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抓实“通道三化”助力乡村振兴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通讯员 胡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乡村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摆在了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位置。
重庆市秀山县站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起点上,沿主要通道布局,走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大通道带动小通道,利用产业和自身景观做文章,通过实施生态美化、村庄靓化、农业产业化“通道三化”工程,绘就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丽画卷。
秀山县溶溪镇突出把建设秀山县平阳盖百里山银花长廊“通道三化”,打造全县示范样板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树立“环境为先、产业为王、生态经济是根基”的导向,以石板村陈家寨自然寨落先行试点,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和干劲,大胆探索,不断积累、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将可行性经验向全村全镇推广,从顶层设计上推进“颜值气质兼修”,掀起了一场美丽乡村建设热潮。
最新成绩单显示:石板村群众参与清洁整治率90%,新建“积分超市”一个,编制《石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管理制度(试行)》,细化《石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细则》,在通道两旁补栽银花10000余株,扩种瓜蒌200亩,对通道沿线6个弃渣场、废弃土地20亩进行清理覆土复绿。截至目前,共拆除废弃危旧房9处,硬化院坝和入户便道500余平方米,修砌沟渠600余米,美化菜园花台30个,播散花种400余平方米,发放卫生垃圾桶30个。

党建引领干群齐抓共建
“竹子在1.2米左右合适……”在溶溪镇罗家村村委会,撸起袖子的溶溪镇党委书记杨波手拿竹条,对比设计图纸和村干部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正在研究讨论,如何让村民的菜园子、院坝更加具有乡村味道?
这是溶溪镇党委加快推进石板村“通道三化”的一组现实场景。据了解,今年初溶溪镇把“通道三化”工作纳入党委政府今年的重要工作内容,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通道三化”工作领导小组,精心制定建设工作方案,构建了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实行领导包抓、随查随改机制,确保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管、责任有人担,促进“通道三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积极在探索中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充满活力的发展新路。
走进溶溪镇石板村,只见乡村路洁、环境整洁优美,村道沿路满栽满种,4000多亩山银花依山傍水,环绕小院人家,村民三三两两和党员干部一起建设美丽乡村,或笑容满面,或赞叹不已。
“镇、村党员干部很给力,带头抓建设、搞建设,使我们村环境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今后我也要积极的参加到建设中。”这段时间镇、村两级干部走村入户宣传“通道三化”规划建设,受到了许多村民的称赞,村民们有的拿起扫把,有的借工具,有的主动参与到打扫卫生的行列之中。
菜园竹条刚刚制作完,抱起一捆竹条的镇长尹红文高兴的告诉笔者,推进村庄靓化工作,我们坚持政府引导、以群众为主体的原则,通过支委会、群众院坝会、悬挂宣传横幅标语,驻村领导牵头组织驻村工作队、村组干部入户走访等工作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宣传“通道三化”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措施,充分尊重民意和群众首创精神,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村民“唱主角”参与“通道三化”建设,从而实现了群众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思想转变。
近年来,溶溪镇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始终把“农村党建”作为“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有力推进“通道三化”建设工作落实落细。

旧貌新颜留住触目乡愁
一大早,挖掘机正在对溶溪镇石板村的房前屋后进行除危修整。还有一帮特殊的“环卫工人”, 他们捡拾垃圾、清扫村道……尽管看起来并不是很专业,但经过他们的忙碌,整条大街变得特别整洁干净。
“安居方能乐业,把家建好,要让人们记得住乡愁,不忘乡恋。”该镇党委书记杨波告诉笔者,他们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以规划为引领,打造“一路一业、一业一景、一景一示范”山银花产业带,按照“地面净、水池清、道路畅、环境美”的原则,逐村逐户编制设计;同时,注重把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建设农村改厕、破落房屋整治,道路、院坝、沟渠硬化,让村庄、屋舍、田园相得益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走进陈家寨组,整洁平整的水泥路、美观实用的竹子菜园、整齐成排的山银花、木房前的带着乡村味道的石磨子、道路两侧绿树随路延伸田园,群鸟齐飞,蝶舞蜂忙…… “现在可好了,到处干干净净的,卫生好了,乡村美了,我们的身体也更健康了。”看到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村民们欣喜地说道。
今年来,溶溪镇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以建设回星、石板乡村振兴示范村为抓手,坚持保留乡土风韵,防止形式主义、大拆大建,提倡因地就势、因陋就简、修旧如旧,突出保护原生态风貌,积极引导群众自发开展“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通过开办积分超市、编制《石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管理制度(试行)》,细化《石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细则》,激励村民积极参与文明实践活动进行积分管理,逐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加快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实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

特色种植兴旺盖上产业
初夏阳光正好,山中银花含苞待绽。一阵微风袭来,银花破芽带起淡淡清香,充溢在农家小院当中。走进农户房前屋后银花满栽,黄精零星点缀田园,山中扩种的瓜蒌种植园正加紧推进,满山绿意盎然,田园、山村风景秀丽。
家家有银花,户户无闲农。这是笔者来到石板村的第一印象。在石板村的村民周祚举家中,他正忙碌着准备到银花地里去查看长势。“这两年我种了50多亩的山银花,按市场价6元一斤,每年能收入近6-7万元。”
今年带头种植瓜蒌的村干部覃靖笑着告诉笔者,近几年,瓜蒌的市场需求量也比较大,价格也一直不错,到收获的时候就有人主动上门收购,销路不愁。
位于溶溪镇的石板村、回星村是平阳盖百里山银花长廊“通道三化”示范带建设重要板块,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渥、自然风光秀美。但石板村山高多石,耕作条件不占优势,并非粮食主产区。
“根据地域特点,我们结合实际,在常规种植油菜、玉米等作物的基础上,描绘了回星、石板万亩山银花园、千亩瓜蒌园整体版图,根据市场需求扩种瓜蒌400多亩。”在采访中笔者从该镇副镇长文道成的介绍中了解到,该镇在平阳盖的石板、回星两村,通过引导和带动,山银花面积保持在万亩以上、瓜蒌种植600多亩,近年来通过不断的发展壮大,两村的“瓜蒌”做出了口碑、“山银花”正在积极创品牌。目前石板村山银花、瓜蒌、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除此以外,他们还因地制宜引导特色种植养殖,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发展山羊养殖150余只。
盖上银花戴帽,梯田瓜蒌成行。初夏在迎接银花丰收的石板村,勾画出了一幅祥和醉人的乡村美景。站在石板村,笔者感受到的是这个村处处散发出的生机和活力。美丽乡村,一场矫世厉俗的革新正在悄然改变着石板村的每一户人家,乡愁触目可见、幸福触手可及的美丽乡村画卷正泼墨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