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先锋丨坚守27年的对视 陈卉丽的“面壁”时光

党员先锋丨坚守27年的对视 陈卉丽的“面壁”时光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2-05-17
QQ图片20220517092750

编者按: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为一线“攻坚者”,他们或在科研事业前沿奋斗,或在社区为居民排忧解难,或在警务一线守护百姓安全……他们既是干事创业的先锋,也是服务群众的榜样。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在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华龙网推出《喜迎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党员先锋》《喜迎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基层堡垒》系列报道,聚焦重庆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聆听他们的故事,彰显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迎接市第六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汇聚党员群体磅礴力量,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在陈卉丽眼里,石头是活的。

普通人看石刻,要么是欣赏艺术审美,要么是探究历史人文。而陈卉丽有“职业病”,习惯去看它有没有病害。

别人眼中的无价之宝,是她“望闻问切”的患者,“手术刀”下的生命。

她有一个浪漫的说法:这是一场对视。去看,它们的表情有没有被病痛折磨;去听,它们有没有发出求救的信号;去理解,作为一尊石像的感受……

局外人只当这是一种“面壁”,而陈卉丽一做就是27年。

1通过不断琢磨,陈卉丽总结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通过不断琢磨,陈卉丽总结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守望

一次对视决定半道入行

27年前,29岁的陈卉丽转行进入大足石刻景区工作。

仅仅十个月,身为讲解员的她便在一次测试中崭露头角:笔试成绩第一,讲解成绩第二。

领导看到她的更多可能性,她也在和石刻造像的朝夕相处中,萌生出了新的念头,“天天和它们对视,好像能够看出它们的表情和心理,对视久了感觉有些石像似乎很痛苦。”

而这并非陈卉丽杞人忧天,大足石刻虽然保存较为完整,但历经千百年的冷暖交替、风吹日晒、雨雾侵蚀,岩体风化、失稳、水害等病害早已存在。

这种感受随着陈卉丽工作时长逐渐加深。

1996年,陈卉丽被安排涉足馆内技术含量最高的工种——文物修复。

“一个外行人,不可能学会。”

最开始,从家人到同事朋友,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陈卉丽学一阵子肯定要当“逃兵”。

压力由外及内:陈卉丽越学越心惊,越觉得里面的门道多。

2在一次次的对视中,陈卉丽与石像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在一次次的对视中,陈卉丽与石像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石质文物修复不仅要懂得历史学、考古学、鉴定学、金石学、化学等知识,还要熟悉石刻、色彩、髹漆、贴金等实用技术,业内有“十年磨一剑”的说法:先跟师傅看3年,基本功练好了,才有资格摆弄文物本体,最后才能独立修复。

陈卉丽个性要强,半道入行,又多了“拼命三娘”的外号!

为了尽快熟悉业务,她坚持边干边学,白天请教同事,晚上啃书本恶补知识,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到了这上面。

凭着不懈努力,陈卉丽的业务水平突飞猛进,只用3年时间就取得了别人要用10年才能具备的石质文物修复技能。

通过不断琢磨,她总结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望”是看文物的断裂、破碎、表面情况,对比存档的资料影像;“闻”则是嗅文物本体气味,看是否有污染霉变;“问”则是向看护人员了解文物变化情况;“切”则是采用手轻摸触碰感受文物是否疏松,或用银针刺探被金箔彩绘覆盖的石质本体风化情况。

同行们说她的“四诊法”在实践中可诊断出文物病害20多种,准确率达95%以上。

经验不断增长,不变的是陈卉丽守望文物的姿态。在一次次的对视中,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

守护

一个任务甘愿坚守半生

一尊石像的病害往往由来已久,而治病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陈卉丽最耗费心力的一次“问诊”,得从2008年说起。

当年,国家文物局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修复列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作为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欣然受命。

“千手观音”价值巨大、病害复杂、保护修复难度高。如此重大的修复工程在800年来也是首次,没什么案例可供参考。

调查一开始,团队就发现病害对“千手观音”侵蚀和破坏的程度远超出想象。砂岩风化、手指断裂、金箔脱落、彩绘粉化等病害达34种。有830余只手“病症”各不相同,仅残缺的就达440处。

3修复文物,就像医生在做手术,不能有半点疏。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修复文物,就像医生在做手术,不能有半点疏忽。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吃惊的同时是难过,陈卉丽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千手观音”金光再现!

