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集体经济“花开” 幸福生活“果硕”
雨后初晴,步入綦江区石角镇新农村,田间管护、农家粉饰一片繁忙。

綦江:集体经济“花开” 幸福生活“果硕”

来源:綦江日报2022-05-22

(綦江日报记者 贺玲 杜浩 吴鸣鸽 刘必月)雨后初晴,步入重庆市綦江区石角镇新农村,田间管护、农家粉饰一片繁忙;干坝村漫山花椒初挂果,村民喜盼丰产时;石河村新一轮高粱移栽已然开始,“新上马”的产业正待萌发……在灜峰山下,各村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党课送到家门口。綦江日报记者 杜浩 摄
党课送到家门口。綦江日报记者 杜浩 摄

“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据石角镇党委副书记文仁余介绍,近年来,该镇坚持以加强基层党建为引领,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不断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迈出了强村富民、乡村振兴的铿锵步伐 。2021年全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经营收入460余万元。

打造品牌 灜峰山下“又逢春”

悠悠碧水清、巍巍瀛山绿,篱内百花争艳、亭下谈笑风生……这是重庆市綦江区石角镇新农村勾画出的一幅乡村宜居宜游图。

新农村茶园连成片。綦江日报记者 杜浩 摄
新农村茶园连成片。綦江日报记者 杜浩 摄

新农村海拔适中、环境优美,早在明朝嘉靖年间便有人规模种植茶树,但在岁序更替中,茶产业逐渐萧条,剩下的也只有几株老茶树。

2017年,在脱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新农村重拾茶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助农增收。2019年,新农村种植的“巴渝特早”小叶绿茶试产,经专业机构检测,该茶叶儿茶素、茶多酚等质量分素均高于国家标准,凭借自身独特优势,产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喜爱,并成功注册申请了“瀛峰雪”“瀛山春绿”商标。

靠着茶产业,新农村2019年销售收入12万元,2020年销售收入24.5万元,2021销售收入33万元,实现销售额连续三年稳定增长,带动村民就近就业300余人次。

如今,350亩、120万株“巴渝特早”小叶绿茶成了全村人阔步在乡村振兴大道上的强大底气和信心。

“我们把支部建在产业上,整合阵地建设与茶文化打造,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新农村第一书记邱俊铭说,去年以来,新农村完成了茶山提升改造工程,修建了村牌、茶山功能指示牌、茶山观光亭、茶山步道、茶文化公园等便民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公路通,产业兴,游人来,这些变化让“00后”的冯佳鑫看在眼里,2020年大学毕业后,她作出决定:回村发展,动员父母在村门口办起了“食堂”,为游客和采茶的村民提供便餐。

谷草门头、栅栏院坝、彩绘墙面……“冯家小院”从脱贫致富光荣户摇身变成网红打卡地。仅今年春茶采摘旺季,她家就收入上万元。

按照统一规划,今年,新农村除了新栽种观光茶叶30亩外,还将打造环湖步道、休闲垂钓、亲子体验采摘园、露营基地等项目,切实以茶产业为纽带,发展集观赏、游玩、体验、学习、品尝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业。

截至目前,石角镇32个村产业形成了“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培育项目 千亩花椒盼“出阁”

穷家难当,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过去,由于行政村“无钱办事”,导致村级党组织“有心无力”。2019年以来,石角镇各村集体经济发展在全面统筹下积极“破茧”,实施多元化盘活模式,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组建了新型集体经济组织49个,其中产业型23个,劳务型26个。

干坝,干吧!正是一股干劲使然,近年来,干坝村形成了“产业+劳务”双向奔赴,并构建起“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

“2018年以来,我们村共种植花椒1330亩,今年有400余亩花椒初挂果,明年就达丰产期。”干坝村党总支书记黎瑞平算了一笔账,如果鲜花椒产量10万公斤,按照每斤3.5元计算;干花椒产量2万公斤,按照每斤25元计算,丰产首年将实现集体收入170万元。

