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向东流丨江津中坝岛 吃上守水护水“生态饭”

一江碧水向东流丨江津中坝岛 吃上守水护水“生态饭”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2-04-12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12日8时讯(记者 岳芷亦)2018年底,重庆市江津区在全市率先完成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津段渔民退捕转产任务。3年多过去了,江津石蟆镇中坝岛上10户共19名“捕鱼人”不仅完成了到“护渔人”的转变,也吃上了“守水护水”的“生态饭”。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求,近年来中坝岛全面加强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成为了生态留白的“江上明珠”。

有着“长江入渝第一岛”美誉的江津区石蟆镇中坝岛。石蟆镇政府供图 华龙网发
有着“长江入渝第一岛”美誉的江津区石蟆镇中坝岛。石蟆镇政府供图 华龙网发

4月6日,“一江碧水向东流”行进式主题报道团来到了位于江津的“长江入渝第一岛”——石蟆镇中坝岛,共同探寻全面落实长江“禁渔”政策以来,这片2.7平方公里土地上如何绘制“鱼翔浅底”的美丽生态画卷。

拒绝商业化入侵

一旦有桥 再无中坝岛

渡船迎着四月的微风驶向江心的中坝岛,忽逢收割末季的甘蔗林夹岸数百步,树影婆娑,像极了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忘路之远近”的场景。

这里没有桥梁,也不通公路,岛上与外界的联结就靠着一日四班的渡船,“世外桃源”的美誉一度为中坝岛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中坝岛居民上下岛所乘坐的渡船。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岳芷亦 摄
中坝岛居民上下岛所乘坐的渡船。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岳芷亦 摄

“我们这里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搞不得开发,所以不修桥也不修公路。”56岁的赵泽贵是土生土正的中坝岛人,现任石蟆镇羊石社区综治专干的他讲起近年来中坝岛上的生态环境改善,可谓头头是道。

据悉,中坝岛周边水域生活着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等国家重点保护鱼类,以及数十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加之作为“长江入渝第一岛”的水域优势,这里的渔业资源、砂石资源极为丰富。

如今的中坝岛俨然“遗世而独立”,但在早年间,这里曾是“淘金者”眼里的“香饽饽”。

据赵泽贵回忆,中坝岛周边曾一度出现过“淘金热”,过度的砂石开采导致航道受阻、水土流失等问题。

转机出现在2015年。当年7月1日起,江津全面禁止长江干流江津段河道砂石开采,并于2016年10月启动了长江重点河段采砂监管平台项目,中坝岛就是重点监测区域之一。通过江津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委、区公安局等部门实施联合执法,做到“人防物防技防”三管齐下,构筑起严密的河道采砂监控网,至今中坝岛周围再无矿石开采迹象。

2.7平方公里的中坝岛主要以甘蔗、龙眼、香蕉、芒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为主。江津区石蟆镇供图 华龙网发
2.7平方公里的中坝岛主要以甘蔗、龙眼、香蕉、芒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为主。江津区石蟆镇供图 华龙网发

中坝岛生态原始,自然景观独特,拥有重庆“最美甘蔗林”、岸边磐石“千年神龟”,重庆历史建筑“五福庄园”等自然人文旅景观,是重庆市境内难得的长江岛屿资源。近年来因其独特的保护利用资源也引起社会各级层面的关注,先后有不少保护开发或规划设计项目抛出“橄榄枝”。

“有20多家园林环境、旅游景观设计方面的公司都上岛考察过,但我们都拒绝了,生态保护始终是中坝岛的第一要务。”石蟆镇人大主席曹辉武表示,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中坝岛也在借助自身优势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生态效益发展道路。

从“靠水吃水”到“守水护水” 

渔民们“洗脚上岸”大谈幸福感

早年间的中坝岛,“靠水吃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上世纪90年代末渔业市场的“黄金时期”,收成好的渔民有时一天就能在中坝岛周边捕到上百斤鱼。

李兴连和丈夫就曾是这样的“末代渔民”。

“嫁到中坝岛来,那些年我们就一直靠捕鱼为生,这一行靠天吃饭,挺不容易的。”据李兴连回忆,在近30年的捕鱼生涯中,捕到了鱼没处卖,亦或是天气不好出不了船的情形都是“家常便饭”。

“以前漂在江上嘛,心里始终没底”,李兴连苦笑道。

随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常年禁捕及渔民退捕转产政策的实施,中坝岛上“靠水吃水”的渔民都面临“洗脚上岸”的挑战。

