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向东流︱矿区变景区 奉节大窝社区的“绿色蜕变”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即日起,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推出“一江碧水向东流”专题报道,深入梁平、江津、南岸、长寿等15个区县,展现我市各区县、各部门在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创新转型绿色发展、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领域的好做法、好经验;讲述江河润泽经济、繁荣文化、滋养民生的动人故事;全面充分展示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5月,天气回暖。从奉节县大窝社区悬崖木屋边极目远眺,入目苍翠,美景如画。
大窝社区位于奉节县原一磺厂所在地,很难想象,十几年前,这里竟是一座座尘土飞扬、寸草不生的砂石矿山。
近年来,当地对硫磺厂实施政策性关闭,并通过对矿区进行补植补绿,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提高。
修复绿色生态、打造乡村旅游,大窝社区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寸草不生 生态修复迫在眉睫
奉节县青龙镇大窝社区,由原四川省国营企业一磺厂与大窝村组成。距奉节县城60公里,海拔1000余米。
“一磺厂曾是奉节县的地税大户,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说起一磺厂,大窝社区党支部书记文金平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1951年成立的一磺厂,全盛时期硫磺年产量达7197吨,创造税收1100余万,占全县GDP33%。
但资源的过度开采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土地长年受硫磺侵蚀,酸性严重,导致森林覆盖率低,厂部核心区域一片焦土,寸草不生。
“那个时候厂区旁边庄稼根本种不起来,我们平时的生活也很不方便,喝水都要去远处挑。”村民陈先生说。
2012年至2015年,为保护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这个曾为地方经济作出重要贡献的工厂,实施政策性关闭,一磺厂也因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一磺厂关闭后,生产通道缺乏维护,山体出现滑坡、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致使大窝社区37户148人群众住房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一磺厂对生态造成的“后遗症”让农户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生态修复迫在眉睫!
修复“伤疤” 矿区重现山清水秀
为走出困境,大窝社区党支部门经过反复研究,不断在乡村发展战略中探寻适合大窝社区的方案。
自2015年起,大窝社区积极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方案,对原本荒芜的土地进行整治,对矿区补植补绿,以柏树、落叶松为主改造荒山4000余亩,种植植被90万株。
通过10年时间的植树造林,大窝社区现森林覆盖率达90%,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恢复。
由于矿区水源含硫严重问题,当地群众饮水难问题尤为突出,青龙镇党委、政府组织在海拔1958米金凤山处安装饮水管道10公里,并在社区内修建自来水厂一座,有效保障了群众安全用水,现阶段实现自来水通达率100%。
当地还打造出望月湖、海豚湾、神龟问天、彩虹洞等自然景点,并于2017年成功创建为国家2A级景区,2018年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市绿色示范村庄”等称号。
如今,走进大窝景区,放眼望去,望月湖的湖水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阵阵涟漪,对岸的树木郁郁葱葱,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色。
办农乐家 老员工吃上“旅游饭”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摆脱发展困境,探索新出路,大窝社区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利用一磺厂工业遗址和当地独有的自然风光,发展乡村旅游,当地居民也因此吃上“旅游饭”。
正值午饭时间,不远处的炊烟袅袅升起,53岁的陈勇在自己的农家乐里忙着招呼客人,门前的坝子里坐满游客。
作为一磺厂的老员工,自工厂关停后,陈勇便外出打工。直到2017年,陈勇回到家乡办起了农家乐。
“客人最多的时候就是夏天,最忙的时候我雇了十几个钟点工,帮忙接待游客住宿、吃饭。”谈起如今的生活,陈勇幸福地笑着说,现在不仅不用外出打工漂泊不定,而且一年的收入比打工时翻了一倍还多。
从外出打工到返乡创业,陈勇在大窝社区只是一个缩影。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享受着乡村旅游带来的红利。
据了解,大窝景区现有农家乐13户,旅游从业人数达200余人,年接待游客量达20余万人次,经济收益高达700余万元。
曾经一片荒凉的矿区摇身成为了人气十足的景区,焕发出勃勃生机。越来越多的大窝社区居民吃上了“旅游饭”“生态饭”,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黎 实习生 童炳婷/文
记者 杨淳琪 通讯员 汪列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