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心系脱贫户 “老熟人”回村忆往昔话“今生”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17日18时15分讯(记者 李成 陈攀)“喂,喂,汪伯伯,是我……”12月5日,一通熟悉的电话将汪绯拉回到2015年,彼时他还在重庆市黔江区黄溪镇黄桥社区任驻村“第一书记”。电话那头的小伙子说起这几年自己的变化激动万分,找到实习单位的他特地来向这位经常和他谈心的“伯伯”报喜。
虽然已经离开帮扶黄桥社区岗位许久了,这几年,汪绯接到类似的问候电话却不少。“时不时接到脱贫群众打电话来,介绍社区的发展变化,邀请再去那里看看,我脑海里也时常闪现抽时间去黄桥‘逛一逛’的念头”。
这一天,汪绯终于如愿,沐浴着冬日暖阳站在硬化平整的村公路上,看着眼前一栋栋红瓦灰墙、一楼一底的精致小楼, 满眼都是熟悉的回忆,帮扶干部们和村民们忆往昔话“今生”,黄桥的变化让大家感慨万千。
“养蜂大王”的甜蜜事业代代传
“先去陈开举家,看看今年养蜂收成如何?” 汪绯一行人下定决心回访后,沿着村道公路顺湾而上,第一站就来到脱贫户“养蜂大王”陈开举家。
在陈家农村院坝里,一排排蜂桶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阳光下黄橙橙的蜂蜜正散发甜丝丝的清香,这是今年陈家销售所剩不多的存货。
“今年收割蜂蜜有300多斤,已卖得差不多了。还记得往年那些蜂蜜都是全靠你们帮忙卖,现在咱家的蜂蜜可受欢迎了。” 陈大妈不停地说着感谢感激的话,一下子让帮扶干部回忆起当时的场景。
队员隆光回忆说,那几年每年陈开举家的蜂糖收割以后,他都要给工作队的打电话帮忙卖蜂糖,一年300多斤蜂糖,在同事、朋友、同学等人群中至少要销售一半以上,陈老人家拿着百元大钞笑得合不拢嘴,笑称喂养40多桶的蜜蜂为“80万大军”。
虽然陈开举老人已驾鹤西去,但他留下的“甜蜜事业”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陈家两个孩子。
在黄桥社区,这样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不甚枚举,可亲可敬。比如村民刘春菊放弃在广东打工,回家养蚕致富;杨尚志在第二个娃儿刚满两个月后老公病世,独自一人把两个孩子养大成人;60多岁的李珍秀儿子患精神病,儿媳出走,老两口将两个孙子送学毕业......
木匠师傅重操旧业过上新生活
在黄桥,让镇上人人羡慕的还有3组的村民张云基家。
“汪书记,是汪书记!快端板凳出来坐。”看到老熟人,张云基一边招呼,一边朝房屋里面说话,安排媳妇烧水泡茶待客人。
多年前,张云基曾是一名木匠,他在外地一工地做木工时不慎从跳板上摔下来,造成身体三级残疾,经与施工方多次协商赔偿无果,自己前后花费医疗费用7万余元,另外两个女儿都在读书,仅靠妻子王贞树在街上打点杂工收入维持家庭基本开销。
情况了解清楚后,经黔江区人力社保局党组会研究明确,由人力社保局培训中心主任徐刚作为张云基家结队帮扶责任人,老张遇到的困难一下迎刃而解。
除老张家,近200名干部职工与当地困难户结对帮扶,班子成员一人帮两户、中层干部和职工两人帮一户,做到户户有人帮、人人有责任。
“他屋现在安逸啰!细娃大的已工作,小的已毕业,没有负担了。”
俗话说,“为人不学艺,挑断萝篼系,老张懂得这个道理,往年的手艺没白学,现在身体好后,‘木工’已派上用场,专门加工木质护栏,每天要做几百块呢。”
大家议论纷纷,羡慕张云基家现在的好光景,张云基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
种养殖业双向并进脱贫户展笑颜
午后的太阳暖阳阳的,远处的山坡上镶嵌在绿树丛中,一幢幢小洋楼若隐若现,公路两旁桑园里的桑树枝粗叶茂,叶子厚实喜人。
在这样“拉家常”的氛围里,镇上村民闻声而来,也都谈论起这些年的变化。
“你们当年给黄桥社区每户发放的柚子苗,现在都已挂果了,结得好呢!”
在黄桥社区7组村民李绍勤家旁,上百根柚子树上的果实压弯了枝头,看着沉甸甸的柚子,让人心生欢喜。而柚子树下饲养的家禽成群,一个个枕头长的蓝瓜躺在草茏茏里“睡觉”,镇上的一切都生动而美好。
据介绍,通过分析研判,制定了结对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协调帮扶、助学帮扶、资金帮扶、宣传帮扶等七个帮扶措施,实打实的“七堆干货”组织起黄桥产业发展资金50多万元,发放本科以上大学新生路费33人9.3万元,为每家每户购买柚子苗共7000多株…….
正是当初这些实实在在的帮扶举措,才让黄桥迎来如今的新生。
“往年的泥巴路全部硬化了,家家户户的房子都重修过了,生猪、蚕桑、鸡鸭、水果等种养殖业也发展起来了,罗意、张露等那几年30多个上大学的娃儿都毕业工作了,老百姓生病也有钱治了。” 黄溪镇支部书记罗清谈起社区的发展变化,也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
如今,“黄桥”已成为亲戚间踩不断的铁板桥、维系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乡亲们过上小康生活的幸福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