短暂的犹豫和彷徨后,李兴连和丈夫选择积极响应政策:“靠着长江,这些年我将两个娃拉扯大,我也见过这片儿水域鱼虾越来越少的时候,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在有关部门的宣传动员下,李兴连一家主动上交了渔网,拆除了住家船和生产船,并领取到了退捕转产奖补资金。如今,她自己从事着岛上公益性岗位工作,丈夫则跑起了货运船,每月收入来源稳定,彻底告别了漂泊不定,靠天吃饭的日子。

在渔民退捕转产动员期间,江津区提前全面开展了保护区渔民退捕转产民意调查,广泛征求渔民对退捕转产工作的意见、建议,认真分析了风险防控点,并就化解风险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取得了95%以上的渔民理解和支持。针对“上岸”渔民的生计问题,江津区全面落实安置措施,发放退捕转产奖补资金,通过安置转产渔民从事农业生产、外出打工、自主创业、公益岗位、转型护渔等岗位,在2018年底实现了全区544名渔民的“岸上”就业。

“守水护水现在成了中坝岛居民的共识。”身为中坝岛护渔队队长、羊石社区水塘居民组组长的杨泽良感慨道。

杨泽良和妻子打理着自家的民宿。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岳芷亦 摄
杨泽良和妻子打理着自家的民宿。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岳芷亦 摄

除了是熟悉中坝岛水域环境,为当地治污、清漂、禁捕贡献力量的一名“护渔人”,杨泽良还有一个身份——岛上黑花生种植“第一人”。

“前些年走南闯北见识了不少,回来以后看到岛上的生态环境比当初有了明显改善,我就想着再也不走了。”“上岸”后的杨泽良辗转沿海各地,除了练就洞察“商机”的火眼金睛,他也将适宜于中坝岛沙土环境种植的黑花生、幸福树等作物和苗圃资源带回了岛上。

如今,年产量400多斤的黑花生让杨泽良尝到了“生态效益农业”的甜头,在他的带动下,岛上的居民也陆续加入了种植队伍。

江心小岛变身生态花园

“鱼翔浅底”“宜绿则绿”成为现实

除了全面落实“禁捕”,增殖放流补偿鱼类生态也是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在中坝岛水域,可以看到平静的水面上铺满竹竿扎成的矩形网格,每个网格近2米宽,竹竿上种满了从当地山坡上移植过来的油草。网格里,时有米粒大小的野生小鱼蹦出江水,这里就是中坝岛的人工鱼巢。

位于中坝岛水域的人工鱼巢。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岳芷亦 摄
位于中坝岛水域的人工鱼巢。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岳芷亦 摄

据区林业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人工鱼巢的功能类似“鱼妈妈”的“人工产房”。 鱼儿到产卵期后,喜欢在有水草和青苔的地方产卵,产的鱼卵附着在植物上。水流湍急的地方鱼卵容易被冲走,大片的水草在长江里也不多,适合鱼类产卵的天然场所较少。恰巧,人工鱼巢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在实际工作中,只需将水游草捆扎成束,一束束用竹框架固定起来,再将其投入江中,用竹竿连接成网格,便搭建完成。人工鱼巢不仅给产卵的鱼和鱼卵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还能为鱼类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助于保护区内产粘性卵的鲤、鲫、鲂等多种鱼类繁殖。

“人工鱼巢建好后,护渔志愿队每天不定期会开展巡护,坚决打击非法捕捞者。”赵泽贵谈到,按照每平方米人工鱼巢可产鱼卵1万粒来看,人工鱼巢的建立将大大提高鱼类增殖效率,改善长江水生态环境。

水里“鱼翔浅底”,岛上“宜绿则绿”是如今中坝岛的写照。

岛上居民挑着刚砍下来的新鲜甘蔗。江津区石蟆镇政府供图 华龙网发
岛上居民挑着刚砍下来的新鲜甘蔗。江津区石蟆镇政府供图 华龙网发

随着长江生态修复改善的推进,当地利用江边的土壤特色,不仅推广种植龙眼、甘蔗、香蕉、黑花生等特色农产品,还靠着三分种植七分养护的责任心,宜林则林,宜绿则绿,岛上至今保留着100余棵百年以上的古龙眼树。

沐浴着春日的暖阳,在这座“长江入渝第一岛”上,昔日里风餐露宿,“人在归舟月向西”的渔民们,有的风雨无阻地穿上迷彩服,套着反光背心,在熟悉的航道当起了义无反顾的“护渔人”;有的穿梭于茂密的甘蔗林之间,收割着一抹甘甜;有的在自家的院子里沿袭古法酿造红糖的家族技艺,等待着上岛游客的光顾;有的向乡里乡亲分享着黑花生种植田间管理技术,期待着下一轮丰收……从“靠水吃水”到“守水护水”,他们用另一种方式维系着与长江的情感。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一江碧水向东流丨江津中坝岛 吃上守水护水“生态饭”

