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筑巢引凤”? 科学城江津片区有这些“法宝”
“准备完毕,起飞!”日前,在重庆驼航科技有限公司王强博士的指挥下,“驼峰”500重载无人机盘旋升起,在团结湖畔进行日常试飞。
王强是驼航科技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也是科学城江津片区(双福工业园)引进的一名高层次人才。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他,于2019年来到双福,谈到为何最后选择落户科学城江津片区(双福工业园),他表示是被这里的人文环境所吸引。王强博士的“落地生根”是科学城江津片区(双福工业园)高质量开展人才服务和引才工作,打造聚才“洼地”和用才“高地”,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环境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科学城江津片区(双福工业园)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抓好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工作,人才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聚焦产业发展
下好人才先手棋
科学城江津片区(双福工业园)将人才工作紧紧嵌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让“人才链”精准服务“产业链”。依托汽摩产业、电子信息等四大产业集群,跟踪151个规上工业、164个限上商贸服务业项目,建立“项目推进、人才跟进”同步推进工作机制,大力引进能突破优势产业的关键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目前,已打造创新团队4个,引进聘用高层次人才60名、专业技术人才1000名。
以产育才,打造人才“孵化地”;以才兴产,形成人才“能量场”;产才融合,放大人才“磁场效应”。科学城江津片区(双福工业园)人才集聚优势已初步显现。
接下来,科学城江津片区(双福工业园)将聚焦无人机及反制无人机、山地丘陵智慧农机等细分领域,采取“一企一策一专班”模式,努力集聚一批具有前沿引领力、资源集聚力、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企业与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联合培养基地,努力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新兴服务业积蓄发展中集聚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团队。
搭建创新平台
激活人才强磁场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谋篇布局产业创新平台,是培育产业人才的重要引擎。
科学城江津片区(双福工业园)聚焦团结湖大数据智能产业园、环交大创新生态圈建设,发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团队等26个市级以上高端平台优势,采取结构化分析、个性化设计、跟踪式服务,有针对性地招揽创新型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构筑新的创新平台。
与此同时,科学城江津片区(双福工业园)依托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等6所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利用渝丰科技、龙煜铜管等21个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采取委托、代理等方式,大力引进市级焊工技能大师等各类人才。目前,辖区6所高校1000余名学生在双福50余家企业成功就业。
科学城江津片区(双福工业园)将联合高新区等探索建立西部(重庆)科学城人才共享平台,着力打破行政壁垒,加快构筑人才集聚“强磁场”,为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加强与重庆交通大学等本地高等院校合作,通过定向培养、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重点培养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依托院士工作团队、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站补助等方式,加大骨干民营企业、骨干技术人员的培育。
用心用情服务
做优人才生态圈
人才竞争,背后其实是人才生态的竞争。科学城江津片区(双福工业园)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理念,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
“关键小事”贴心办,人才服务更“懂你”。充分利用市英才计划、鸿雁计划和区津鹰计划政策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创业发展、子女入学、购房居住等方面配套了一揽子优惠扶持政策,以政策迭代释放强劲人才“引力”。
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既要扩队伍,更要聚人心。组织召开人才交流座谈会,听取人才意见和建议,解决人才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做到感情上诚挚相融、思想上诚实相通、生活上诚心相助。
下一步,科学城江津片区(双福工业园)将用活用足“金凤凰”关于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承接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财政金融等区级管理权限,推进“最多跑一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人才创业就业搭建平台、生产生活创造条件,让广大人才更有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建好宜居环境
打造人才乐土
人才是创新创业的主体,而山水相依、人文相伴的生态环境,则成为让人才竞相涌现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科学城江津片区(双福工业园)城市生态宜居水平不断提升。市郊铁路江跳线实现通车,江津至大学城同城公交开通营运,区位交通优势进一步夯实;江津爱琴海购物公园开业,江津吾悦广场开业,特色商圈悄然成型;双福中央公园、团结湖公园、大溪河公园等“十大城市公园”建设正加快推进,城市生活配套不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不断优化,学校、医院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日趋成型。
优美的人居环境和日趋成熟的公共配套吸引了各类高层次人才100人,汇聚大数据智能产业相关从业人员1000余人,院士工作团队4个,博士研发团队12个。
既是科创城,又是宜居城。科学城江津片区(双福工业园)以生态为本底,以科技创新为画笔,描绘了人才宜居宜业的环境画卷,让优秀人才“向下扎根,向上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