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打造城市近郊“花果山” 按下产业振兴“快进键”
(万州时报记者 黄玉保 通讯员 唐瑞欣 文/图)重庆市万州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精准落实“五个振兴”要求,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乡村振兴如何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打造城市近郊“花果山”、按下产业振兴“快进键”的新时代“熊家蓝图”?近日,万州区熊家镇党委书记江文峰接受了记者专访。
访 谈
现代农业“流金淌银”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打好特色牌、提高美誉度,现代农业“流金淌银”。
4月的一场细雨,浸湿了熊家的每一寸土地,天空像打了蜡一般,蔚蓝而明亮,山裙水袂之间,溪沟旁、房屋边,漫山遍野成排的枇杷树吐翠泻绿。
“以前只有4亩地的枇杷,这几年政府从技术和资金上扶持,面积扩大了一倍,现在每年光卖枇杷就有10多万元钱的收入,这满山的枇杷可称得上是真正的‘黄金果’哟。”正在果园里忙活的村民崔吉元笑着说。
在熊家镇腊烛村,“黄金果”撑起的不仅仅是崔吉元的“钱袋子”。江文峰介绍,腊烛村已有20多年的枇杷种植历史,但以前均是村民“小打小闹”,没有形成规模。近几年,当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势利导,将专家请进村,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资金支持,鼓励村民将枇杷产业做大做强。
截至目前,熊家镇已在该镇的腊烛、举安、万家等村发展麻子、贵妃、香妃等多个优质枇杷品种3000余亩,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带动2000多户村民增收致富。
其实,大力发展枇杷产业仅仅是熊家镇念好“山字经”,吃上“生态饭”,现代农业“流金淌银”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熊家镇立足山地资源禀赋,厚植生态优势,累计流转土地近6000亩,建立霆森茶叶种植加工基地等农业企业33家,打造黄荆塝水果专业合作社、昌盛枇杷种植合作社等新型农村合作社7个;新增、改造经果林3000余亩,实施红桔高换620亩,建成德康生态养殖16个单元;接续举办红星村“樱桃节”、腊烛村“枇杷节”等乡村旅游活动,吸引游客近10万人次,为全面乡村振兴夯实基础、积蓄新动能。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运用新技术、新模式,瞄准“好产业”,找准发展路。
“这里就是三峡大鲵科普观光旅游基地。”蓝天白云下,崇山峻岭间,一座小山头上几幢白墙黛瓦的建筑特别显眼,与周围星罗棋布的农舍交织成一幅和谐优美的画卷。江文峰笑着说,燕子村毗邻铁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山清水秀是这里的代名词,以前,良好的生态环境并没有给村民带来多少收益,全村无主导产业,无集体经济。
如何突破瓶颈,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几年前,熊家镇引进企业,对约40亩的小土包进行整治和绿化,然后引来铁峰山隧洞地下出水,建成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大鲵生态养殖场。
江文峰告诉记者,通过运用新技术、新模式,目前基地共养殖有生态子三代大鲵20000余尾。同时,基地与有关科研院所、生产厂家合作,开发大鲵深加工产品。随着基地旅游设施的不断完善及旅游市场的扩大,年接待游客预计将达15—20万人次,旅游收入5000万元以上,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多个,带动全村农副产品销售上百万元,真正实现养好“一条鱼”、激活一个村、带富一方百姓。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近几年,熊家镇立足实际,瞄准“好产业”,找准发展路,新发展举安光伏发电厂、金马服装厂、郎美森家具厂、八方面粉厂等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近500个,助推石材、面粉、粉条加工、印刷包装等产业有序发展,新增就业1000余人,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家门口幸福变为现实。
在行动
按下产业振兴“快进键”