2022-04-12 08:00:00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12日8时讯(记者 岳芷亦)2018年底,重庆市江津区在全市率先完成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津段渔民退捕转产任务。3年多过去了,江津石蟆镇中坝岛上10户共19名“捕鱼人”不仅完成了到“护渔人”的转变,也吃上了“守水护水”的“生态饭”。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求,近年来中坝岛全面加强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成为了生态留白的“江上明珠”。

有着“长江入渝第一岛”美誉的江津区石蟆镇中坝岛。石蟆镇政府供图 华龙网发
有着“长江入渝第一岛”美誉的江津区石蟆镇中坝岛。石蟆镇政府供图 华龙网发

4月6日,“一江碧水向东流”行进式主题报道团来到了位于江津的“长江入渝第一岛”——石蟆镇中坝岛,共同探寻全面落实长江“禁渔”政策以来,这片2.7平方公里土地上如何绘制“鱼翔浅底”的美丽生态画卷。

拒绝商业化入侵

一旦有桥 再无中坝岛

渡船迎着四月的微风驶向江心的中坝岛,忽逢收割末季的甘蔗林夹岸数百步,树影婆娑,像极了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忘路之远近”的场景。

这里没有桥梁,也不通公路,岛上与外界的联结就靠着一日四班的渡船,“世外桃源”的美誉一度为中坝岛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中坝岛居民上下岛所乘坐的渡船。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岳芷亦 摄
中坝岛居民上下岛所乘坐的渡船。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岳芷亦 摄

“我们这里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搞不得开发,所以不修桥也不修公路。”56岁的赵泽贵是土生土正的中坝岛人,现任石蟆镇羊石社区综治专干的他讲起近年来中坝岛上的生态环境改善,可谓头头是道。

据悉,中坝岛周边水域生活着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等国家重点保护鱼类,以及数十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加之作为“长江入渝第一岛”的水域优势,这里的渔业资源、砂石资源极为丰富。

如今的中坝岛俨然“遗世而独立”,但在早年间,这里曾是“淘金者”眼里的“香饽饽”。

据赵泽贵回忆,中坝岛周边曾一度出现过“淘金热”,过度的砂石开采导致航道受阻、水土流失等问题。

转机出现在2015年。当年7月1日起,江津全面禁止长江干流江津段河道砂石开采,并于2016年10月启动了长江重点河段采砂监管平台项目,中坝岛就是重点监测区域之一。通过江津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委、区公安局等部门实施联合执法,做到“人防物防技防”三管齐下,构筑起严密的河道采砂监控网,至今中坝岛周围再无矿石开采迹象。

2.7平方公里的中坝岛主要以甘蔗、龙眼、香蕉、芒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为主。江津区石蟆镇供图 华龙网发
2.7平方公里的中坝岛主要以甘蔗、龙眼、香蕉、芒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为主。江津区石蟆镇供图 华龙网发

中坝岛生态原始,自然景观独特,拥有重庆“最美甘蔗林”、岸边磐石“千年神龟”,重庆历史建筑“五福庄园”等自然人文旅景观,是重庆市境内难得的长江岛屿资源。近年来因其独特的保护利用资源也引起社会各级层面的关注,先后有不少保护开发或规划设计项目抛出“橄榄枝”。

“有20多家园林环境、旅游景观设计方面的公司都上岛考察过,但我们都拒绝了,生态保护始终是中坝岛的第一要务。”石蟆镇人大主席曹辉武表示,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中坝岛也在借助自身优势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生态效益发展道路。

从“靠水吃水”到“守水护水” 

渔民们“洗脚上岸”大谈幸福感

早年间的中坝岛,“靠水吃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上世纪90年代末渔业市场的“黄金时期”,收成好的渔民有时一天就能在中坝岛周边捕到上百斤鱼。

李兴连和丈夫就曾是这样的“末代渔民”。

“嫁到中坝岛来,那些年我们就一直靠捕鱼为生,这一行靠天吃饭,挺不容易的。”据李兴连回忆,在近30年的捕鱼生涯中,捕到了鱼没处卖,亦或是天气不好出不了船的情形都是“家常便饭”。

“以前漂在江上嘛,心里始终没底”,李兴连苦笑道。

随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常年禁捕及渔民退捕转产政策的实施,中坝岛上“靠水吃水”的渔民都面临“洗脚上岸”的挑战。

短暂的犹豫和彷徨后,李兴连和丈夫选择积极响应政策:“靠着长江,这些年我将两个娃拉扯大,我也见过这片儿水域鱼虾越来越少的时候,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在有关部门的宣传动员下,李兴连一家主动上交了渔网,拆除了住家船和生产船,并领取到了退捕转产奖补资金。如今,她自己从事着岛上公益性岗位工作,丈夫则跑起了货运船,每月收入来源稳定,彻底告别了漂泊不定,靠天吃饭的日子。