为了弥补花椒、柑橘、桃子等长效产业的“空档期”,该村采取“以短养长”产业链模式,套种萝卜、玉米、大豆等,为产业发展上了一道“双保险”。

“在村里务工每天70元,一年挣1万多元,家里还搞点副业,全年收入有2万元收入。”今年62岁的刘廷学是务工队里的“老资格”,据他介绍,每天有40余名村民在田间地头忙栽种、勤管护,如果遇上农忙,队伍将扩大到100人,村里闲人较少。

谈到村集体经济的每一笔账单,黎瑞平总能脱口而出,三年来,干坝村村集体经济收入269万余元,截止2021年底,共计支付村民劳动报酬181万余元,累计受益180余户。

“产业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而落脚点则要精准定位优质产业项目。”文仁余说。截至目前,全镇已“量身定制”特色养殖、入股分红、劳务承接、农旅融合等各类项目达60余个。

盘活资源 田间地头皆是景

尝到了发展甜头,如今石角镇各村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势头,大家主动作为,夯实“家底”。

“前几天雨下得心慌,天一放晴,我们就组织村民整理土地,准备种高粱。”顺着石河村党总支书记毕祥全手指的方向,只见30余名村民分布在田间地头,挖土、打窝……一派忙碌景象。

“村有劳务公司,收入还算稳定,但是产业也不能落后,得搞上去。”毕祥全斩钉截铁地说。随着宜机化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2022年初,该村定下了第一个产业目标:打造300亩粮菜种植基地。

“我们除了种植高粱外,还种玉米、大豆等作物,预计今年可产粮食7.5万公斤。”毕祥全说,村里还采取培肥地力等方式,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村里有了产业目标,村民罗江元也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勤快点,村里有工就上,一年下来也要存个上万元。

一组组亮眼的数据,一张张产业作战图,凸显着石角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取得的成绩。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大家收获着喜悦,满载着幸福,更升腾着新的激情与梦想。

“下一步,石角镇将进一步优化生产经营管理,建立完善更科学的管理方式、激励方式,发展更多业态的经济组织,吸引更懂经营、更懂产业技术的人才参与到集体经济发展中来,让产业更兴,村民更富,乡村更美。”文仁余说。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綦江:集体经济“花开” 幸福生活“果硕”

2022-05-22 06:00:00 来源:

(綦江日报记者 贺玲 杜浩 吴鸣鸽 刘必月)雨后初晴,步入重庆市綦江区石角镇新农村,田间管护、农家粉饰一片繁忙;干坝村漫山花椒初挂果,村民喜盼丰产时;石河村新一轮高粱移栽已然开始,“新上马”的产业正待萌发……在灜峰山下,各村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党课送到家门口。綦江日报记者 杜浩 摄
党课送到家门口。綦江日报记者 杜浩 摄

“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据石角镇党委副书记文仁余介绍,近年来,该镇坚持以加强基层党建为引领,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不断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迈出了强村富民、乡村振兴的铿锵步伐 。2021年全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经营收入460余万元。

打造品牌 灜峰山下“又逢春”

悠悠碧水清、巍巍瀛山绿,篱内百花争艳、亭下谈笑风生……这是重庆市綦江区石角镇新农村勾画出的一幅乡村宜居宜游图。

新农村茶园连成片。綦江日报记者 杜浩 摄
新农村茶园连成片。綦江日报记者 杜浩 摄

新农村海拔适中、环境优美,早在明朝嘉靖年间便有人规模种植茶树,但在岁序更替中,茶产业逐渐萧条,剩下的也只有几株老茶树。

2017年,在脱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新农村重拾茶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助农增收。2019年,新农村种植的“巴渝特早”小叶绿茶试产,经专业机构检测,该茶叶儿茶素、茶多酚等质量分素均高于国家标准,凭借自身独特优势,产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喜爱,并成功注册申请了“瀛峰雪”“瀛山春绿”商标。

靠着茶产业,新农村2019年销售收入12万元,2020年销售收入24.5万元,2021销售收入33万元,实现销售额连续三年稳定增长,带动村民就近就业300余人次。