打造城市近郊“花果山”,按下产业振兴“快进键”,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擘画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熊家蓝图”。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站上发展新起点,其形已成,迎来发展新优势,其势已至。江文峰称,熊家镇将紧紧抓住近、便、灵、活的城区近郊优势,加强规划引领,注重产业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
力争实现同渝东大道、北滨大道的互联互通,搭建起交通骨干网络,与万州城区相向拓展,逐步形成连片发展态势;加快完善道路、供水供电、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提升融入万州城区的配套服务功能;着力改变农业产业“小、散、弱”的现状,向规模化、品牌化、现代化方向深耕厚植;推进“经果林”扩面提质增效,推动形成“一村一品”,进一步培育和打造红星樱桃、腊烛枇杷、石公李子、万家红桔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拳头产品,带动全镇村民通过产品销售、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等方式增加收入,打造万州近郊“花果山”,一山花开千家富;继续推广“公司+家庭农场”的全新合作经营模式和“低架网床+益生菌+异位发酵”生态养殖模式,进一步扩大生猪产能。同时依托特色农业、自然生态、人文传承等资源,以铁峰山国家森林公园、金龙文化大院、重庆皓冠大鲵水产养殖等特色平台为载体,积极探索特色水果+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推进农旅结合、产村融合,按下产业振兴“快进键”,一业兴旺全镇兴。
看现场
“小樱桃”成村民增收“大产业”
站在熊家镇红星村高高的山坡上,一眼望过去,疏枝繁叶间,硕果累累,漫山遍野都是红彤彤的颜色,成熟的樱桃像一盏盏小灯笼,将整个山头渲染得生机勃勃。
“以前只有2亩多地的樱桃,这几年政府从技术和资金上扶持,面积扩大了十倍,现在每年光卖樱桃就有10多万元钱的收入。”年近六旬的袁刚权种植了20多亩樱桃,是村里有名的大户,丰收季来樱桃园摘樱桃的大多都是回头客,市场走俏的时候能卖上60元一公斤的好价钱。
江文峰介绍,红星村气候温暖湿润,十分适合樱桃的生长,近几年,当地引进南早红、黑珍珠、红妃等多个优质早、中、晚熟品种,并通过大户带小户、小户带散户的方式在全村推广,目前红星村优质樱桃种植面积从5年前的100多亩增长到如今的1500亩,产值超过700万元,惠及350多户农户,成为万州区最大的樱桃种植基地,连续举办三届的“樱桃采摘节”更是成了熊家镇乃至万州的一张亮丽名片。
“美在农家”提升乡村“颜值”
庭院设计布局美、摆放有序整齐美、卫生整洁环境美、养花种树生态美、文明风尚和谐美,这一幅幅推窗见绿、开门闻香、移步见景的田园画卷,无不让人流连忘返,快随着记者的镜头,一起走进熊家镇古城村既有颜值又有气质的“美丽庭院”吧!
村民告诉记者,以前“脏乱差臭”曾是古城村的代名词。让他们没想到是,村庄仿佛在一夜之间“变脸”。改变来自于当地以“美在农家”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活动——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破败的村中小径铺上了石板,山坡上的枯竹也变废为宝,被打造成了花格式的小径围栏,废弃的砖头瓦片砌成了月牙形的花台,格桑花、米格草、三角梅相间而植,与旁边古朴的土坯墙相映成趣。
据了解,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古城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坚持做到四个有:有操作性强的村规民约;有通俗易懂、展现乡风民俗、感恩奋进、法制文化等时代元素的墙体画;有图文并茂的文明新风、政策解读、普及科学的文化墙;有完善的考核评比机制。坚持以庭院“小美”助力小山村“大美”。
“有村规民约,村民能遵纪守法,集体观念及荣誉感极强。文化墙使移风易俗触及群众灵魂,也让文明新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这些充满乡土气息、富于时代精神的方式,让群众享有健康的精神世界,他们就会积极主动投身到建设美丽宜居的幸福家园中来。”江文峰说。
记者点评
芳菲四月,漫山遍野欢快的绿色满满当当,枝丫间,红的樱桃、黄的枇杷……沉甸甸的果实在绿荫婆娑中遮遮掩掩,春光、清香、叠翠,丰收的喜悦在脸上流淌——近年来,熊家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聚焦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大力发展樱桃、枇杷等特色小水果,“到红星摘樱桃去!”“到腊烛采枇杷去!”成了万州城区不少市民的郊游邀约词,小水果不仅让群众在家门口增收、家门口幸福变为现实,也助力熊家镇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