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产业有“魔力” 乡村有“魅力”
开州区铁桥镇龙泉村盘活“沉睡”土地,利用80亩闲置地种植魔芋,带动村级产业活起来、百姓腰包鼓起来。

开州:产业有“魔力” 乡村有“魅力”

来源:开州日报2022-07-27

在树林之间、高坎之下,一块块曾经闲置的地块长出了嫩绿的魔芋枝叶。

开州区铁桥镇龙泉村盘活“沉睡”土地,利用80亩闲置地种植魔芋,带动村级产业活起来、百姓腰包鼓起来。

如今,80亩魔芋开枝散叶,为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黄杰给魔芋浇水。开州日报记者 谢国邦 摄
黄杰给魔芋浇水。开州日报记者 谢国邦 摄

变劣势为优势

眼下,驻村工作队已进驻龙泉村一年多。刚驻村时,队员们多少有些失望。

“满眼都是坡坡坎坎,有种失落感。”龙泉村驻村工作队队长莫有印从山顶往下看,感受到了产业振兴的压力。

坡陡地不平,交通不便,不少地块杂草丛生,闲置了多年,当地村民大都选择外出务工。

产业如何振兴?成为摆在驻村工作队面前的一道难关。

驻村工作队队员与村干部、村民代表反复协商,立足变劣势为优势,寻求适合村里种植的特色产业,走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道路。

思路对了,就不怕路途遥远。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通过网上查、书上找、外出学,最终决定在山坡上种植魔芋和中药材。

选好人用好人

确定了魔芋产业,谁来种植?问题接踵而至。

村里的青壮年已外出务工,留守的都是老人、儿童和妇女。魔芋产业靠谁来领头发展?这让莫有印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

驻村工作队队员与村干部走进农户家中,倾听村民的意见建议,动员大家积极行动起来。虽然大家都支持发展魔芋产业,却没人愿意领头。

“东方不亮西方亮,何不引回在外成功人士?”村里的一位老年人提出建议,并给出了合适的人选。

黄杰是从龙泉村走出去的一位年轻人,会经营、懂管理,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如今在城区创业。驻村工作队队员、村干部多次与黄杰交流,邀请他回村里种植魔芋,没想到这位年轻人爽快答应了。

在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支持下,黄杰专注发展魔芋产业。他利用地熟、人熟的优势,一口气拿下80余亩闲置地。更让黄杰感动的是,部分村民还主动放弃第一年的土地流转费,让他更有信心。

今年春节刚过,挖掘机开进了龙泉村,村民看着一根根杂树、一片片杂草连根拔起,脸上挂满了笑容。

产业兴百姓富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伴随着8000斤魔芋种种下地,80亩闲置地渐渐披上了绿装,龙泉村的产业发展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日常种植、管护需要大量用工,这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有了“上班”挣钱的机会。

“农忙时节,每天要雇请30多人,日劳务支出近3000元。”黄杰说,发展产业,致富乡亲,这是他回村发展魔芋的主要目的。今年上半,黄杰支付给村民的劳务费达15余万元。

马光荣是一名留守妇女,自从黄杰回村发展产业,她就一直在基地务工。现在,马光荣已成为魔芋基地里的技术骨干,除草、施肥样样精通。

“务工4个月,我拿了8000多元工资。”马光荣说,她非常珍惜这份工作,一定会精心管护好魔芋,让产业发展起来。

在龙泉村,与马光荣一样的村民不在少数。现在,他们都成了产业工人,既照顾了家庭,也有了稳定的收入。

夏日一场雷雨后,一株株魔芋在一张张遮阳网的庇护下肆意生长。

“长势非常好。”莫有印过几天就要来察看魔芋的生长情况,提醒村民防虫除草。

“明年,这片土地就会长出‘金疙瘩’。”莫有印笑着说,预计魔芋亩产6000斤,亩产值6000元,年收入约500万元,可给村民每年带来60余万元的劳务收入。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开州:产业有“魔力” 乡村有“魅力”

2022-07-27 06:00:00 来源:

在树林之间、高坎之下,一块块曾经闲置的地块长出了嫩绿的魔芋枝叶。

开州区铁桥镇龙泉村盘活“沉睡”土地,利用80亩闲置地种植魔芋,带动村级产业活起来、百姓腰包鼓起来。

如今,80亩魔芋开枝散叶,为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黄杰给魔芋浇水。开州日报记者 谢国邦 摄
黄杰给魔芋浇水。开州日报记者 谢国邦 摄

变劣势为优势

眼下,驻村工作队已进驻龙泉村一年多。刚驻村时,队员们多少有些失望。

“满眼都是坡坡坎坎,有种失落感。”龙泉村驻村工作队队长莫有印从山顶往下看,感受到了产业振兴的压力。

坡陡地不平,交通不便,不少地块杂草丛生,闲置了多年,当地村民大都选择外出务工。

产业如何振兴?成为摆在驻村工作队面前的一道难关。

驻村工作队队员与村干部、村民代表反复协商,立足变劣势为优势,寻求适合村里种植的特色产业,走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道路。

思路对了,就不怕路途遥远。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通过网上查、书上找、外出学,最终决定在山坡上种植魔芋和中药材。

选好人用好人

确定了魔芋产业,谁来种植?问题接踵而至。

村里的青壮年已外出务工,留守的都是老人、儿童和妇女。魔芋产业靠谁来领头发展?这让莫有印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

驻村工作队队员与村干部走进农户家中,倾听村民的意见建议,动员大家积极行动起来。虽然大家都支持发展魔芋产业,却没人愿意领头。

“东方不亮西方亮,何不引回在外成功人士?”村里的一位老年人提出建议,并给出了合适的人选。

黄杰是从龙泉村走出去的一位年轻人,会经营、懂管理,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如今在城区创业。驻村工作队队员、村干部多次与黄杰交流,邀请他回村里种植魔芋,没想到这位年轻人爽快答应了。

在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支持下,黄杰专注发展魔芋产业。他利用地熟、人熟的优势,一口气拿下80余亩闲置地。更让黄杰感动的是,部分村民还主动放弃第一年的土地流转费,让他更有信心。

今年春节刚过,挖掘机开进了龙泉村,村民看着一根根杂树、一片片杂草连根拔起,脸上挂满了笑容。

产业兴百姓富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伴随着8000斤魔芋种种下地,80亩闲置地渐渐披上了绿装,龙泉村的产业发展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日常种植、管护需要大量用工,这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有了“上班”挣钱的机会。

“农忙时节,每天要雇请30多人,日劳务支出近3000元。”黄杰说,发展产业,致富乡亲,这是他回村发展魔芋的主要目的。今年上半,黄杰支付给村民的劳务费达15余万元。

马光荣是一名留守妇女,自从黄杰回村发展产业,她就一直在基地务工。现在,马光荣已成为魔芋基地里的技术骨干,除草、施肥样样精通。

“务工4个月,我拿了8000多元工资。”马光荣说,她非常珍惜这份工作,一定会精心管护好魔芋,让产业发展起来。

在龙泉村,与马光荣一样的村民不在少数。现在,他们都成了产业工人,既照顾了家庭,也有了稳定的收入。

夏日一场雷雨后,一株株魔芋在一张张遮阳网的庇护下肆意生长。

“长势非常好。”莫有印过几天就要来察看魔芋的生长情况,提醒村民防虫除草。

“明年,这片土地就会长出‘金疙瘩’。”莫有印笑着说,预计魔芋亩产6000斤,亩产值6000元,年收入约500万元,可给村民每年带来60余万元的劳务收入。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王婷婷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