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燕:大爱在无声默契中传递
一、人物简介
刘海燕,女,1981年6月出生,城口县高燕镇河岸村村民,住城口县高燕镇河岸村5社。
二、事迹概述
十年如一日照顾失聪失明的婆婆和瘫痪在床的公公,自创手语与婆婆交流;同时,义无反顾抚养失去双亲的两个侄儿,孝善之举让邻里敬佩。
三、详细内容
面对贫困,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责任,用传统的孝道驱散艰难困苦,留下了无数感人的生活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多少个不眠之夜,可她依然执着于对梦想的追求。
她,就是高燕镇河岸村村民刘海燕。
因为爱情放弃无忧生活 只为彼此守承诺
1998年,正是青春韶华的刘海燕走出家乡云阳,成为南下打工大军中的一员,在广州认识了同是外出打工的城口小伙廖平亮。两个都是重庆人,“老乡见老乡”自然倍感亲切。小伙子忠厚实在,姑娘淳朴善良,双方都留下了良好印象。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同在异乡的两个年轻人在打工期间,经常联系,相互关心,相互鼓励,互诉衷肠,成为了一对恋人,并约定:挣了钱,就回家完婚。广州城这个五光十色的都市考验着这对恋人的承诺,这期间,刘海燕谢绝了厂里同事的追求,回避了小老板的诱惑,坚定不移地恪守着和廖平亮的信约。
2000年,刘海燕跟随廖平亮一起回乡,在高燕场镇下车后徒步四个多小时才到达河岸村老家。“我想先来了解一下他的家庭情况,再回云阳准备嫁妆。”刘海燕回忆说,她和廖平亮走在被枯草遮盖得没路的山路上。山下都看见家里明亮的灯光,可是走了很久都还没到。我们走了歇、歇了走,黄昏时刻终于来到了廖家屋外的百步石梯前。他的两个侄儿拿着电筒欢天喜地来接我们,两个年轻人手牵手一步一个台阶进了廖家。
“住的是又矮又窄的土墙房子,家里没一件值钱的东西,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还和哥哥、嫂嫂、两个侄儿一起住。”刘海燕说,她走进屋里,公公连忙把她和廖平亮拉近卧室,与躺在床上的婆婆相见。“公公把我和廖平亮的手合在一起,递给失明失聪的婆婆,婆婆摸了摸我们的手,把我们的手用力地向中间一靠,欢心的笑了,我的心却紧了”
回到云阳,刘海燕把她与廖平亮的感情和廖平亮的家庭情况事实求是地告诉了家人,家人、亲戚都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劝她:“那大山上鬼都不生蛋,你是去活受罪!”、“在外面随便找一个都比他廖家强,你这是何苦呢?”、“人往高处走,水往地处流,才20多岁的人,趁早逃离苦海奔自己的好日子还来得及。”……
刘海燕听着大家的劝导,说:“不管你们如何劝我,我要和平亮在一起,无论如何也要嫁入廖家,我自己选择的路,我自己走。”话音刚落就到房间去睡了。面对说不尽油盐的境地,刘海燕的母亲干脆就拿来一把锁,把女儿锁在屋里,以防她跑了。
可是,锁得住人,锁不住心。“吃了秤砣-铁了心”的刘海燕搭起板凳翻墙逃了出来,义无反顾一个净人嫁入廖家,做了廖平亮的新娘。她相信爱情,怀着始终不变跟廖平亮在一起的心,无论未来是苦是甜。
因为责任 自创手语悉心照料患病公婆十几载
春日的早晨,廖家的土墙房冒出袅袅炊烟,因经受风雨的无数次洗礼,显得几分苍老古朴。四面墙壁上的每一道裂口都记录着一段历史,不到十平方米的房内整齐排列着两架干净整洁的床铺。还有些寒意的微风轻轻吹拂着院子里绽放的野花。从屋顶透过的斑驳光线直照主人伙房,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借助光斑可以看到一位年轻妇女与一位七旬老人打着手势“话家常”,高兴地说着家长里短。
