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政务服务“标准化” 群众办事“便捷化”
不久前,家住沙坪坝区中梁镇的罗先生准备在家附近开个小卖店,方便照顾家人,于是前往中梁镇便民服务大厅咨询,没想到人进到大厅,出来便把手续就全部办理完成。“本以为需要多跑几趟,没想到当场就能办理,营业执照还能选择寄送到家,确实很方便。”罗先生说。
这样的便捷,正是沙坪坝全面推进区级大厅、部门专厅、镇街中心、村社中心窗口服务标准化建设所带来的。通过实行首问负责制,履行一次性告知操作规程,确保即办件和承诺件在规定期限内办结。“通过对群众办理的高频事项进行梳理和标准的统一,群众就可以实现在家门口无差别办理有关政务事项,从而把‘就近办’‘一次办’真正延伸到基层。”沙坪坝区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主任兰新宇说。
一本“要点”
让办理有依据、裁量有标准
过去办理政务事项,往往是一个窗口接着一个窗口跑,而现在,市民办理业务有了更多选择。比如通过政务数据共享和系统对接力度,打通数据“孤岛”,市民可以选择“一网通办”;办理事项多,通过整合审批流程、简化审核资料,更多事项实现了“套餐办”;服务大厅距离较远,通过规范便民服务场所和智慧系统建设,实现高频事项就近办、多点办。而这样的变化,就得益于沙坪坝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聚焦审批服务便民化和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成效。
去年,沙坪坝围绕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在全市率先出台了《沙坪坝区政务服务高频事项审核要点汇编(一)(二)》(以下简称《要点》),将114项高频办理事项从形式审查、实质审查、材料标准以及群众办理四个方面,以“文、表、图、注”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出统一办事标准,从而让审批人员更“会审”、办事群众更“会办”。同时对于前来办事大厅的群众来讲,也通俗易懂地实现了他们心中想要的“明白办事、精准办事”。
今年,沙坪坝区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在该《要点》的基础上,出台了《沙坪坝区镇街便民服务中心高频事项审核要点》,进一步将标准化审批模式延伸到乡镇,提升群众办事体验感。
此外,通过标准上的统一,还根据群众的特殊需求开展特别处理,比如建立审批绿色通道,提供首席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帮代办服务、助老助残服务、24小时自助服务、政务专递免费送达等标准规范服务,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生态圈,让群众办事触手可及。
用一组数据来说明标准化改革的成果,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区行政审批时限压缩率88.08%,跑动次数0.1,98.36%事项网上可办,89.86%事项“零跑动”,102个一件事套餐实现一套材料、一次受理、一次办结,办事环节减少230个,环节压缩率71.3%,全区59.3%的事项立等可取。
一点“智慧”
让群众更能办成事
让群众办事有获得感、幸福感,除了在办理流程上做文章,服务上多点“智慧”,也能“四两拨千斤”。
围绕政务服务标准化改革,区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立足实践推陈出新,打造特色亮点,提出了打造“一镇一品”的工作要求,以品牌促提升、以品牌促效应。
在沙坪坝区丰文街道,这里便打造了一个政务志愿服务品牌——“搭把手”。通过在深化窗口服务的同时不断满足群众“就近办”“身边办”,着力解决办事流程不清楚、办理材料不明确、办理不到位、行动不便群体办理困难的问题。
63岁的退休党员胡世光,是群众身边公认的热心人,因为热心,也便主动加入到街道“搭把手”服务队伍中。而他的职责主要就是为辖区行动不便或者初到辖区的外来人口提供帮助。
不久前,辖区来了一个外地人,因为人生地不熟而办不好业务,满腹牢骚的他便和邻居说起自己办事难的“窘境”。邻居在了解情况后,很快便让他联系上了胡世光,而没过多久,胡世光便帮着把所需办理的业务全部办好。
自胡世光加入“搭把手”志愿队伍以来,像这样的帮办、代办,他已经累计上门为2000余名居民提供服务。他说:“很多时候群众的需求都不是什么大事,对我们而言是举手之劳,但对于群众来讲可能就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身边有能帮着办事的贴心人,这也得益于全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带来的暖心之举,通过对政务服务要素、环节、流程的统一,将群众亲自跑、来回跑的事项一次“打包”交予“搭把手”代跑员协调办理。群众只要找到社区的代办点或者通过“掌上丰文”公众号进行点对点微信联系,就可以将“不到场”“零材料”的事项委托代办员直接办。
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在方便基层群众的同时,也让基层政务体系更加完善。截至目前,丰文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就在全区“标准化”的要求下,设置了7个无差别受理窗口,1个针对特殊群体建立的“绿色窗口”,215个事项实现一窗综办。而80余人组建的“搭把手”服务队伍的服务还延伸到了上门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预约疫苗接种、代缴水电气费、照顾残疾人、关爱留守儿童等更多民生事务中,政务服务有了更多人性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