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红军桥”43年 他既是义务清洁工也是英雄故事传承人
而陈文全自17岁开始,便利用业余时间守护“红军桥”,至今已有43年,陈文全见证了“红军桥”的历史变迁。

守护“红军桥”43年 他既是义务清洁工也是英雄故事传承人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2-07-22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通讯员 曹先旺 曾婷婷)“九龙山上来红军,红军桥上过红军”,在渝黔交界处的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有一座长19米,宽3米的木石结构桥梁。1935年1月,约 8000余名红军战士从贵州进入綦江,经过两河口桥到达石壕,也让此桥成为了“红军桥”。而陈文全自17岁开始,便利用业余时间守护“红军桥”,至今已有43年,陈文全见证了“红军桥”的历史变迁。

现在的红军桥。石壕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供图 华龙网发
现在的红军桥。石壕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供图 华龙网发

选择“命中注定” 坚持“始终如一”

如今的“红军桥”已是綦江石壕的一个著名红色景点。43年前,家住红军桥附近的陈文全经常听到长辈讲红军的故事,深受感染,便经常与家人一起给“红军桥”打扫卫生。时间一久,年仅17岁的他便担起了守桥的职责,成为了“守桥人”。无论是后来担任高山村党支部书记期间,还是退休之后,他都会抽出时间来做打扫、维护红军桥的志愿服务工作,这一做就是43年。

谈起守桥的初心,如今已60岁的陈文全认为,这源于他年少时所听的红军故事:“红军战士们那艰苦朴素、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也是我坚持守桥的动力。”

2011年,当地政府对红军桥的桥面和瓦屋面进行了修缮,2016年对其3个石墩进行了加固,在2021年,又对整体桥梁及桥墩进行了进一步的修缮。此前陈文全也曾无偿捐献一批瓦片用于修复红军桥,为红色事迹的传承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

红军桥“守桥人”陈文全。 通讯员 刘慧 摄
红军桥“守桥人”陈文全。 通讯员 刘慧 摄

用行动守桥 用真心护桥

从17岁决定守护红军桥起,陈文全便一直在用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职责。红军桥正值两河口,桥下有溪水流过,十分凉爽,每年夏季炎热时当地的居民便纷纷跑来乘凉、嬉水,有时动作较大可能对桥造成破坏,这时陈文全便会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上前制止和规劝。闲暇时,陈文全便会打扫桥上、桥边卫生,保持红军桥的干净整洁。同时,他还负责打扫距离红军桥几百米处的中央红军长征转战綦江历史陈列馆的卫生间,给游客、来访者带来更好的服务。此外,陈文全也会为外地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们讲解红军长征过綦江的历史故事,讲解“红军桥”的来历。

陈文全的义务守桥不仅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还给家里的后辈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陈文全的侄子陈万林在高考后,听从了陈文全的建议,立志参军报国,于2009年至2011年在新疆服役。“现在的部分年轻人不是很懂红军那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精神,就想让他(侄子)去参军,去感受、学习这种伟大的精神。”

陈文全介绍红军桥。通讯员 刘慧 摄
陈文全介绍红军桥。通讯员 刘慧 摄

桥连两岸 精神永传

青年时期的陈文全在红军事迹的熏陶下担起了守护红军桥的职责,接过了传承红军事迹的大旗。43年转瞬即逝,如今花甲之年的陈文全也见证了红军桥43年的变迁,从红军经过时的破败、老旧到现如今的稳固、安全与美观。桥的两岸也随着红军桥一起逐渐改变,村民们摆脱贫困奔小康,低矮的泥瓦房变为了新兴的红色旅游景点,桥下河流边人们在愉快地嬉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当时的红军缺衣少食,极寒的冬天也只能光脚行军。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应当牢记红军的伟大事迹,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弘扬红军事迹。”陈文全提出了他对于当代年轻人的期望。

“只要我还能干,我就不会退休!”陈文全43年如一日,守护着这座见证长征历史的红军桥,青年时期的红军故事永记心间,这是他所坚持的动力与追求的信仰。

红军桥经过了87年岁月的洗礼,其承载的红军事迹被一代代人所学习与传承,历史的交接棒来到了新一代青年人的手中,青年们应当像陈文全一般,接过、接好、接稳精神的大旗,将红军事迹永远地传承下去。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守护“红军桥”43年 他既是义务清洁工也是英雄故事传承人

