,未来,人们在沿河游完果园,坐着手摇渡船过河,可以到老街看剧,喝茶发呆,吃北渡鱼、枳壳宴,带特色产品回家。”张家齐说。

【主政者说】

江津区政府副区长杨永芳:做强乡土品牌 建设富有特色的乡村产业集聚区

微信图片_20211210113632

围绕枳壳等特色产业,江津乡村振兴正谋新篇开新局,对此,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专访江津区政府副区长杨永芳。

华龙网:古老的枳壳产业在当下焕发新活力,江津是如何创新工作方法的?

杨永芳:以前因枳壳树老化,加上枳壳种植缺乏集约化、标准化管理,科技程度不高,老百姓种植枳壳收益低,很多村民改种了其他水果或进城打工,枳壳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为切实解决这一难题,一方面,我们积极引进和培育枳壳产业新型经营主体42家;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探索发展“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发展的订单农业模式;同时,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子,通过土地流转、转变土地经营模式、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方式,发展村集体枳壳产业,带动农户发展枳壳种植积极性。

此外,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枳壳产业。2015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建设枳壳等20种大宗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2019年,中共江津区委办公室 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江津区进一步调整优化全区农业产业结构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重点打造道地药材枳壳,全区将枳壳产业作为中药材主导产业进行培育打造。

华龙网:江津是如何加强枳壳质量把控,建立市场风险保障机制的?

杨永芳:一是建设标准药园。新建枳壳基地全部实行全园深翻改土,配套完善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确保枳壳后期长势,目前,全区建成标准枳壳园8个,面积5600亩。在后期管护上,以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规模化种植主体为样板,在管护上实行统防统治;利用部级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项目试点,实施枳壳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确保药效成分含量。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先后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锦云医药研究院、重庆市枳壳发展创新中心等科研单位合作,通过“科研机构+种植基地”模式,积极探索枳壳药效成分与土壤、气候、砧木之间的关系,为枳壳基地注入科技力量。

三是健全产业链条。统筹资金支持经营主体建设枳壳烘烤生产线8条,年加工鲜果能力达6000余吨。同时,鼓励通过企业、合作社积极走出去,销往云贵川和江浙沪等地市场。

华龙网:江津下一步如何继续做靓枳壳品牌?

杨永芳:我们将继续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做强“一江津彩”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中国生态硒城”地域品牌影响力;培育广兴枳壳等产品类乡土品牌。

积极打造“江津枳壳”公用品牌。2020年江津区成功注册了“江津枳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广兴、杜市、夏坝等21个镇被界定为“江津枳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区域,下一步,对符合条件的枳壳经营业主,授权使用“江津枳壳”商标。

严格把好质量关。联合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持续对枳壳柚皮苷、新橙皮苷药效成分含量监测,系统分析探明枳壳药效成分含量与土壤、气候、嫁接砧木、树龄等之间的关系,以最适宜的土地种植初药效成分含量较高的产品。

华龙网:以广兴枳壳等特色产业为抓手,江津如何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发挥特色优势?

杨永芳:围绕全区各镇村茶叶、中药材、小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富有特色、规模适中、辐射带动力强的乡村产业集聚区,形成“一村一品”微型经济圈、农业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型经济圈、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构建乡村产业“圈”状发展格局。

一是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围绕全区各镇村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一批“产品小而特、业态精而美、布局聚而合”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或产业,大幅度提升经济实力。到2025年,再建设5-1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成一批10亿元镇、1亿元村,带动全区乡村主导产业突出、带农增收效果显著、品牌影响力大、组织化水平高,助推全区乡村振兴。

二是持续建设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围绕花椒、柑橘、中药材等产业,引导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积极参与,加快构建标准原料基地、集约加工转化、网络服务体系、紧密利益联结的产业集群,培育一批产值超亿元的农业产业强镇,到2025年,再创建1-2个农业产业强镇。

三持续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平台,开展国家级为龙头、市级为骨干、区级为基础的“三级联创”。以花椒基地标准化改造和智慧农业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提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围绕全区八大特色产业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亮点,新建1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档升级粮油、柑橘、茶叶等产业基地,以江小白高粱产业园、石蟆橄榄产业园、朱杨荔枝产业园、猫山富硒生态茶叶产业园等为主,打造10个具有江津特色的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记者手记:

江津人说,枳壳是“从历史书中找的项目”。其实,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就是书写新的历史。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石。但切忌产业的盲目导入,与当地资源匹配才是关键。放眼他山之石,奉节脐橙、巫山脆李、石柱黄莲等特色产业,都没有照搬其他地区成功案例,而是选择土生土长的特色产业,形成优势。或对现有产业重新进行规划引导和提升,实现产业升级。

发展枳壳产业,同样是因地制宜培育特色项目的有益探索。只有用活了地,留住了人,农村才会真正建成“大家喜欢的样子”。同样,才更能激活社会资本和金融活水助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新陈是时间的维度,甘苦是人生的厚度。懂得枳壳这一味本草中的人生道理和产业逻辑,江津人实干苦干之后,必能将酸涩药材,酿出更多甜头。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陈美西|文

袁舒含 何燕宏|视频

李梦婷|外联

赵军|海报

两江潮涌,渝州葱蔚。取一瓢“治理”之水,品区县幸福之治,探融合发展之势。 瞭望渝州,看见远见。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推出全媒体时政栏目《渝州瞭望台》。以区县为样本,以成效洞悉发展之策,以对话论道繁荣之路,见证基层社会治理的提速增效,唱响巴渝大地经济发展的时代合音。读:言之有物的深度报道;看:融媒体多维度的呈现;问:区县主政者权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