接下来,陈卉丽和同事每天站在脚手架上开始工作,就像手术台上的医生,不敢有半点疏忽。这一站,通常就是一整天,除了吃饭,就一直在“面壁”。再热不能吹电扇,再冷不能烤火炉,还有蚊虫叮咬、冻疮、化学试剂过敏等一个个考验。

最难的是,修复文物坚守真实性是第一原则,不允许擅自创新,无据可凭的修复,就是对文物历史真实性的破坏。

“千手观音”主尊右边前伸的主手自腕部残缺,现存手掌及布帕为后人补塑。补塑造型不仅改变文物历史真实性,同时也影响了造像的美观性。

为修复这只手,陈卉丽和同事反复考察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佛教经典,还先后对四川、重庆、河北、山东地区等三十多座石窟的观音像进行实地考察,遗憾的是,最终也没找到可靠的依据。

修,就会违背真实性原则;不修,又会极大地影响造像的完整性。

面对两难的抉择,陈卉丽感觉身心疲惫、山穷水尽。

“要不就放弃,让后人找到科学依据后再实施修复。”放弃的念头一旦发芽便疯狂生长,但同时袭来的遗憾和不甘,也让人夜不能寐。

世间安有两全法?一只手的牵挂让陈卉丽消瘦下去。

最终,在基于对文物修复的真实性要求,并对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她提出:依据千手观音造像对称原则,按照另一侧相对应手的形态,采用“可拆卸式的”修复方法来修复此手,以便于后期再次修复处理。

这一创新思路得到了文物专家的一致认可。这样既保证了造像艺术的完整性,也体现了团队科学修复的精神和理念。

难题解决,庞大的工程也接近尾声,至此已经8年过去。

在这8年间,陈卉丽和团队一起填写调查表1032张、约35000个数据,手绘病害图297张,病害矢量图335幅,拍摄现状照片20000余张。

2015年6月13日,“千手观音”修复成果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

陈卉丽松下一口气,影响“千手观音”健康长久保存的病害根除了,她也守护住了心中的信念与执着。

守责

一份传承尽心培育新人

完成“千手观音”修复工程,陈卉丽在文物保护领域名声大噪。

她比以前更忙了,作为擅长解决难题的专家,她受邀指导了广东丹霞山摩崖石刻、河北蔚县博物馆彩绘贴金石质文物、四川安岳茗山寺文殊像等文物的保护修复;参与了甘肃榆林窟壁画、龙门石窟造像521窟、麦积山石窟等文物的保护修复。

她还到意大利,作为中国工匠,站在佛罗伦萨国家科学院的演讲台上介绍“千手观音”的修复经验,赢得了世界的掌声。

4陈卉丽给造像文物“打针”注射的加固剂。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陈卉丽给造像文物“打针”注射的加固剂。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面对各界的关注,陈卉丽明白自己的职责不再止于那一方石壁前。

她时常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奔走于学校、社区、村落、街头,向人们宣讲保护文物的要求与意义。

另外,对工作的思考和经验,也相继积累得出成果:《华夏考古》《中国文物科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45万字专著《大足石刻保护探索与实践》。

文物的生命只有一次,经不起反复的修改涂抹,对此要有敬畏之心。

这是陈卉丽多年工作以来最深的体会,也是一直坚持的准则。现在,她也经常这样告诉自己的同事和学生。

大足石刻有5万余尊造像,如今已经进入高速风化期,陈卉丽和团队承担着保护修复工作,虽然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也对文物保护形成了新的助力,但他们仍然处于超负荷的工作中。

陈卉丽深知文物修复远远不是一代人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在一线修复工作之外,她有了新的责任:“传帮带”培养新人。

她要求新人在文物修复过程中要保持对历史负责的谨慎态度,和一颗对文物充满热爱的心,用内心与文物对话。

“文物修复人才十分匮乏。我希望今后能有更多守得住寂寞、练得好功夫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为世界文化遗产续命养身,让国家文物保护事业发出勃勃生机!”

