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用活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綦江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着力“围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办实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革命文物保护中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初心使命,将红色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利用转化为前行的动力,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昂扬之姿,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

綦江:用活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2-01-19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在重庆的唯一过境地,重庆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中共綦江支部诞生地,王良、邹进贤等革命英烈故里……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綦江无疑是重庆一张闪亮的红色名片。

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綦江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着力“围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办实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革命文物保护中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初心使命,将红色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利用转化为前行的动力,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昂扬之姿,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

在保护上添力

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上井冈驰骋闽赣红四军骁将英勇善战,战黄洋克敌龙冈好干部王良屡建功绩。”綦江区永城镇的王良故居门前,有这样一副对联。

“英勇善战,屡建功绩”这是对王良短暂一生的高度评价。这位从綦江走出去的革命英烈,曾参加过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等战斗,后担任红四军军长。1932年壮烈牺牲时,王良仅仅27岁。

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

在王良故居,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这位年轻将军的生平事迹得以鲜活再现,为新时代的人们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就在2021年6月,王良同志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截至目前,接待总人数已突破11万人次。纪念馆里有一块电子屏幕,轻轻一划,就能为革命烈士王良献上一束花。永城镇中华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春梅是第34137位献花者。“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应该从王良身上学习‘英勇善战,屡建功绩’的担当和气魄,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刘春梅说。

王良同志纪念馆是綦江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成果之一。以此为代表,去年以来,綦江已梳理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9处36个点、革命遗址遗迹162处,形成“3+3+X”的红色资源布局,即“红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綦江主体建设区、王良故居及纪念馆、中共綦江支部旧址”+“中峰革命烈士陈列馆、李世璋旧居、王奇岳故居”+“若干其他红色资源珍珠点位”。

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让綦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了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在挖掘上善为

让红色文化“立”起来

在綦江闹市区,一栋川南民居风格的木板楼房格外显眼——这是革命烈士邹进贤故居、中共綦江支部旧址,于2021年1月27日修复完毕后正式开放。

登上楼梯,穿过革命烈士邹进贤的书房和卧室,悬挂着党旗的綦江支部会议室映入眼帘。如今,这里已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场所。去年以来,主城及周边地区不少党支部到此举行主题党日活动,学习党史,聆听革命故事。

红色资源火起来,红色人物亮起来,红色基因传下来。

去年以来,綦江在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基础上,以丰富灵活的形式,打造出没有围墙的“红色课堂”。

通过培育“红色讲堂”品牌,组建以党史研究专家、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等为主体的动态“红色师资库”,推动红色故事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累积讲课170余堂,听众2万余人。

“我们开展主题班会等红色教育活动,通过‘小小讲解员’宣传红色文化,还编制了王良故事的教材,让革命理想深入童心。”永城小学校长江勇说。

不只是以学生为主的“小小讲解员”,綦江还专门培养了一批“王良志愿者”对红色文化进行讲解。

以本土红色资源为核心,綦江创作摄影、美术、文学等文艺作品100余件;电影《王良军长》在2021年国庆期间上映;创作短视频《王良家书》,在“知史爱党 知史爱国”全国党史故事短视频展播活动中,荣获党史人物类作品三等奖;《图说綦江党史》《王良史料选编》《綦江红色故事》等党史资料书籍,民间吹打《血战黄洋界》、歌曲《忘不了你》、情景音诗画《红色綦江》等一批独具綦江特色的“红色品牌”也深受群众欢迎。

备受关注的“长征路上学党史”活动,更是綦江用活红色资源、涵养爱国情怀的生动典型。

从2021年3月起,綦江区启动“长征路上学党史”活动。广大党员干部重走长征路,沉浸式体验中央红军的艰辛转战历程,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比起课堂讲座,这种体验式、互动式的户外课堂更能直观地感受那个年代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斗争,从而时刻提醒自己,要铭记历史,砥砺奋进。”巴南区某党支部来参加学习活动的党员杨康说。

