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刚
1月23日,来自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4家中央媒体,以及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等5家市级媒体的20多名记者,在市委宣传部会议室济济一堂,围绕如何让“渝新欧”班列“拉得更多、跑得更快”,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5个月前,这支联合采访团队,从重庆出发,一路向西,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抵达德国,耗时46天,行程12000余公里,对这条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重要通道进行了详细报道。
记者亲历的“渝新欧”是怎样一种运行态势,“渝新欧”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怎么解决?本报特从媒体发言中梳理出8条建议,期望以此推动“渝新欧”各相关方面形成合力,让这条国际货运陆路通道能够实现更大发展。
建议一
各种新欧货运班列中,“渝新欧”已成主力,有必要争取国家支持,进一步强化品牌
“有的省市开行的新欧班列,每节车皮里只装一台电脑,几乎是以空车往返‘造势’来吸引客户。”这是去年8月初,“渝新欧”媒体采访团在新疆阿拉山口采访时,从当地海关听到的情况。
据悉,南线欧亚大陆桥开通22年来,国内不少城市都开行了各自的新欧货运班列。阿拉山口海关人士称,只有重庆始发的“渝新欧”目前实现常态化运行,占了货运总量8成以上,是这条国际铁路线当之无愧的主力。
随着国家“向西开放”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相关省市都把增加各自新欧铁路货运量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财政拿钱不计成本补贴各自的新欧铁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恶性竞争,分流了“渝新欧”的部分客户。
新华社记者张桂林认为,与其让恶性竞争浪费国家运力,不如建议国家铁路总公司,从国家层面统筹安排,提高这条国际铁路的整体运行效率。
会上,本报记者也提出建议:我市相关部门应做更加详细的调研,向中央汇报,请求国家铁路总公司在全国层面统筹调剂运力,重点发展“渝新欧”。重庆“渝新欧”公司也可借机强化品牌,品牌建设可定位为:南线欧亚大陆桥上唯一常态化运行的班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