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丨《巫咸鉴宝》第二集:揭秘巫溪30余处悬棺的安放之谜
相关报道:
编者按:
悬崖峭壁上的悬棺、流淌千年的古盐泉、排列有序的石孔栈道、巍然屹立的古城墙……
千年前流传下来的巫溪文物,背后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年5月18日巫溪县文化和旅游委、巫溪县文物管理所联合重庆华龙网集团推出的《巫咸鉴宝》巫溪文物微纪录片,得到了广大网友广泛关注。今(10)日,推出第二集为广大网友揭秘巫溪大宁河沿岸30余处悬棺的安放之谜。
除荆竹坝岩棺群外,美丽神秘的大宁河沿岸,还有30余处悬棺群遗址,南门湾悬棺就是其一。南门湾紧邻巫溪老县城,南面大宁河庙峡峡口,依山傍水。山体岩质为松散的石灰岩,利于人工开凿。诸多优势,让这里成为了一处理想的风葬之地。
古人们在垂直山岩的绝岩上人工开凿矩形横龛,将棺木置于穴内。这是古人们,在当时生产水平下,能够提供的最高规格的安葬仪式。
因为修路和山体滑坡等原因,南门湾一号岩棺,被保护性的取下。
南门湾1号岩棺,源自距今2700余年的战国时期,以整楠木挖凿而成。木棺长2.42米,高0.72米,宽0.71米,整体呈铁灰色。棺盖与棺身呈子母榫扣合。于棺盖和棺身的两头,都特意凿制了小方孔,推测为捆扎棺木时穿绳索之用。
棺内合葬有两具成人骸骨,一男一女,男性约26-28岁,女性约40岁。葬墓主人为百越族系人。通过测量尸骨,棺内一男一女的身高,均在170cm以上。同时,在棺内发掘出了战国巴楚铜剑,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铜剑形制楚式剑,但刻巴人图语,证明早期巫溪已是巴楚文化交融地区。除此之外,还发掘出骨雕等陪葬品,以及已经相当成熟的编织工艺制成的裹尸席。由此可见,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生活条件已达到相当水准。
选址于高崖山壁间,在两千多年前如何放置棺木,往往是人们面对悬棺最初的发问。
唐人张傅曾有这样的记载,古代人死后“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枢,弥高者以为至孝。”此法称“放虹”,绳索系葛麻加细篾条搓成,极其牢固,不易磨损断裂,可负载数百千斤,下放300至500米长。
再是沿岩壁垒土成道或搭竹木脚手架或开凿栈道,安置完棺木后再撤去垒土、脚手架,毁掉栈道,以绝盗贼或遭野兽及人为毁坏。
三是在悬棺上方安置滑轮,将棺木和工人扯吊上悬崖绝壁的洞穴、岩罅中安置。滑轮在战国时期的《墨经》即有记载,或许应用更早。
四是由擅长攀岩者,分批次将尸体、棺木运到岩洞安葬,土家、苗人中到现在就还有擅长绝壁攀岩的传人。
种种推测,到如今还是众说纷纭,悬棺究竟是如何放置于峭壁之上,如今还是未解之谜。
文案:彭钰杰 冉长军
后期:陈婧
外联:冉长军
摄像:从鑫 彭钰杰
审核:张译文 李成 杨光
出品单位:
巫溪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巫溪县文物局
联合出品:
巫溪县博物馆 巫溪县文物管理所 巫溪县文化馆 巫溪县图书馆
制作单位:
重庆华龙网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