据统计,自去年3月以来,共有来自重庆、四川、贵州等地的2000多个党组织到綦江开展学习活动。红色资源成为了优良传统的生动教科书。

在利用上创新

让红色品牌“靓”起来

“保护和挖掘红色资源,最终目的就是要从红色资源中找到初心、认清使命,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加以升华,使红色基因成为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心灵‘罗盘’,让红色资源的‘源动能’能够发挥够、发挥足。”綦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结合当地实际,綦江充分把红色资源与商圈经济、旅游文化等要素相结合,让红色资源焕发出勃勃生机。

走进安稳镇崇河村红军街,红色是道路两侧建筑的主基调,辉映着视野尽头的郁郁青山,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安稳镇是中央主力红军长征过境地之一。去年以来,綦江在崇河村打造红军街,邀请游客们走长征路、吃红军餐、听红色故事、享红色之旅。

村民罗德开在这里经营着一家名为“鸡名两省”的餐厅。“以前一年最多能赚两三万元,去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罗德开说。红色旅游,坚定了他致富的梦想。

如今在綦江,红色旅游已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杠杆。融合长征文化和本土资源,綦江区初步形成石壕长征线路、安稳羊角红军线路、永城红色线路等红色文旅线路,带动当地村民发展壮大红色旅游产业,助力村民吃上“旅游饭”,助推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比如崇河村依托“红色文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2021年落地各类产业发展业态20余家,村集体实现年收入20万余元。

永城镇中华村,以王良故居、王良同志纪念馆为轴心,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村民不出村就可以从务工、农家乐经营中获得收益。

“厚植红色文化底蕴,用足用活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让红色文化的成果、产业兴旺的结果与人民群众共享。”綦江区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

看点>>>

把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

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初心使命。綦江围绕重点任务、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地见效,解决基层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062件,惠及群众12.7万人,切实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

聚焦“一老一小”办实事——

上门照料特困人员

最近,横山镇新荣村王成康老人家里又迎来一波熟悉的“客人”——“红马甲”全自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上门照料护理服务队的队员们,熟门熟路地帮助老人清洗衣物、打扫房间、检查身体。这些常态化“操作”,让独居的王成康享受到陪伴的暖意。

在綦江,像王成康这样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就有5300余人。而一个更大的数据是,綦江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19.56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的25.23%。

如何在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全力保障老人晚年幸福生活?綦江聚焦“一老一小”办实事,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

以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帮扶为例。綦江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成立了15支全自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上门照料护理服务队,分布在21个街镇7个片区,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健康监测、家居清洁、精神慰藉等服务。去年以来,按照每月提供1次、每次不少于3项服务的标准,已开展上门服务16500余人次。

聚焦便民利民办实事——

“一窗通办”便民提效

聚焦便民利民办实事,綦江区同样走在前列。

就在去年初,綦江区人社局在全市率先推行“一窗通办”政务改革工作——首次将“综合柜员制”引入人力社保经办业务,全面对养老、就业、工伤、人事人才等各项人力社保业务进行重新梳理、流程再造,设立20个“一窗通办”窗口,提供高效服务。

这意味着群众只要走进人力社保大厅,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不管是参保还是退休,都可以在一个窗口全部办结,真正实现了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只排一次队,办结所有事。

“一窗通办”的推行,事实上是一套完善的“加减乘除法”支撑。“加”,即给业务技能做“加法”,完成从单科业务到全科业务的“转型”。“减”,是“减”材料、“简”窗口,404项材料清单优化为311项,215个审批审核环节精简为195个,46个业务经办窗口精简为20个综合服务窗口;“乘”,即三级联动、上下联动,将社保服务延伸到乡镇和村社,把政策送到“家门口”;“除”,则是强化体系建设,实行多方监督,进一步激发服务热情。

