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渝北|激活文明“细胞” 擘画振兴画卷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通讯员 王维芳 葛念作)今(19)日,笔者了解到,作为连续五届的全国文明城区,渝北区在文明创建的道路上,融合城乡,“一个都不能少”。近年来,在12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渝北区以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和支撑。
5个全国文明村镇、25个市级文明村镇、143个区级文明村镇……如同一个个被激活的乡村“文明细胞”,为全国文明城区拼上了不可或缺的一块。同时,发挥文明村镇的示范带动作用,勾勒出一幅产业富裕美、村容环境美、乡风和谐美、村民日子美的村镇新图景。
产业振兴筑基
8月,从渝北两路城区出发,顺着空港东路车行40多公里,就到了茨竹镇放牛坪村。一进村便能感受到产业兴旺带动村美民富的景象:梨园里,一个个又大又圆的梨子挂满枝头,不少从城区远道而来的游客竞相采摘果子;各个农家乐的老板正在院内择菜,为游客提前订的农家宴做准备,不亦乐乎。
茨竹镇放牛坪村是渝北区最偏远的乡村之一,“有女不嫁放牛坪,山穷水恶路不平,每天只想三顿饭,肩挑背磨累死人”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为了让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时任放牛坪村党总支书记的陈安阔带领村民发展梨产业,小山村开始发生改变。开垦荒山千余亩,修建产业路15公里,入驻搭建电商平台进行直播带货……梨子渐渐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为了进一步提高放牛坪的市场竞争力,还注册了“放牛坪香梨春”商标9个,获得了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证书。随着产业链不断延伸,放牛坪村成立了放牛坪梨系列加工厂,开发出果汁、梨膏、梨膏酒、果醋、白兰地、梨膏糖等多种新产品。
正是因为发展“梨经济”,放牛坪村从一个人均年收入仅1000余元的山村变成了一个人均年收入超万元的梨园新村,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无独有偶。大盛镇天险洞村也是一个“蝶变之村”。
天险洞村依托天险洞、复兴寨、白云寺、万亩野樱花等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以及云龟山海拔1000多米的立体气候优势,采取“农业+旅游+休闲+文化”模式,积极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版”,坚持把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农业产业为支撑,推动农旅、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山乡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为乡村振兴按下“升级键”。在通过劳务、旅游接待、入地入股等方式带动村民增收的原发展模式下,采取用“搭车补票”的模式来发展集体经济。
以渝北云龟山景区内开发露营项目为例,天险洞村和重庆市日月云天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共识,天险洞村将区财政给予的集体经济试点项目资金等53万元和场地作为股本投入,在股权分配上占10%,并且年保底分红5.3万元。也就是说,预计这个项目年收益在60万到70万元之间的情况下,天险洞村“搭车”的这个项目每年至少会给该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增加近10万元。
天险洞村在打造集体经济的同时,也巧用力,完善公共设施,调整业态,如新建了接待设施和游乐设施,作为共享资源服务所有上山的游客,天险洞村还建立了农产品营销中心,既服务入驻的企业,也满足了游客的消费需求,同时还产生了经济效益。
如今,渝北区的现代农业产业,正逐渐向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等领域拓展,打造出“三环十景”“古洛环线”乡村旅游示范带等农旅融合精品。据统计,2021年,全区乡村旅游收入实现23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102亿元。
环境整治塑形
夏日凌晨五点,周家山迎来了日出,霞光下周家山大桥云雾缭绕,桥身犹如飞架在云雾之中,云卷云舒变幻无穷,恍如仙境。待日头高照,云雾渐褪,只见山丘相叠、梯田层层,一排排具有川东民居风格的农房点缀在山间,好一幅怡然自得的山水田园画卷。
其实,这幅美丽画卷与渝北区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有密切关系。早在几年前,周家山大桥下还是五花八门的农房,在旧房整治中,农房被整改成统一的巴渝民居风格。
近年来,渝北加大力度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制定出台行动实施方案,突出“四个重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大力提升村容村貌),开展“四大行动”(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扎实开展“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大力实施“百村宜居”计划行动、成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区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一系列行动举措扎实推进,村道变得整洁平坦,旧房改造焕新颜,房前屋后的菜园错落有致……广袤田野上呈现出“乡镇靓、村庄清、人居美”的纯朴景观。
三分整治、七分维护,如何建立长效机制,让乡村“颜值”常驻?渝北区给出破题关键——必须转变村民观念,让他们从“袖手看”变为“动手干”。
为此,渝北区多次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工作推进会,根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相关工作要求,制定《渝北区2021年在农村开展“三管一养成”行动工作方案》。
“三管一养成”,即让村民管住手、管住口、管好禽畜,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以期达到“院落干净、客厅干净、卧室干净、厨卫干净、个人卫生干净、室内物品摆放整齐规范”的“五净一规范”标准,全面提升农村群众文明素质、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2021年起,渝北区将“三管一养成”行动纳入年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并融入到文明村镇、文明院落、文明家庭等创建内容中。随着该行动的深入推进,辖区内涌现出不少好经验好做法——茨竹镇放牛坪村依托“村民积分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木耳镇石坪村公示“红黑榜”,村民卫生文明意识提高,维护村容村貌成为自觉。
文明乡风铸魂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更离不开乡村文明建设。
着眼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渝北区从理论思想和价值观念普及入手,着力培育文明和谐的民风乡风。深入开展“文明农家乐”品牌项目活动,以文惠民、以文化人,新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5个。打造“婚俗馆”倡导婚事新办,推出“十抵制十提倡”动漫视频短片,开展“文化下乡”“美家美户”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170余场,引导广大农民学礼仪、尊礼仪、用礼仪,摒弃不文明陋习,培育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的民风。
据了解,这个文明品牌产生了广泛影响,带动了辖区村镇持续开展系列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兴隆镇徐堡村成立由老党员、老干部等在村里有威信的人组成的道德评议小组,采取上门劝说、开展培训等形式专门整治各类不良风气;在石船镇胆沟村,将“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邻里”等评选活动中的先进典型挂牌上墙,大大调动村民参与文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
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深受农村群众的欢迎。
近年来,渝北全面提升乡村振兴文化软实力,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供给,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服务。积极组织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德善暖渝北·筑梦新时代”道德模范“故事汇”巡演、“我们的节日”系列文艺演出。同时,打造22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26个文化驿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达100%。
以文化人,不仅要“育”文化,更要“创”文化,让村民成为文化的创始者。为此,渝北鼓励村居成立文化志愿队伍,常态化开展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以统景镇为例,“泉心泉意”志愿者队伍,创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志愿服务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文艺节目,在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开展演出活动,在调动村民积极性的同时,真正把农民想看、爱看的“文化盛宴”送到他们身边。
文明浸润乡土,文化滋养乡情。如今,农民越来越惊喜地看到,随着乡村文明建设工作深入推进,乡风民风、文化生活日益美起来,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农民精神新风貌、乡村文明新气象,正在为渝北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内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