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发展有“温度” 民生福祉有“质感”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29日21时讯(通讯员 熊辉)槽上水厂管网改造、延伸结束后,村民谢荔枝用上了干净优质的自来水;乘着“西山环线”建设的东风,民宿老板易茂升生意红火了许多;30座“劳动者港湾”建成投用后,环卫工人周小红歇脚有了新去处……
从城市到乡村,从孩童到老人,百姓生活中的获得感与幸福感,都体现在重庆市北碚区这五年来的民生答卷中——
过去五年,北碚区坚持人民至上、普惠共享,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从就业、医疗、教育、交通、社会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助推各项民生事业迈上新台阶,民生保障更加坚强有力。
补齐民生短板 让“获得感”更多
“兜”住困难群体、“保”住基本生活、“扛”住突发急难。过去五年,北碚区以谋民生之福为发力点,切实在民生保障领域补短板、强弱项,不断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
静观镇素心村有条蜡梅园支路,被当地村民称为“致富路”,是它,将一枝枝蜡梅“送”出村外,为村民鼓实钱包。
“以前啊,路面不宽,又破损严重,是典型的‘问题路’。”村民邓远富回忆起这条路的“前身”,不禁摇头。幸运的是,北碚实施“四好农村路”三年行动计划,该路段被纳入改造计划,将原路面局部拓宽至6.5米,路面也实行了“白改黑”。
道路通,产业兴。“改造提级以后,道路通畅了,蜡梅卖出去了,慕名来我们村的游客也增多了。”邓远富笑着说。
素心村“四好农村路”建设是北碚补齐民生短板的一个典型样本,过去五年,北碚农村的变化体现在民生的方方面面。花木、柑橘、蜡梅等特色产业发展有力,静观镇产业强镇项目入选全国100个精品案例,素心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区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9%,五年内新增农村天然气用户9561户,新建农村户厕520户,农房风貌改造约1850户;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村庄清洁行动覆盖率稳定在100%,建成绿色天宫、生态文凤、粉色五一、蓝色柏林、奇彩东升、金色素心等市级、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农村脱贫致富,城市“弱有所扶”,北碚的民生短板不断补齐,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也愈来愈高。
据了解,北碚持续开展“弱有所扶”专项行动、城乡低保专项治理行动、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攻坚专项行动,社会救助向着公平、精准方向不断发展。过去五年,全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长38.26%、71.67%,特困供养标准增长37.83%,累计救助困难群众105.2万人次,发放救助金3.9亿元。“惠民济困保”投入保费633.32万元,累计发放两项补贴36.68万人次、2425.73万元。
便利群众生活 让“满足感”更强
“太好了!我家小孩也能在小区附近的公立幼儿园上学,离家近、条件好、学费低。”9月初,周女士在将军路幼儿园接到女儿,喜上眉梢。
民生优先,教育先行。过去五年,北碚区坚持为民初心,不断加大教育专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全力夯实教育根基,建成投用14所中小学,新增学位35000余个,在园幼儿普惠率从60.8%提升到90%以上。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过去五年,北碚通过出台就业政策、加强技能培训等关键性举措,促创业稳就业,让千家万户“幸福饭碗”端得更稳:城镇新增就业14.15万人;为高校毕业生、退捕渔民、农民工、失业人员等群体开展培训4.83万余人次;建立区级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组织“碚有引力”高校巡回引才活动,意向成交3158人次。
守护健康,全民更长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医院、民营医院、实验室,市级、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层层覆盖,基本建成“一小时三甲、一刻钟就医”的医疗服务圈;2020年以来,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持续保持“零确诊”“零感染”,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交通先行,生活更便捷。“三年行动计划”成效显著,“三桥一隧”、渝广高速、三环高速北碚段等建成通车,轨道交通6号线支线二期通车运行,渝西高铁北碚设站取得突破,渝武高速扩能等一批重大项目加速推进。
老有所养,“夕阳”更美好。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养老机构38家、镇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5个、社区养老服务站68个、村级互助养老点96个,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超过92.30%。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出行有序、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北碚人民这五年的变化,皆可浓缩为“民生”二字。
提升生活品质 让“幸福感”更足
“房子改造后,安全又美观,冬天来了,坐在小区椅子上晒会儿太阳,舒服极了!”今年67岁的陈大爷已经在朝阳街道新房子社区生活了20多年,每天都感受着周围环境的变化。
陈大爷口中的变化大多体现在北碚老城,据了解,北碚老城区房屋大部分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计陈旧、缺乏管理,老百姓居住颇为不便。
近年来,为改善民生、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北碚区积极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目前,已完成棚户区房屋改造1903户,完成西南大学3个“校中村”征收拆迁,北碚滨江休闲带南京路片区风貌改造和衡器厂家属区改造,文星村片区、天生桥社区和碚峡路社区3个管理提升项目,实现了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双提升”。
吃穿住是民生,百姓的业余生活也是民生。
清晨,在滨江体育公园打太极、练武术,锻炼筋骨;晚上,去“码头没有轮渡”饱餐一顿,感受老码头记忆与时尚活力的交汇融合;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到柳荫镇东升村,赏一番山水相依、尝农家美味、享田园时光……
闲时有处耍,生活更有味。过去五年,北碚立足“大生态”发展“大旅游”促进“大健康”,深挖资源、发挥优势,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全面开花”,老百姓的“休闲大餐”越来越丰盛——
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多功能运动场、室内健身房、智慧体育公园修到了家门口,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2.22平方米,免费开放率95%。
文化服务更加健全。建成“区文化馆总馆+17个镇街分馆+16个社会分馆”和“区图书馆总馆+17个镇街分馆+9个社会分馆”的总分馆模式,基本形成“城乡一刻钟”文化服务圈。
文化保护成效明显。打造集“山水、人文、城市”为一体的“百馆之城”,正常开放各类文化场馆55处,历史文脉逐步流动到北碚人的衣食住行里。
旅游体验升级更新。打响缙云山、北温泉、金刀峡等旅游名片,完成黛湖等片区生态修复22万平方米、建成各类主题休闲农业园40余个,形成“处处是风景、全城可休闲”的北碚全域大旅游格局。
五年回眸,稳定的就业、满意的收入、有力的保障、有品质的生活……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化作一幅幅生动的民生图景,体现在百姓的口碑中,印刻在群众的心坎里,汇聚成了浓得化不开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