如今,350亩、120万株“巴渝特早”小叶绿茶成了全村人阔步在乡村振兴大道上的强大底气和信心。

“我们把支部建在产业上,整合阵地建设与茶文化打造,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新农村第一书记邱俊铭说,去年以来,新农村完成了茶山提升改造工程,修建了村牌、茶山功能指示牌、茶山观光亭、茶山步道、茶文化公园等便民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公路通,产业兴,游人来,这些变化让“00后”的冯佳鑫看在眼里,2020年大学毕业后,她作出决定:回村发展,动员父母在村门口办起了“食堂”,为游客和采茶的村民提供便餐。

谷草门头、栅栏院坝、彩绘墙面……“冯家小院”从脱贫致富光荣户摇身变成网红打卡地。仅今年春茶采摘旺季,她家就收入上万元。

按照统一规划,今年,新农村除了新栽种观光茶叶30亩外,还将打造环湖步道、休闲垂钓、亲子体验采摘园、露营基地等项目,切实以茶产业为纽带,发展集观赏、游玩、体验、学习、品尝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业。

截至目前,石角镇32个村产业形成了“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培育项目 千亩花椒盼“出阁”

穷家难当,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过去,由于行政村“无钱办事”,导致村级党组织“有心无力”。2019年以来,石角镇各村集体经济发展在全面统筹下积极“破茧”,实施多元化盘活模式,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组建了新型集体经济组织49个,其中产业型23个,劳务型26个。

干坝,干吧!正是一股干劲使然,近年来,干坝村形成了“产业+劳务”双向奔赴,并构建起“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

“2018年以来,我们村共种植花椒1330亩,今年有400余亩花椒初挂果,明年就达丰产期。”干坝村党总支书记黎瑞平算了一笔账,如果鲜花椒产量10万公斤,按照每斤3.5元计算;干花椒产量2万公斤,按照每斤25元计算,丰产首年将实现集体收入170万元。

为了弥补花椒、柑橘、桃子等长效产业的“空档期”,该村采取“以短养长”产业链模式,套种萝卜、玉米、大豆等,为产业发展上了一道“双保险”。

“在村里务工每天70元,一年挣1万多元,家里还搞点副业,全年收入有2万元收入。”今年62岁的刘廷学是务工队里的“老资格”,据他介绍,每天有40余名村民在田间地头忙栽种、勤管护,如果遇上农忙,队伍将扩大到100人,村里闲人较少。

谈到村集体经济的每一笔账单,黎瑞平总能脱口而出,三年来,干坝村村集体经济收入269万余元,截止2021年底,共计支付村民劳动报酬181万余元,累计受益180余户。

“产业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而落脚点则要精准定位优质产业项目。”文仁余说。截至目前,全镇已“量身定制”特色养殖、入股分红、劳务承接、农旅融合等各类项目达60余个。

盘活资源 田间地头皆是景

尝到了发展甜头,如今石角镇各村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势头,大家主动作为,夯实“家底”。

“前几天雨下得心慌,天一放晴,我们就组织村民整理土地,准备种高粱。”顺着石河村党总支书记毕祥全手指的方向,只见30余名村民分布在田间地头,挖土、打窝……一派忙碌景象。

“村有劳务公司,收入还算稳定,但是产业也不能落后,得搞上去。”毕祥全斩钉截铁地说。随着宜机化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2022年初,该村定下了第一个产业目标:打造300亩粮菜种植基地。

“我们除了种植高粱外,还种玉米、大豆等作物,预计今年可产粮食7.5万公斤。”毕祥全说,村里还采取培肥地力等方式,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村里有了产业目标,村民罗江元也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勤快点,村里有工就上,一年下来也要存个上万元。

一组组亮眼的数据,一张张产业作战图,凸显着石角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取得的成绩。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大家收获着喜悦,满载着幸福,更升腾着新的激情与梦想。

“下一步,石角镇将进一步优化生产经营管理,建立完善更科学的管理方式、激励方式,发展更多业态的经济组织,吸引更懂经营、更懂产业技术的人才参与到集体经济发展中来,让产业更兴,村民更富,乡村更美。”文仁余说。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杨淳淇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