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涛:电力人的“飞翔”人生
何涛操作他的无人机 |
他被称为“无人机大神”,他的成长史就是国网重庆永川供电公司无人机巡检技术的发展史;他牵头成立的无人机创新工作小组,不仅攻克了工作中的难题困境,还利用无人机红外热成像技术协助警方追捕嫌疑人;他就是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网重庆永川供电公司智能巡检中心无人机巡检技术员何涛。
何涛坚守“在创新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完美,努力做到极致”的信念,并先后获得国家专利7项,省部级管理创新2项;荣获永川区“十大工匠”、重庆“巴渝工匠”、“重庆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电网“国网工匠”等荣誉称号。
小试牛刀的无人机
“在当时的道路交通条件下,线路巡视几乎全靠人工徒步完成。”何涛回忆。2007年,何涛从四川理工大学毕业来到甘孜藏族自治州供电公司,担任发展部综合计划专责一职。
甘孜州地处四川西部、康藏高原东南,境内地形复杂、山高林密,何涛很快在线路、变电站规划选址等工作中感受到地形带来的工作不便。也正是在那段时间,何涛萌生了想要运用技术手段提升工作效率的想法。2010年,何涛初次接触无人机,这让他对运用技术手段提升工作效率的想法越发强烈,同时带给了何涛实现心中梦想的希望。
为了进一步了解无人机,何涛每天在工作之余逛论坛、看视频、加入各种无人机群参与交流。渐渐地,何涛越来越痴迷无人机的研发,他自掏腰包先后花费了近20万元,购买车床、铣床、雕刻机、3D打印机以及飞行控制器、遥控器、电池等无人机零部件。那时的何涛,陷入了反复设计、不断修改、持续坠机的“魔咒”中,甚至在试验期间,何涛左手腕主静脉、右手腕肌腱被螺旋桨砍断,但他依然坚持不改变方向,相信胜利就在前方。
2012年,何涛从甘孜州供电公司调动到国网重庆永川供电公司。
2015年7月,永川供电公司购置了第一台四旋翼无人机。得知这一消息,何涛主动申请成为一名专职飞手,即使要长期奔走于山林一线,也希望通过无人机改变传统的作业方式。
喷出“火龙”的无人机
刚到班组的何涛,没有前辈的经验可借鉴、没有强大的团队来支撑,有的只有一架公司配置的无人机、两个“兼职”飞手和他的满腔热血。
2016年,兼职线路检修的无人机飞手晏新告诉何涛,一条110千伏的输电线路被空飘物缠绕,处理难度较大,并且需要停电处理,让检修人员头疼得很。“突然看到电视里的战争片里,就想能不能装在无人机上面,对线路异物进行带电清除?”困扰了何涛好几天的难题,好不容易抓到一丝想法,便立即着手实干。
要在无人机上安装喷火装置,清除高空电线上的异物,这在全国行业内并无先例,没有参考只能靠自己研发,这对何涛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2016年,历经1个多月的反复研究和试验,何涛和他的两个“兼职”飞手自主研发的、也是重庆市内第一架喷火清障无人机问世,被称为“四旋翼喷火清障无人机”。这款新研制的喷火清障无人机,对于普通的塑料袋、马蜂窝等附着物,只要十几秒就能清理完毕。
何涛没有就此止步,经过不断地改进,很快,第二代六旋翼喷火无人机又试飞成功,机体载重量较初代实现翻番,续航时间增加25%。2019年,搭载矢量喷嘴的第四代六旋翼喷火无人机投入运用。2020年底,第四代“矢量”喷火吊舱已经进行了第三次改版,喷嘴机械控制机构全内置,并为吊舱增加了辅助瞄准及夜间照明功能。
4年时间,4代产品,何涛始终保持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将自己内心对无人机的所有想象一步一步做到极致。
搭载“多功能”的无人机
2018年12月,国网重庆永川供电公司无人机智能巡检中心成立,标志着该公司线路巡检业务由人工向智能转变。
大多数的输电线路是建在山上和人迹罕至的地方,相对而言交通、行道不是那么便利和规范。在无人机的相关技术还没成熟的情况下,何涛和他的同伴几乎是步行校准完了1600公里输电线路的杆塔坐标。
在一次次的登山巡线过程中,何涛不断地总结和研究重庆的地形特点,想把无人机智能巡检业务推广到重庆各公司,乃至全行业。
最终,何涛带动研发出了适于重庆山地特点的自控软件和分析系统。这一新技术的成功运用,直接推动永川供电公司无人机巡检从无到有,带动该公司巡检业务效率提升了5倍。
目前,永川供电公司智能巡检中心无人机作业班共有16名专业飞手,搭载可见光、红外热成像、30倍光学变焦等各类巡检设备的无人机38台,巡检业务实现巡检杆塔数、发现缺陷数量快速提升,人工登塔和巡视人员大幅下降的“两升两降”局面。
潘锋 王燕 朱芳 图片由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永川供电分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