从守望到守护再到守责,在一次次对视中,陈卉丽感受到:药到病除后,石像的表情和神态舒展开来,它们将以更康健的体魄迎接世人的目光,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艺术遗产。

而这些,正是陈卉丽坚守多年,还将一直坚持下去的,最重要的理由。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王钰/文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党员先锋丨坚守27年的对视 陈卉丽的“面壁”时光

2022-05-17 06:00:00 来源:
QQ图片20220517092750

编者按: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为一线“攻坚者”,他们或在科研事业前沿奋斗,或在社区为居民排忧解难,或在警务一线守护百姓安全……他们既是干事创业的先锋,也是服务群众的榜样。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在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华龙网推出《喜迎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党员先锋》《喜迎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基层堡垒》系列报道,聚焦重庆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聆听他们的故事,彰显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迎接市第六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汇聚党员群体磅礴力量,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在陈卉丽眼里,石头是活的。

普通人看石刻,要么是欣赏艺术审美,要么是探究历史人文。而陈卉丽有“职业病”,习惯去看它有没有病害。

别人眼中的无价之宝,是她“望闻问切”的患者,“手术刀”下的生命。

她有一个浪漫的说法:这是一场对视。去看,它们的表情有没有被病痛折磨;去听,它们有没有发出求救的信号;去理解,作为一尊石像的感受……

局外人只当这是一种“面壁”,而陈卉丽一做就是27年。

1通过不断琢磨,陈卉丽总结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通过不断琢磨,陈卉丽总结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守望

一次对视决定半道入行

27年前,29岁的陈卉丽转行进入大足石刻景区工作。

仅仅十个月,身为讲解员的她便在一次测试中崭露头角:笔试成绩第一,讲解成绩第二。

领导看到她的更多可能性,她也在和石刻造像的朝夕相处中,萌生出了新的念头,“天天和它们对视,好像能够看出它们的表情和心理,对视久了感觉有些石像似乎很痛苦。”

而这并非陈卉丽杞人忧天,大足石刻虽然保存较为完整,但历经千百年的冷暖交替、风吹日晒、雨雾侵蚀,岩体风化、失稳、水害等病害早已存在。

这种感受随着陈卉丽工作时长逐渐加深。

1996年,陈卉丽被安排涉足馆内技术含量最高的工种——文物修复。

“一个外行人,不可能学会。”

最开始,从家人到同事朋友,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陈卉丽学一阵子肯定要当“逃兵”。

压力由外及内:陈卉丽越学越心惊,越觉得里面的门道多。

2在一次次的对视中,陈卉丽与石像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在一次次的对视中,陈卉丽与石像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石质文物修复不仅要懂得历史学、考古学、鉴定学、金石学、化学等知识,还要熟悉石刻、色彩、髹漆、贴金等实用技术,业内有“十年磨一剑”的说法:先跟师傅看3年,基本功练好了,才有资格摆弄文物本体,最后才能独立修复。

陈卉丽个性要强,半道入行,又多了“拼命三娘”的外号!

为了尽快熟悉业务,她坚持边干边学,白天请教同事,晚上啃书本恶补知识,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到了这上面。

凭着不懈努力,陈卉丽的业务水平突飞猛进,只用3年时间就取得了别人要用10年才能具备的石质文物修复技能。

通过不断琢磨,她总结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望”是看文物的断裂、破碎、表面情况,对比存档的资料影像;“闻”则是嗅文物本体气味,看是否有污染霉变;“问”则是向看护人员了解文物变化情况;“切”则是采用手轻摸触碰感受文物是否疏松,或用银针刺探被金箔彩绘覆盖的石质本体风化情况。

同行们说她的“四诊法”在实践中可诊断出文物病害20多种,准确率达95%以上。

经验不断增长,不变的是陈卉丽守望文物的姿态。在一次次的对视中,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

守护

一个任务甘愿坚守半生

一尊石像的病害往往由来已久,而治病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陈卉丽最耗费心力的一次“问诊”,得从2008年说起。

当年,国家文物局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修复列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作为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欣然受命。

“千手观音”价值巨大、病害复杂、保护修复难度高。如此重大的修复工程在800年来也是首次,没什么案例可供参考。

调查一开始,团队就发现病害对“千手观音”侵蚀和破坏的程度远超出想象。砂岩风化、手指断裂、金箔脱落、彩绘粉化等病害达34种。有830余只手“病症”各不相同,仅残缺的就达440处。

3修复文物,就像医生在做手术,不能有半点疏。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修复文物,就像医生在做手术,不能有半点疏忽。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吃惊的同时是难过,陈卉丽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千手观音”金光再现!

