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上电影 一场持续的积累
从5月初得知自己的影片同时入围柏林华语电影节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随后获邀去北京参加颁奖典礼,到现在已经两个多月了。在这短短的两个月里,“90后”男生汪鸿坤经历了领奖和毕业这人生中两个重要时刻。在他看来,他离自己的电影梦又近了一步。
毕业作品《故城归人》入围柏林华语电影节青年竞赛单元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原创影片大赛剧情片主竞赛单元,这无疑对汪鸿坤和他剧组的小伙伴们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我喜欢上电影完全是因为我哥。因为当时我的嫂子在成都最大的电影院工作,我哥隔三岔五就带我去看电影,当然他的目的不言而喻,而我就顺带接触了电影院的各种视听轰炸,慢慢地就喜欢上了电影。”
汪鸿坤电影梦的起点是因为他哥和嫂子,事实上,生命中每一个时刻的到来都绝非偶然。电影这个丰富得仿佛能装下全世界的东西就是汪鸿坤儿时的心头好。
汪鸿坤每年都要看超过两百部的电影,有时甚至一天能看四五部。当说到最喜欢的导演,汪鸿坤激动不已。“我最最最喜欢的就是李安导演,他是我唯一的偶像。他给了我太多,对我整个学习电影和拍摄电影都有很大的鼓励。”
立志做独立电影 痛并快乐着
今年6月,汪鸿坤刚从四川外国语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大学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电影的拍摄他也一直没有停下。结果是美好的,这让汪鸿坤觉得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其实,要做一部好电影真的没有那么容易。“拍片子需要资金,而学生没有那么多钱。一开始,我们也想过参加一个创投会来获取资金。”汪鸿坤无奈地说。可是,让汪鸿坤没有想到的是,原来投资电影的都不是电影圈的人。“他们一股脑儿就想让我们搞各种植入,把各种商业信息弄进片子。我们当时很气愤,直接就拒绝了。” 正如汪鸿坤所说,电影一旦商业化,会失去它原本很多的艺术属性,汪鸿坤一直都没有忘记自己想做的是什么。而拒绝的结果就是,汪鸿坤和他的朋友们不得不自掏腰包来拍摄电影。幸运的是,汪鸿坤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和剧组的小伙伴一人凑了点钱,最终凑出了2万块,电影终于可以开机了。
“回忆起在学校拍摄电影短片的那些日子,是痛并快乐着的状态。”汪鸿坤现在还清晰地记得,有一场戏需要在天台上取景,剧组一大波人还没走上天台,就吃了保安一个大大的闭门羹。没有办法,汪鸿坤只有想方设法混了上去。“那个天台有五米高,挺危险的,又没有梯子,大家都爬不上去。只得自己搬来梯子,还用麻绳做了威亚把机器吊上去。最后,拍出来的效果很棒,还好当时没有放弃。”汪鸿坤表示这都是大家齐心协力的“战果”。
还有一场在船上拍的戏,涉及到航拍。为了让画面更自然,但又不可能包下整艘船,汪鸿坤只能去跟游客挨个沟通。这些来自陌生人的善意让他们很是感动。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我们剧组的这一大帮子人。他们都是来自不同的学院、专业 。有学弟学妹,甚至还有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都来帮我完成这些电影短片的拍摄和制作。所以我觉得大家能在一起,能向着一个目标,义无反顾,不求回报,结果一定不会差到哪儿去。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汪鸿坤笃定地说。
活在当下 电影生涯没有终点
大学4年,汪鸿坤保持着一年拍摄一部电影短片的节奏,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有力。而拍摄的电影也越来越成熟。
汪鸿坤笑言道:“做导演最需要的一是耐心,二是把所有人员聚集在一起,然后“榨干”他们的能力。作为朋友,他不辜负身边人的期望。作为一个电影人,他拥有坚持。正因为这样,大家才会跟着他一起来完成一部又一部的电影作品。
现在,各大视频网站都能看到汪鸿坤的作品。他拍摄的电影不少都是来源于真实生活。这也是汪鸿坤电影风格的真实写照。“我个人平时就比较关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我想通过电影,以大学生的视角来观察社会百态,以大学生的态度来理解这个世界。”汪鸿坤说。
在汪鸿坤的影片《告别》中有这样一句话: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所以,活在当下是汪鸿坤的准则。
如今,汪鸿坤已经毕业,但毕业从来都不是终点。“当我去北京参加颁奖典礼的时候,发现自己真的有很多不足,比我厉害的人还有很多。我现在得更加努力,希望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去学习。”汪鸿坤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就是他走近梦想的下一个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