这一套“组合拳”成效明显。目前,綦江已实现25个部门、817项事项纳入无差别综合窗口全科受理,人社、医保等8个领域,489项事项纳入分领域窗口一窗综办。

贺娜 王萃 成蓉 图片由綦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綦江:用活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2022-01-19 09:54:06 来源: 0 条评论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在重庆的唯一过境地,重庆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中共綦江支部诞生地,王良、邹进贤等革命英烈故里……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綦江无疑是重庆一张闪亮的红色名片。

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綦江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着力“围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办实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革命文物保护中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初心使命,将红色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利用转化为前行的动力,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昂扬之姿,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

在保护上添力

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上井冈驰骋闽赣红四军骁将英勇善战,战黄洋克敌龙冈好干部王良屡建功绩。”綦江区永城镇的王良故居门前,有这样一副对联。

“英勇善战,屡建功绩”这是对王良短暂一生的高度评价。这位从綦江走出去的革命英烈,曾参加过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等战斗,后担任红四军军长。1932年壮烈牺牲时,王良仅仅27岁。

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

在王良故居,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这位年轻将军的生平事迹得以鲜活再现,为新时代的人们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就在2021年6月,王良同志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截至目前,接待总人数已突破11万人次。纪念馆里有一块电子屏幕,轻轻一划,就能为革命烈士王良献上一束花。永城镇中华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春梅是第34137位献花者。“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应该从王良身上学习‘英勇善战,屡建功绩’的担当和气魄,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刘春梅说。

王良同志纪念馆是綦江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成果之一。以此为代表,去年以来,綦江已梳理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9处36个点、革命遗址遗迹162处,形成“3+3+X”的红色资源布局,即“红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綦江主体建设区、王良故居及纪念馆、中共綦江支部旧址”+“中峰革命烈士陈列馆、李世璋旧居、王奇岳故居”+“若干其他红色资源珍珠点位”。

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让綦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了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在挖掘上善为

让红色文化“立”起来

在綦江闹市区,一栋川南民居风格的木板楼房格外显眼——这是革命烈士邹进贤故居、中共綦江支部旧址,于2021年1月27日修复完毕后正式开放。

登上楼梯,穿过革命烈士邹进贤的书房和卧室,悬挂着党旗的綦江支部会议室映入眼帘。如今,这里已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场所。去年以来,主城及周边地区不少党支部到此举行主题党日活动,学习党史,聆听革命故事。

红色资源火起来,红色人物亮起来,红色基因传下来。

去年以来,綦江在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基础上,以丰富灵活的形式,打造出没有围墙的“红色课堂”。

通过培育“红色讲堂”品牌,组建以党史研究专家、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等为主体的动态“红色师资库”,推动红色故事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累积讲课170余堂,听众2万余人。

“我们开展主题班会等红色教育活动,通过‘小小讲解员’宣传红色文化,还编制了王良故事的教材,让革命理想深入童心。”永城小学校长江勇说。

不只是以学生为主的“小小讲解员”,綦江还专门培养了一批“王良志愿者”对红色文化进行讲解。

以本土红色资源为核心,綦江创作摄影、美术、文学等文艺作品100余件;电影《王良军长》在2021年国庆期间上映;创作短视频《王良家书》,在“知史爱党 知史爱国”全国党史故事短视频展播活动中,荣获党史人物类作品三等奖;《图说綦江党史》《王良史料选编》《綦江红色故事》等党史资料书籍,民间吹打《血战黄洋界》、歌曲《忘不了你》、情景音诗画《红色綦江》等一批独具綦江特色的“红色品牌”也深受群众欢迎。

备受关注的“长征路上学党史”活动,更是綦江用活红色资源、涵养爱国情怀的生动典型。

从2021年3月起,綦江区启动“长征路上学党史”活动。广大党员干部重走长征路,沉浸式体验中央红军的艰辛转战历程,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比起课堂讲座,这种体验式、互动式的户外课堂更能直观地感受那个年代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斗争,从而时刻提醒自己,要铭记历史,砥砺奋进。”巴南区某党支部来参加学习活动的党员杨康说。