接下来,陈卉丽和同事每天站在脚手架上开始工作,就像手术台上的医生,不敢有半点疏忽。这一站,通常就是一整天,除了吃饭,就一直在“面壁”。再热不能吹电扇,再冷不能烤火炉,还有蚊虫叮咬、冻疮、化学试剂过敏等一个个考验。

最难的是,修复文物坚守真实性是第一原则,不允许擅自创新,无据可凭的修复,就是对文物历史真实性的破坏。

“千手观音”主尊右边前伸的主手自腕部残缺,现存手掌及布帕为后人补塑。补塑造型不仅改变文物历史真实性,同时也影响了造像的美观性。

为修复这只手,陈卉丽和同事反复考察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佛教经典,还先后对四川、重庆、河北、山东地区等三十多座石窟的观音像进行实地考察,遗憾的是,最终也没找到可靠的依据。

修,就会违背真实性原则;不修,又会极大地影响造像的完整性。

面对两难的抉择,陈卉丽感觉身心疲惫、山穷水尽。

“要不就放弃,让后人找到科学依据后再实施修复。”放弃的念头一旦发芽便疯狂生长,但同时袭来的遗憾和不甘,也让人夜不能寐。

世间安有两全法?一只手的牵挂让陈卉丽消瘦下去。

最终,在基于对文物修复的真实性要求,并对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她提出:依据千手观音造像对称原则,按照另一侧相对应手的形态,采用“可拆卸式的”修复方法来修复此手,以便于后期再次修复处理。

这一创新思路得到了文物专家的一致认可。这样既保证了造像艺术的完整性,也体现了团队科学修复的精神和理念。

难题解决,庞大的工程也接近尾声,至此已经8年过去。

在这8年间,陈卉丽和团队一起填写调查表1032张、约35000个数据,手绘病害图297张,病害矢量图335幅,拍摄现状照片20000余张。

2015年6月13日,“千手观音”修复成果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

陈卉丽松下一口气,影响“千手观音”健康长久保存的病害根除了,她也守护住了心中的信念与执着。

守责

一份传承尽心培育新人

完成“千手观音”修复工程,陈卉丽在文物保护领域名声大噪。

她比以前更忙了,作为擅长解决难题的专家,她受邀指导了广东丹霞山摩崖石刻、河北蔚县博物馆彩绘贴金石质文物、四川安岳茗山寺文殊像等文物的保护修复;参与了甘肃榆林窟壁画、龙门石窟造像521窟、麦积山石窟等文物的保护修复。

她还到意大利,作为中国工匠,站在佛罗伦萨国家科学院的演讲台上介绍“千手观音”的修复经验,赢得了世界的掌声。

4陈卉丽给造像文物“打针”注射的加固剂。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陈卉丽给造像文物“打针”注射的加固剂。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面对各界的关注,陈卉丽明白自己的职责不再止于那一方石壁前。

她时常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奔走于学校、社区、村落、街头,向人们宣讲保护文物的要求与意义。

另外,对工作的思考和经验,也相继积累得出成果:《华夏考古》《中国文物科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45万字专著《大足石刻保护探索与实践》。

文物的生命只有一次,经不起反复的修改涂抹,对此要有敬畏之心。

这是陈卉丽多年工作以来最深的体会,也是一直坚持的准则。现在,她也经常这样告诉自己的同事和学生。

大足石刻有5万余尊造像,如今已经进入高速风化期,陈卉丽和团队承担着保护修复工作,虽然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也对文物保护形成了新的助力,但他们仍然处于超负荷的工作中。

陈卉丽深知文物修复远远不是一代人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在一线修复工作之外,她有了新的责任:“传帮带”培养新人。

她要求新人在文物修复过程中要保持对历史负责的谨慎态度,和一颗对文物充满热爱的心,用内心与文物对话。

“文物修复人才十分匮乏。我希望今后能有更多守得住寂寞、练得好功夫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为世界文化遗产续命养身,让国家文物保护事业发出勃勃生机!”

从守望到守护再到守责,在一次次对视中,陈卉丽感受到:药到病除后,石像的表情和神态舒展开来,它们将以更康健的体魄迎接世人的目光,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艺术遗产。

而这些,正是陈卉丽坚守多年,还将一直坚持下去的,最重要的理由。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王钰/文

[责任编辑: 王婷婷]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