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新区协同创新区已吸引1600余名科创人才入驻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27日17时讯(通讯员 赵鹏)作为重庆市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平台,两江协同创新区坚持“科创+产业”为导向,突出产业创新示范,正加速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目前,40家国内外一流大学大院大所,110个“硬核”科研团队,高端创新人才1600多人驻扎于此。
科创空间环湖排开,明月湖畔风光秀丽,“五分钟科研生活圈、十分钟生态体验圈”见行见效。在这里,科创生态正在不断优化升级,吸引越来越多的科创人才“孔雀西南飞”,从海外或国内沿海地区到重庆、到两江创新创业。
一个个真实、鲜活的奋斗故事为两江新区实现“科技创新”写下了生动注脚。
“我到重庆已经有10年了,这10年,我收获满满。”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水库生态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平感叹。
黄平主要从事土壤结构与生态安全研究。“来重庆之前,我在南京读书工作了近十年,当时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博士毕业后,可以选择的城市有很多,像北京、广州、南京,还包括我的家乡四川成都等等,这些都有很不错的就业机会。但是,我把重庆作为了首选。”黄平主要从事土壤结构与生态安全研究,他认为,三峡蓄水后形成了全世界面积最大的水库消落带,这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据介绍,黄平的团队在整个三峡库区消落带布设了超过600个土壤样品观测点。从2012年到现在,通过近10年的研究,黄平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的项目近20项,在相关研究领域的世界主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申请的国家专利超过10项。目前这些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开州、云阳、万州规模化连片的消落带生态恢复。
去年6月加入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的邓向星,专注装备轻量化方面的研究,通过为后端的新能源汽车提供技术支撑,帮助新能源汽车实现续航和节能环保的目的。目前,该中心与长安汽车合作进展顺利,已经进入中期。
邓向星在2019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读博,博士毕业的时候,已经在马德里工作了。
为何会选择留在国内,留在重庆?邓向星告诉记者:“重庆对我的吸引力很大,因为这里的工业,尤其是汽车产业十分有名。我做的是新材料,以汽车材料为主,所以自然就跟重庆比较契合。”
目前,他所在的团队成员有从上海、江浙一带过来的,有从中汽研来的,还有从日本回来的,可谓人才济济。“未来,我们希望能够成为整个西南地区装备轻量化的一个标杆,并能够孵化我们的企业,实现自主盈利。”邓向星说。
邓向星的同事向南希,目前在中心从事生物医药纳米研究工作,主要将把纳米制剂技术应用在化妆品、抗癌药物等不同的领域。
到研究院工作,是成为双胞胎妈妈的向南希在职场上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机遇。
向南希告诉记者,在看到北京理工大学在重庆设立了研究中心,正好有合适岗位的时候,她非常激动,“从三甲医院稳定的药剂师岗位上辞职,到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从事科研,为了这个机会,我等了整整5年。当初重庆的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并不完善,没有太多机会可以选择。父母也不赞同我辞职,认为女生能有一份安稳的工作就好。不过,我的爱人一直支持我,鼓励我抓住机会实现自我价值,所以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放弃。”
如今,作为打头阵的一批90后代表,向南希做出了人生选择,跳脱出以前的工作环境,做出了自我的突破。
“外地火锅不地道,回到家乡搞科研!”在重庆长大的邓方行毅然决定从美国回到家乡,目前在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从事增材制造相关的科研工作。
“2019年10月,我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硕士毕业,然后一直在学校的实验室担任科研助理,也做一些超材料和轻量化结构的测试和研发工作。后来,我决定从美国回来。去年10月,我正式入职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邓方行表示,研究院不仅为我提供了对口的专业岗位,还为我提供了人才引进的奖励和科研启动资金。
据悉,在两江协同创新区的支持下,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设备采购顺利,迅速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科学研究实验基础平台。目前,研究院共有四五十个专职的科研人员,三分之一是重庆人,剩下的来自全国各地。
“这令我非常诧异,这也说明重庆现在对于青年人才的吸附力越来越强,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聚在一起,两江新区创新创业的活力也越来越强。”邓方行表示,期待明年研究院将搬到两江协同创新区后,与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