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共舞长江经济带丨行至奉节必有诗 “诗歌+生态”尽显“中华诗城”魅力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16日20时讯(记者 袁舒含)重庆市奉节县位于长江三峡库区腹心,有“中华诗城”之称,自古以来扼据长江要道,风光壮美,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挥毫吟咏,留下许多不朽名篇……今(16)日,与诗歌为伴,“共舞长江经济带·探源千年文脉”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奉节,共阅传唱千古的不朽名篇。
一幅山水画
伴随诗情画意 打卡“十元”同款风景
奉节在历史上被称为“控带二川,限隔五溪,据荆楚之上游,为巴蜀之喉吭”“西南四道之咽喉,吴楚万里之襟带”。
优越地理位置也让奉节成为古时文人墨客云集之地,许多诗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著名诗篇,奉节也因此获得了“中华诗城”的美誉。为了更好地感悟“三峡文化”的历史底蕴和“中华诗城”的独特魅力,采访团的奉节“第一站”便来到了这里。
穿过长长的风雨廊桥,沿着300多步台阶拾级而上,途中数百首精选诗词值得你驻足轻诵,偶尔还能见到文人墨客铜铸雕像立于三峡绝美风光前。
告别白帝庙与林立的石碑后,走过蜿蜒小道,此时此刻采访团看到的,就是素有“山水之门”之称的夔门。
“有没有10元钱纸币?借我拍个照嘛!”来到夔门观景平台后,所有人不约而同做出了同样的动作:拿出10元钱,打卡10元纸币上的同款风景。
重庆广电第一眼记者梁昌豪第一次来到奉节,他也是迫不及待的“打卡”者之一:“看到夔门之后,这也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看到十块钱人民币背后的真实景象,那一刻觉得非常壮丽,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一位收藏家
跟随七旬老人 翻阅老城尘封记忆
奉节有如画般的诗意,也有被尘封的回忆。
如今所看到的都是奉节新城,自三峡大坝启用后,老城早已被河水淹没,曾经的一切都已不见踪迹……但有这样一位老人,凭借一己之力创办“诗城博物馆”,收藏了一整座城的浓缩记忆。
“烟尘中蹒跚于老街深巷,拾砖捡瓦,铢积寸累,茹苦含辛,三载方成,展沧桑老城之风情,扬千古三峡之文化。”博物馆大门内的“建馆记”,道出了赵贵林筹建诗城博物馆的艰辛。
赵贵林今年77岁,这次他亲自担任讲解员,带着记者团步入古朴屏风后的展厅。2000多平方米的15个简朴展厅,丰富的馆藏让人惊叹:三峡原始人的石器、汉代瓦当、明清石雕,李白、杜甫的诗歌研究成果,古老的夔州照片,曾轰动一时的科克伦在夔门走过的钢丝,县城搬迁的照片、影像资料,甚至还有一座完整的民居……
一座县城的前世今生浓缩其中,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书,观赏回味之间,仿佛时光倒流,让我们能以管窥豹去认识三峡和这座诗城的过去和现在。
一方诗意地
打造竹枝广场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曾经的记忆已然逝去,但文化的传承并未断代。在奉节永安街道羽声社区,一群社区工作者以“诗城之人”特有的对文化的热情,握住了传承的接力棒。
羽声社区,因“古有竹枝奏羽声”而得名,辖区内共有27个居民小组,居住人口8100户25322人,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对文化建设的大力推行,永安街道羽声社区的文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为了营造浓郁诗教氛围,社区打造了以“四个一”为主体的宣传阵地,分别为一条文化长廊街、一条文化健身步道、一面文化墙六和赋、一个文化广场,即竹枝广场。
竹枝广场取名源自“竹枝词”。竹枝词发源在夔州,传播于天下,精髓在奉节。
竹枝广场上,映入眼帘的首先是镌刻着将竹枝词的仿真石雕,其余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南宋诗人范成大的,明代文学家杨慎的古诗名篇也随处可见。
除此之外,广场上的竹枝亭,也成为了一个“研学平台”,居民们可在此处讨论、撰写、传唱竹枝词,街道社区干部也可在这里开展“小区工作日”集中走访。
社区党务干事刘鑫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我们打造竹枝广场,就是想传承好这种根植在奉节人民血脉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其在生活中‘活化’起来,在群众中‘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