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桥头镇刘海龙自强创业铺就致富路
日前,笔者走进石柱县桥头镇赵山村的渝畅农(石柱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现年45岁的刘海龙边为肉兔添加饲料,边就产业发展娓娓道来。

石柱:桥头镇刘海龙自强创业铺就致富路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1-12-22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22日6时讯(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目前肉兔存栏3.2万只,今年出售肉兔预计13万只……”日前,笔者走进重庆市石柱县桥头镇赵山村的渝畅农(石柱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现年45岁的刘海龙边为肉兔添加饲料,边就产业发展娓娓道来。

自强创业,让“不能”成为“能”,是眼前这位男子的真实写照。12年前,刘海龙因身患重病,身处逆境,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下,他克服重重困难创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刘海龙在检查兔场。    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刘海龙在检查兔场。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身残志坚 让“不能”成为“能”

2009年,刘海龙与妻子向可英在浙江台州市务工时,突感身体不适,大腿非常疼痛,他到台州当地医院检查治疗。

“双股骨头坏死。”检查结果让夫妻俩大吃一惊。在妻子陪伴下,刘海龙先后到杭州、重庆、广州等地的大医院检查治疗,做过三次手术,花费了20多万元。经过3年治疗,依旧未能完全康复,经鉴定成为二级肢体残疾人,为了稳定病情,现在每天都要吃药。

刘海龙为仔兔分窝 。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刘海龙为仔兔分窝 。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身体残疾了,不能再外出打工。家里两个老人需要赡养,两个孩子要上学,治病的借债需要归还,病情还需后续治疗……他决定另谋发展出路。

2012年,就在刘海龙苦寻出路之时,石柱县残联负责人获悉他的情况后,为他送来了“及时雨”,让他参加了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在学习长毛兔养殖技术后,刘海龙决定在家发展长毛兔产业。

“一个走路都困难的残疾人,怎么养兔嘛……”当地村听说后议论纷纷。“我不管别人怎么说,就是要把‘不能’的事情变成‘能’。”刘海龙下定了决心。

勇于挑战 将产业做大做强

在妻子向可英眼里,丈夫刘海龙是个典型朴实的土家汉子,勤劳、隐忍、坚强。为了节约资金,刘海龙拖着瘸腿,自己动手。站着不动时,看起来像个正常人,一旦劳动起来,走路一瘸一拐,钻心的疼痛使他极度痛苦。他咬牙坚持着,夫妻俩每天起早贪黑,挥汗如雨,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借资建起了有4000多个圈舍的养殖场。

刘海龙在添加饲料。    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刘海龙在添加饲料。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2013年,是刘海龙养殖长毛兔的第一年,因兔毛价格大跌,不仅没赚钱,反而背上更多债务,陷入更窘迫的境地。石柱县残联和当地党委政府负责人听说后,走进他家里,分析情况,想办法解决难题。考虑到兔肉市场需求量较大,价格相对稳定,饲养期短、见效快,大家建议刘海龙增加肉兔养殖项目,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为帮助其走出困境,石柱县残联“雪中送炭”,不仅落实了2万元的残疾人创业扶持资金,还向重庆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争取到了3.6万元“龙湖”种养殖扶持资金, 让刘海龙再次看到希望的曙光,坚定了创业的信心,熬过了创业的艰难期。

为把产业做大做强,刘海龙在石柱县残联等部门、当地政府和村民帮助下,申办手续后多次扩建,使养殖场达到占地面积10亩,圈舍4万只的养殖规模,配套完善水、电、路。

“目前,我的公司有种兔2600多只,每只种兔每年可产仔50到55只,一年下来可销售肉兔13万只左右,肉兔主要销往重庆和成都……”谈到日渐做大做强的肉兔产业,刘海龙如数家珍。

心怀感恩 让乡邻共富共福

“在这里上班比较轻松,收入并不比在外面打工差,还能照顾好大人和小孩……”家住赵山村瓦寨组的罗德龙、唐叶夫妻已在刘海龙的养殖场务工5年,每年总收入在10万元左右,谈到返乡务工的好处,夫妻俩赞不绝口。5年前,罗德龙、唐叶夫妻俩在广东务工,当刘海龙的养殖场扩大规模后,他们返回村里,在其养殖场务工。

刘海龙(右)向可英(左)检查肉兔。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刘海龙(右)向可英(左)检查肉兔。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谈到就近就业,赵山村碾盘组现年70岁的李章龙老人更是深有感触:“我是一大把年纪的人,到其他地方哪里能进到厂嘛。在这里上班每个月的收入在3000元左右,很好呢!”