据统计,自去年3月以来,共有来自重庆、四川、贵州等地的2000多个党组织到綦江开展学习活动。红色资源成为了优良传统的生动教科书。

在利用上创新

让红色品牌“靓”起来

“保护和挖掘红色资源,最终目的就是要从红色资源中找到初心、认清使命,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加以升华,使红色基因成为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心灵‘罗盘’,让红色资源的‘源动能’能够发挥够、发挥足。”綦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结合当地实际,綦江充分把红色资源与商圈经济、旅游文化等要素相结合,让红色资源焕发出勃勃生机。

走进安稳镇崇河村红军街,红色是道路两侧建筑的主基调,辉映着视野尽头的郁郁青山,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安稳镇是中央主力红军长征过境地之一。去年以来,綦江在崇河村打造红军街,邀请游客们走长征路、吃红军餐、听红色故事、享红色之旅。

村民罗德开在这里经营着一家名为“鸡名两省”的餐厅。“以前一年最多能赚两三万元,去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罗德开说。红色旅游,坚定了他致富的梦想。

如今在綦江,红色旅游已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杠杆。融合长征文化和本土资源,綦江区初步形成石壕长征线路、安稳羊角红军线路、永城红色线路等红色文旅线路,带动当地村民发展壮大红色旅游产业,助力村民吃上“旅游饭”,助推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比如崇河村依托“红色文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2021年落地各类产业发展业态20余家,村集体实现年收入20万余元。

永城镇中华村,以王良故居、王良同志纪念馆为轴心,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村民不出村就可以从务工、农家乐经营中获得收益。

“厚植红色文化底蕴,用足用活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让红色文化的成果、产业兴旺的结果与人民群众共享。”綦江区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

看点>>>

把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

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初心使命。綦江围绕重点任务、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地见效,解决基层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062件,惠及群众12.7万人,切实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

聚焦“一老一小”办实事——

上门照料特困人员

最近,横山镇新荣村王成康老人家里又迎来一波熟悉的“客人”——“红马甲”全自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上门照料护理服务队的队员们,熟门熟路地帮助老人清洗衣物、打扫房间、检查身体。这些常态化“操作”,让独居的王成康享受到陪伴的暖意。

在綦江,像王成康这样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就有5300余人。而一个更大的数据是,綦江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19.56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的25.23%。

如何在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全力保障老人晚年幸福生活?綦江聚焦“一老一小”办实事,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

以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帮扶为例。綦江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成立了15支全自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上门照料护理服务队,分布在21个街镇7个片区,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健康监测、家居清洁、精神慰藉等服务。去年以来,按照每月提供1次、每次不少于3项服务的标准,已开展上门服务16500余人次。

聚焦便民利民办实事——

“一窗通办”便民提效

聚焦便民利民办实事,綦江区同样走在前列。

就在去年初,綦江区人社局在全市率先推行“一窗通办”政务改革工作——首次将“综合柜员制”引入人力社保经办业务,全面对养老、就业、工伤、人事人才等各项人力社保业务进行重新梳理、流程再造,设立20个“一窗通办”窗口,提供高效服务。

这意味着群众只要走进人力社保大厅,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不管是参保还是退休,都可以在一个窗口全部办结,真正实现了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只排一次队,办结所有事。

“一窗通办”的推行,事实上是一套完善的“加减乘除法”支撑。“加”,即给业务技能做“加法”,完成从单科业务到全科业务的“转型”。“减”,是“减”材料、“简”窗口,404项材料清单优化为311项,215个审批审核环节精简为195个,46个业务经办窗口精简为20个综合服务窗口;“乘”,即三级联动、上下联动,将社保服务延伸到乡镇和村社,把政策送到“家门口”;“除”,则是强化体系建设,实行多方监督,进一步激发服务热情。

这一套“组合拳”成效明显。目前,綦江已实现25个部门、817项事项纳入无差别综合窗口全科受理,人社、医保等8个领域,489项事项纳入分领域窗口一窗综办。

贺娜 王萃 成蓉 图片由綦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董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