在渔民退捕转产动员期间,江津区提前全面开展了保护区渔民退捕转产民意调查,广泛征求渔民对退捕转产工作的意见、建议,认真分析了风险防控点,并就化解风险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取得了95%以上的渔民理解和支持。针对“上岸”渔民的生计问题,江津区全面落实安置措施,发放退捕转产奖补资金,通过安置转产渔民从事农业生产、外出打工、自主创业、公益岗位、转型护渔等岗位,在2018年底实现了全区544名渔民的“岸上”就业。

“守水护水现在成了中坝岛居民的共识。”身为中坝岛护渔队队长、羊石社区水塘居民组组长的杨泽良感慨道。

杨泽良和妻子打理着自家的民宿。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岳芷亦 摄
杨泽良和妻子打理着自家的民宿。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岳芷亦 摄

除了是熟悉中坝岛水域环境,为当地治污、清漂、禁捕贡献力量的一名“护渔人”,杨泽良还有一个身份——岛上黑花生种植“第一人”。

“前些年走南闯北见识了不少,回来以后看到岛上的生态环境比当初有了明显改善,我就想着再也不走了。”“上岸”后的杨泽良辗转沿海各地,除了练就洞察“商机”的火眼金睛,他也将适宜于中坝岛沙土环境种植的黑花生、幸福树等作物和苗圃资源带回了岛上。

如今,年产量400多斤的黑花生让杨泽良尝到了“生态效益农业”的甜头,在他的带动下,岛上的居民也陆续加入了种植队伍。

江心小岛变身生态花园

“鱼翔浅底”“宜绿则绿”成为现实

除了全面落实“禁捕”,增殖放流补偿鱼类生态也是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在中坝岛水域,可以看到平静的水面上铺满竹竿扎成的矩形网格,每个网格近2米宽,竹竿上种满了从当地山坡上移植过来的油草。网格里,时有米粒大小的野生小鱼蹦出江水,这里就是中坝岛的人工鱼巢。

位于中坝岛水域的人工鱼巢。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岳芷亦 摄
位于中坝岛水域的人工鱼巢。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岳芷亦 摄

据区林业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人工鱼巢的功能类似“鱼妈妈”的“人工产房”。 鱼儿到产卵期后,喜欢在有水草和青苔的地方产卵,产的鱼卵附着在植物上。水流湍急的地方鱼卵容易被冲走,大片的水草在长江里也不多,适合鱼类产卵的天然场所较少。恰巧,人工鱼巢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在实际工作中,只需将水游草捆扎成束,一束束用竹框架固定起来,再将其投入江中,用竹竿连接成网格,便搭建完成。人工鱼巢不仅给产卵的鱼和鱼卵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还能为鱼类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助于保护区内产粘性卵的鲤、鲫、鲂等多种鱼类繁殖。

“人工鱼巢建好后,护渔志愿队每天不定期会开展巡护,坚决打击非法捕捞者。”赵泽贵谈到,按照每平方米人工鱼巢可产鱼卵1万粒来看,人工鱼巢的建立将大大提高鱼类增殖效率,改善长江水生态环境。

水里“鱼翔浅底”,岛上“宜绿则绿”是如今中坝岛的写照。

岛上居民挑着刚砍下来的新鲜甘蔗。江津区石蟆镇政府供图 华龙网发
岛上居民挑着刚砍下来的新鲜甘蔗。江津区石蟆镇政府供图 华龙网发

随着长江生态修复改善的推进,当地利用江边的土壤特色,不仅推广种植龙眼、甘蔗、香蕉、黑花生等特色农产品,还靠着三分种植七分养护的责任心,宜林则林,宜绿则绿,岛上至今保留着100余棵百年以上的古龙眼树。

沐浴着春日的暖阳,在这座“长江入渝第一岛”上,昔日里风餐露宿,“人在归舟月向西”的渔民们,有的风雨无阻地穿上迷彩服,套着反光背心,在熟悉的航道当起了义无反顾的“护渔人”;有的穿梭于茂密的甘蔗林之间,收割着一抹甘甜;有的在自家的院子里沿袭古法酿造红糖的家族技艺,等待着上岛游客的光顾;有的向乡里乡亲分享着黑花生种植田间管理技术,期待着下一轮丰收……从“靠水吃水”到“守水护水”,他们用另一种方式维系着与长江的情感。

[责任编辑: 徐力超]
精彩视频
网络民意桥,有事请吐槽热线:023-63080011
网民:现需要穿过路口步行至映湖十里公交站台才能坐车,希望延长终点站。

空港新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经核实,花石公园一期预计2024年10月完工。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