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德隆镇举行陶坪洞砦文化研讨会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通讯员 李佳遥)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南川区德隆镇举行了陶坪洞砦文化研讨会,该区文化遗产研究会、陶坪探砦小分队等相关负责人共同探讨陶坪洞砦文化相关议题。
据介绍,德隆镇陶坪村约10平方公里,拥有洞砦30余个,据三姓砦、抱虾砦、燕子砦等碑刻记载,这些洞砦大多修建于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和同治元年(1862年),其共同特点是奇异、险要、隐蔽、成群。
“今年春节以来,大山深处的陶坪村因为洞砦走红,从三四月开始,前来陶坪村观光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陶坪探砦小分队队员许鹏说,“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陶坪村在大家的努力下,慢慢揭开神秘面纱,走进了大众视野。
陶坪洞砦的走红和这一群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自称“陶坪探砦小分队”,成员十余人,来自各行各业,经由陶坪洞砦,组成一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探砦队伍。
说起探砦,队员们提得最多的一个人是梁光才。
梁光才是土生土长的陶坪村人,在外打工多年后回到家乡,偶然从村里老人口中得知村里有一些古洞砦,于是,他添置了一些攀爬装备,着手探寻村里的洞砦。梁光才根据村民的描述,按图索骥,翻山越岭,但由于很多洞砦位于悬崖峭壁,地势险要,凭一己之力难以企及,于是他邀约好友组成探砦小分队,相互协作,一起探索陶坪“秘境”。
小分队成员中有户外运动爱好者、资深驴友、摄影爱好者、媒体从业者等,大家各施所长,为小分队贡献一己之力,有的收集洞砦线索、有的拍摄洞砦景观、有的记录探砦过程、有的查询相关史料……大家分工合作,一起找到了30多个洞砦,还发现了隐藏在山里的“天壶”“地缝”“海螺沟”等景观。其间,大家一边探砦,一边对外传播,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往。
探砦小分队前期探砦成果丰硕,后期如何利用洞砦、发展洞砦成了需要思考探讨的问题,于是德隆镇广开言路,邀请大家聚集于此,出谋划策,为陶坪洞砦指方向、谋发展。
“这个研讨会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前期成果,谋划后期策略。”德隆镇党委书记王兵说,随着陶坪洞砦的走红,镇里则以陶坪洞砦为抓手,推动该镇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陈渊是南川区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他说,南川区山寨多,洞砦少。山寨主要集中在东西北地区,洞砦则分布在南部地区,修建砦子主要是用于防兵乱防匪患,冷兵器时代,砦子是有效的防御工事。
陈渊认为,陶坪洞砦有较高的文旅价值,可以将其打造为景点,也可以因地制宜打造“洞砦民宿”,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历史价值,打造研学基地。
“陶坪村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李启践是探砦小分队队长,他说,据清嘉庆年间梁家大墓墓志记载和乡间传说,陶坪村梁家曾出了两位翰林,此地还有“例诰夫人”“待诰夫人”之墓。
杨文勤是资深驴友,也是探砦小分队的成员。他说,陶坪村洞砦大多位于地势险要的悬崖绝壁之上,非常适合户外探险。但由于洞砦年代久远,风化和损毁较为严重,加之洞穴错综复杂,目前还未对其内部完全探明,建议邀请专家进行专业评估,科学合理修缮、规划路线。
“陶坪村的砦子各具特色,无不体现陶坪先辈的智慧。”探砦小分队成员汪志强说,他认为陶坪洞砦凝结了前人的智慧与心血,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探砦难度较高。陶坪村每一个洞砦的选址都极为隐蔽,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香炉砦,经过砦子无数次,但就是没有发现它的踪影,令人惊叹的是,香炉砦的砦门在距离地面九米多高的崖壁上,而崖壁上还有一棵马桑树作为遮挡,完美将砦门遮蔽。
陶坪洞砦大多数位于悬崖峭壁之上,目前只能通过攀岩或者索降抵达,比如观泉砦,总共有三层,都在绝壁之上,队员们至今未抵达第三层,飞鼠砦也是经过两次布绳才得以爬上悬崖,进入砦门。
洞砦既能遮风避雨,又能藏身御敌,既有军事性质的观察窗、瞭望口、射击口、围墙等,也有生活性质的碓窝、灶、地下储藏室、阁楼等。
此外,很多砦子层层防卫,道道关卡。比如飞鼠砦就有三层防卫设施,入口处的砦门是第一道防卫设施,紧接着是第二道竖井式的石门,只容一人通过,最后,还有一道石门,可谓是易守难攻。
队员许鹏是摄影爱好者,在他看来,陶坪的美,美在其不施粉黛、古朴自然的风光。因此,他建议在开发过程中,要保留原有风味,修旧如旧,尽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此外,还要加强规划,串联景点,进行景点联动,丰富游客体验感。还可以通过摄影留住记忆,留住乡愁,为村民拍摄个人、家庭影像、生活场景等,打造“陶坪记忆馆”,收集老物件、老照片等,让陶坪村见人、见景、见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