2022-07-22 11:43:10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通讯员 曹先旺 曾婷婷)“九龙山上来红军,红军桥上过红军”,在渝黔交界处的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有一座长19米,宽3米的木石结构桥梁。1935年1月,约 8000余名红军战士从贵州进入綦江,经过两河口桥到达石壕,也让此桥成为了“红军桥”。而陈文全自17岁开始,便利用业余时间守护“红军桥”,至今已有43年,陈文全见证了“红军桥”的历史变迁。

现在的红军桥。石壕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供图 华龙网发
现在的红军桥。石壕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供图 华龙网发

选择“命中注定” 坚持“始终如一”

如今的“红军桥”已是綦江石壕的一个著名红色景点。43年前,家住红军桥附近的陈文全经常听到长辈讲红军的故事,深受感染,便经常与家人一起给“红军桥”打扫卫生。时间一久,年仅17岁的他便担起了守桥的职责,成为了“守桥人”。无论是后来担任高山村党支部书记期间,还是退休之后,他都会抽出时间来做打扫、维护红军桥的志愿服务工作,这一做就是43年。

谈起守桥的初心,如今已60岁的陈文全认为,这源于他年少时所听的红军故事:“红军战士们那艰苦朴素、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也是我坚持守桥的动力。”

2011年,当地政府对红军桥的桥面和瓦屋面进行了修缮,2016年对其3个石墩进行了加固,在2021年,又对整体桥梁及桥墩进行了进一步的修缮。此前陈文全也曾无偿捐献一批瓦片用于修复红军桥,为红色事迹的传承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

红军桥“守桥人”陈文全。 通讯员 刘慧 摄
红军桥“守桥人”陈文全。 通讯员 刘慧 摄

用行动守桥 用真心护桥

从17岁决定守护红军桥起,陈文全便一直在用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职责。红军桥正值两河口,桥下有溪水流过,十分凉爽,每年夏季炎热时当地的居民便纷纷跑来乘凉、嬉水,有时动作较大可能对桥造成破坏,这时陈文全便会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上前制止和规劝。闲暇时,陈文全便会打扫桥上、桥边卫生,保持红军桥的干净整洁。同时,他还负责打扫距离红军桥几百米处的中央红军长征转战綦江历史陈列馆的卫生间,给游客、来访者带来更好的服务。此外,陈文全也会为外地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们讲解红军长征过綦江的历史故事,讲解“红军桥”的来历。

陈文全的义务守桥不仅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还给家里的后辈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陈文全的侄子陈万林在高考后,听从了陈文全的建议,立志参军报国,于2009年至2011年在新疆服役。“现在的部分年轻人不是很懂红军那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精神,就想让他(侄子)去参军,去感受、学习这种伟大的精神。”

陈文全介绍红军桥。通讯员 刘慧 摄
陈文全介绍红军桥。通讯员 刘慧 摄

桥连两岸 精神永传

青年时期的陈文全在红军事迹的熏陶下担起了守护红军桥的职责,接过了传承红军事迹的大旗。43年转瞬即逝,如今花甲之年的陈文全也见证了红军桥43年的变迁,从红军经过时的破败、老旧到现如今的稳固、安全与美观。桥的两岸也随着红军桥一起逐渐改变,村民们摆脱贫困奔小康,低矮的泥瓦房变为了新兴的红色旅游景点,桥下河流边人们在愉快地嬉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当时的红军缺衣少食,极寒的冬天也只能光脚行军。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应当牢记红军的伟大事迹,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弘扬红军事迹。”陈文全提出了他对于当代年轻人的期望。

“只要我还能干,我就不会退休!”陈文全43年如一日,守护着这座见证长征历史的红军桥,青年时期的红军故事永记心间,这是他所坚持的动力与追求的信仰。

红军桥经过了87年岁月的洗礼,其承载的红军事迹被一代代人所学习与传承,历史的交接棒来到了新一代青年人的手中,青年们应当像陈文全一般,接过、接好、接稳精神的大旗,将红军事迹永远地传承下去。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董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