七旬老人是刘海燕的婆婆失明失聪,20年前,在一次事故中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见不到一丝光线,也听不到一丁点儿声音。她不知道自己每天坐在哪儿,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有哪些人跟她打过招呼,或者搀着她的那个人是谁,并且还常年患有支气管炎,一年四季都要烤火,360天都要喝冰糖开水。
刘海燕踏进廖家后,尝试用触摸的方式打手势跟婆婆交流。“牵她鼻子就说这个人姓刘”、“掰手指母个数就晓得这个人是老几”、“在手上戳衣服就晓得衣服该洗了”“拉着手拍一下背这是起送孩子上学”……就这样,刘海燕在天长日久中自创了一套只有自己和婆婆能懂能交流的“心语”。刘海燕靠着手与手的触摸与婆婆说话和交流。每天是她,帮婆婆穿衣服,扶婆婆起床,帮助婆婆坐下,喂婆婆吃饭,搀婆婆上厕所,5千多个日日夜夜从不间断。
“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做饭、伺候婆婆、喂猪扫地,一圈家务活下来,轮到自己吃饭时,饭菜有凉了。”刘海燕说,她离开家之前要把柴火、开水准备好,放在婆婆随手、熟悉的地方,再给老人比划清楚了才出门。晚上回来还要告诉婆婆房子的相关情况,老人家想早点住新房子和自己的“幺女儿”一起享福。
十几年来,刘海燕除了照顾失明失聪的婆婆外,她还无微不至地照顾公公。
2012年,公公77岁,因年老体衰,腰椎间盘突出,患了坐骨神经,全身瘫痪。从此,公公就只能定格在床上,儿子又不在身边,唯靠刘海燕背着行动。
老人虽然失明失聪,但心里很明白,提起这个“幺女儿”,老人总是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她说,如此对待公婆,是小时候在家看着母亲这样对待爷爷奶奶,她现在对待公婆的态度就是未来孩子对她的行为!
因为亲情,两侄失去双亲接替抚养成家
2000年,刘海燕刚嫁到廖家,嫂子因外出打工,撇下丈夫和两个孩子,从此杳无音讯。大伯子哥哥因为妻子的离开而患疯病去逝。从此,刘海燕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了抚养两个侄儿的重任。她把两个侄儿接到了自己家里,当起了他们的“妈妈”,小的9岁,大的11岁,让这个原本就举步维艰的家庭更增添了一堵难以跨越的墙垣。
2012年,刘海燕相继有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虽然日子过得更苦了点儿,但终究还是很开心。
据刘海燕回忆,那时候她带着两个侄儿干活,背着自己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挖地。记忆犹新的是挖土豆,天气热,汗水侵湿了衣服,孩子又哭又闹,真是身心疲惫。
如今,刘海燕把两个侄儿都养大成家,在山下修建了新房子,还给她添了孙女。每当她抱着小孙女玩耍时,天真无邪的孩子直叫“奶奶”。30出头的她听到孩子奶声奶气的喊,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喜悦。此时,邻居也幽默的说:“真是先苦后甜,这么年轻都当奶奶了,真享福啊!”听到大家的一片赞誉后,刘海燕笑了。
因为梦想,合力建设幸福家庭
2014年,刘海燕和丈夫准备修新房,她和丈夫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为了节约开支,他们自己搬砖挑沙,非常辛苦。“平亮,累了就歇一下啊”,在当年迈进廖家最初的百步梯前,刘海燕总是这样问候自己的丈夫。
自从来到廖家,家里的重担落在了刘海燕那柔弱的肩上那一刻起,她勤劳苦干、孝顺公婆、体贴丈夫。为了尽快改变家境,十多年来,她白天挖药材卖,晚上打着矿灯种庄稼。“人靠双手吃饭,只要自立自强,别人有啥我有啥。”这是刘海燕常说的一句话。
2015年刘海燕家的两层小洋楼正式落成了,“今年不出门了,就在家头发展产业,一年下来还是可以挣个几万块”刘海燕信心满满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