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丨《巫咸鉴宝》:荆竹坝岩棺群 灵魂安处是吾乡
编者按:悬崖峭壁上的悬棺、流淌千年的古盐泉、排列有序的石孔栈道、巍然屹立的古城墙……
千年前流传下来的巫溪文物,背后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由巫溪县文化和旅游委、巫溪县文物管理所出品,重庆华龙网集团拍摄制作的《巫咸鉴宝》巫溪文物微纪录片正式推出,第一集将为广大网友讲述悬棺之谜。
荆竹坝岩棺群位于大宁河上游的荆竹峡中,距巫溪老县城约30公里。是三峡库区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岩棺群,安葬着距今2000多年前的濮族先人。悬棺分布在山崖与河道平行的天然岩石层理缝隙中。
荆竹坝岩棺原有25具,1980年8月,四川大学岩葬科研小组的专家取下了离地面最低的一具棺椁,编为18号。现存24具,其中有21具放置于同一水平方向的岩石缝隙中,首尾相接,蔚为壮观。2013年,荆竹坝岩棺群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何古人要将先人葬在高高的岩壁中呢?有专家说,这与史前民族行岩居有关,是人们洞处穴居生活的反映。死后当葬回原处;也有专家推测,将死者棺木放至高处,防止他人骚扰;还有人说,巴濮族人有葬地“愈高愈孝”和浓厚的“祖骨崇拜”思想。葬之越高,离天越近,越便于顺利升天和返乡。众多推测中,我们可以确认的是,悬棺葬最突出的特点是葬地必然选择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以及船形棺的使用。这种葬俗与居住在江河湖海的民族密切相关。
1988年从荆竹坝岩棺群发掘出一把木剑。长50.2cm,宽4.1cm,重0.09kg,剑身与剑鞘由整块杉木挖凿而成。出土时,剑体保存完整,1990年经四川省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属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遗物。
悬棺是如何安放至百米悬崖之上的,《巫咸鉴宝》第二集为你讲述,敬请关注。
文案:彭钰杰 冉长军
后期:陈婧
外联:冉长军
摄像:从鑫 彭钰杰
审核:张译文 李成 杨光
出品单位:
巫溪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巫溪县文物局
联合出品:
巫溪县博物馆 巫溪县文物管理所 巫溪县文化馆 巫溪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