随着产业做大做强,刘海龙已吸纳8名村民在养殖场务工,大多是当地的已脱贫村民,每年支付的工资在35万元以上。

刘海龙深知残疾人创业比正常人困难,一直积极帮助当地的残疾人,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创新创业。

向海明是碾盘组的一位残疾人,家里有体弱多病的老父老母,直到36岁还是单身。通过刘海龙引导,向海明想养殖肉牛和山羊。在刘海龙资助下,他每年养山羊20余只、肉牛近10头,家庭经济逐渐好转。

刘海龙深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心怀感恩的他,近几年来,帮助的特殊家庭有20多家,除免费提供养殖技术外,帮助物资和资金近10万元,赢得村民交口称赞。

面对村民赞许,刘海龙说,将始终抱着一颗感恩的心,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用真情、用爱心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石柱:桥头镇刘海龙自强创业铺就致富路

2021-12-22 06:00:00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22日6时讯(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目前肉兔存栏3.2万只,今年出售肉兔预计13万只……”日前,笔者走进重庆市石柱县桥头镇赵山村的渝畅农(石柱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现年45岁的刘海龙边为肉兔添加饲料,边就产业发展娓娓道来。

自强创业,让“不能”成为“能”,是眼前这位男子的真实写照。12年前,刘海龙因身患重病,身处逆境,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下,他克服重重困难创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刘海龙在检查兔场。    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刘海龙在检查兔场。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身残志坚 让“不能”成为“能”

2009年,刘海龙与妻子向可英在浙江台州市务工时,突感身体不适,大腿非常疼痛,他到台州当地医院检查治疗。

“双股骨头坏死。”检查结果让夫妻俩大吃一惊。在妻子陪伴下,刘海龙先后到杭州、重庆、广州等地的大医院检查治疗,做过三次手术,花费了20多万元。经过3年治疗,依旧未能完全康复,经鉴定成为二级肢体残疾人,为了稳定病情,现在每天都要吃药。

刘海龙为仔兔分窝 。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刘海龙为仔兔分窝 。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身体残疾了,不能再外出打工。家里两个老人需要赡养,两个孩子要上学,治病的借债需要归还,病情还需后续治疗……他决定另谋发展出路。

2012年,就在刘海龙苦寻出路之时,石柱县残联负责人获悉他的情况后,为他送来了“及时雨”,让他参加了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在学习长毛兔养殖技术后,刘海龙决定在家发展长毛兔产业。

“一个走路都困难的残疾人,怎么养兔嘛……”当地村听说后议论纷纷。“我不管别人怎么说,就是要把‘不能’的事情变成‘能’。”刘海龙下定了决心。

勇于挑战 将产业做大做强

在妻子向可英眼里,丈夫刘海龙是个典型朴实的土家汉子,勤劳、隐忍、坚强。为了节约资金,刘海龙拖着瘸腿,自己动手。站着不动时,看起来像个正常人,一旦劳动起来,走路一瘸一拐,钻心的疼痛使他极度痛苦。他咬牙坚持着,夫妻俩每天起早贪黑,挥汗如雨,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借资建起了有4000多个圈舍的养殖场。

刘海龙在添加饲料。    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刘海龙在添加饲料。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2013年,是刘海龙养殖长毛兔的第一年,因兔毛价格大跌,不仅没赚钱,反而背上更多债务,陷入更窘迫的境地。石柱县残联和当地党委政府负责人听说后,走进他家里,分析情况,想办法解决难题。考虑到兔肉市场需求量较大,价格相对稳定,饲养期短、见效快,大家建议刘海龙增加肉兔养殖项目,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为帮助其走出困境,石柱县残联“雪中送炭”,不仅落实了2万元的残疾人创业扶持资金,还向重庆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争取到了3.6万元“龙湖”种养殖扶持资金, 让刘海龙再次看到希望的曙光,坚定了创业的信心,熬过了创业的艰难期。

为把产业做大做强,刘海龙在石柱县残联等部门、当地政府和村民帮助下,申办手续后多次扩建,使养殖场达到占地面积10亩,圈舍4万只的养殖规模,配套完善水、电、路。

“目前,我的公司有种兔2600多只,每只种兔每年可产仔50到55只,一年下来可销售肉兔13万只左右,肉兔主要销往重庆和成都……”谈到日渐做大做强的肉兔产业,刘海龙如数家珍。

心怀感恩 让乡邻共富共福

“在这里上班比较轻松,收入并不比在外面打工差,还能照顾好大人和小孩……”家住赵山村瓦寨组的罗德龙、唐叶夫妻已在刘海龙的养殖场务工5年,每年总收入在10万元左右,谈到返乡务工的好处,夫妻俩赞不绝口。5年前,罗德龙、唐叶夫妻俩在广东务工,当刘海龙的养殖场扩大规模后,他们返回村里,在其养殖场务工。

刘海龙(右)向可英(左)检查肉兔。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刘海龙(右)向可英(左)检查肉兔。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谈到就近就业,赵山村碾盘组现年70岁的李章龙老人更是深有感触:“我是一大把年纪的人,到其他地方哪里能进到厂嘛。在这里上班每个月的收入在3000元左右,很好呢!”

随着产业做大做强,刘海龙已吸纳8名村民在养殖场务工,大多是当地的已脱贫村民,每年支付的工资在35万元以上。

刘海龙深知残疾人创业比正常人困难,一直积极帮助当地的残疾人,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创新创业。

向海明是碾盘组的一位残疾人,家里有体弱多病的老父老母,直到36岁还是单身。通过刘海龙引导,向海明想养殖肉牛和山羊。在刘海龙资助下,他每年养山羊20余只、肉牛近10头,家庭经济逐渐好转。

刘海龙深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心怀感恩的他,近几年来,帮助的特殊家庭有20多家,除免费提供养殖技术外,帮助物资和资金近10万元,赢得村民交口称赞。

面对村民赞许,刘海龙说,将始终抱着一颗感恩的心,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用真情、用爱心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王婷婷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