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06 期
内容监制:康延芳 页面监制:余欢 栏目主持:张译文 编辑:苏桢淇
第 406 期
“幺婶”有热线 150多名“幺婶”在线帮忙
在重庆九龙坡区西彭镇,活跃着这样一支基层志愿服务队,他们24小时不打烊,村民遇到种植、养殖等方面的难题,或是有些解决不了的家长里短,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求助他们。大家亲切地称呼其中的每一个成员为“幺婶”,那部已深深印刻在每位村民脑海中的热线电话也被亲切地称为“幺婶热线”。
提到“幺婶热线”的由来,不能不提到创办人——马幺婶。马幺婶名叫马先明,今年73岁,西彭镇元明村人。她曾在村里干了40多年的调解工作、民政工作、妇女工作、会计等,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好。
大概一年多以前,马先明发现元明村街上环境卫生状况比较差,一些村民“各人自扫门前雪”,对公共设施不爱护。于是,她号召几个老干部、老党员聚在一起商量,看能否成立个组织,设立个热线,大家看不惯的都可以反映出来,然后通过专人去解决。
要取个什么名字呢?大伙说:“我们都称呼你‘马幺婶’,干脆就叫‘幺婶热线’吧。”一拍即合,热线台设在村便民服务中心,热线电话为65845574,保证24小时在线。总之一句话,有困难,找“幺婶”。
随着“幺婶热线”队伍的不断壮大,“幺婶”越来越多,不仅有马幺婶,还有刘幺婶、李幺婶、赵幺婶,而且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幺婶热线”是一支志愿者队伍,没有报酬,采取积分制,服务好的“幺婶”获得的积分就多。积分多了有什么好处呢?马先明笑着说,作为奖励,用这些积分可以兑换一些小礼品,比如粮油、洗衣粉等。
“其实说白了,这些奖励不奖励的都是次要的,大家更看重的是能够发挥余热,多为村民办点实事。”马先明说,“幺婶热线”从去年4月左右创办至今,参加过“幺婶热线”的志愿者已达到150多人。
“幺婶”有岁数 年过七旬还到敬老院帮别人
在元明村的敬老院里,78岁的郑泽容和73岁的马先明正陪着一群白发苍苍的同龄人聊天,大家说说笑笑,唠唠家常,看起来亲密得就像几十年的老姐妹。在这所敬老院有20多位孤寡老人,行动不方便。“幺婶”们隔三差五地就会过去帮忙,陪大家聊天,帮扶行动不便的老人起床、遛弯等,每个月还会联系医院免费给大家体检。
每当村民们看到这两位“老幺婶”扶着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散步时,不无担心:“你们年纪也大了,扶得动吗?你们也需要照顾啊。”
“没事,我们可以两个一起扶,再说我们扶不动了,还有其他人呢!” 郑泽容说。
“幺婶”们都很热心肠,帮起忙来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就在前几天,接到村民反映,村里烈士墓的野草长得很高了,应该清理一下。于是,“幺婶”们马上行动,前去清理。
郑泽容也参加了,拔草时手不小心被有毒的草划伤,肿了好几天。但第二天,大家又见她笑嘻嘻地出现在“幺婶热线”服务中心,问有没有新的热线来,需要她过去帮着解决的。
“幺婶”有技术 为帮村民业余充电自补农业技能
在元明村4社,有一片20亩的鱼塘,就在3个多月前,48岁的秦勇还坐在塘边,望着一片片翻着鱼肚白、漂浮在水面上的死鱼欲哭无泪。如今,在“幺婶热线”的帮扶下,鱼塘逐渐恢复了元气。
秦勇是元明村的养鱼大户,养有鲫鱼、草鱼、白鲢、花鲢等,年产量3万多斤。尽管养了15年鱼,这位经验丰富的养鱼界“老司机”也难免有遭遇“滑铁卢”的时候。今年4月,一觉醒来的秦勇来到鱼塘,不禁傻眼,水上漂浮着密密麻麻的死鱼。那次鱼死了7000多斤,损失在5万多元。
谈到这次损失,秦勇懊悔不已:“完全是我的失误,下消毒杀虫的鱼药,结果量下重了。” 他说,以前养鱼都是靠自己摸索,现在遭遇了那么大的损失,看来不能死守老经验,一定要相信科学,与时俱进。
秦勇拨打了“幺婶热线”,“技术幺婶”刘辉丽专门上门给他提供帮助,从如何进行鱼塘净化处理,调节水质,注意鱼苗投放密度等方面给他悉心指导。
村里遇到打雷下雨的情况常常会停电,“幺婶热线”成立后,只要得知晚上要下雨,刘辉丽等“幺婶”就会挨家挨户提醒这些养鱼户要下雨了,注意鱼塘缺氧,晚上睡觉发电机要开起,以避免他们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别看现在是个技术能人,其实刚开始,刘辉丽懂的也不多。刘辉丽今年40岁,重庆医科大学毕业,4年前来到元明村工作。到了农村基层后,她发现每天几乎要面对的都是村民们养猪、养鱼等方面的难题。为了弥补自己这方面的知识短板,她专门到西南大学学习进修,也参加过一些农产品公司的技术培训,边实践边学习。
尤其是“幺婶热线”成立后,村民们对技术方面的咨询更多,需求更大,刘辉丽也更加频繁地与当初的导师、农产品公司的技术总监等加强交流和沟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以期更好地为村民服务。
“幺婶”有男女 喊我“幺婶”是对我的认可
在“幺婶热线”志愿者团队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男幺婶”。
44岁的赵钊种了20亩蔬菜,是村里的种菜大户。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他平时喜欢看书,通过学习和实践,摸索出了很多种菜方面的经验,在村里“种菜界”小有名气,一些村民遇到了技术上的难题,都会请教他。他也不藏着掖着,乐于与大家分享。
“幺婶热线”成立后,赵钊想更好地为村民服务,就主动加入队伍。这下,他更忙了,不是走东家丝瓜田,就是串西家葡萄园,到处帮人解决问题。随着服务对象越来越广,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以致于很多人不知道他的本名叫什么,在街上遇到时,直接热情地称呼他为“赵幺婶”。
起初,赵钊面子上有些挂不住,虽知道对方是善意的称呼,但还是怕有些人误解,要不停地跟别人解释:“我可是纯爷们。”但时间久了,他也就习惯了,因为不只是他,村里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的“男幺婶”都在为大家服务。现在,他觉得“幺婶”这个称呼很好,很生活化,很接地气。
“最主要的是,别人喊你‘幺婶’,说明你的服务被大家认可了,这是对你的肯定。” 赵钊颇为自豪地说。
54岁的杨德金是另一位“男幺婶”。“我平时要上班,为大家服务的机会比较少,也没做什么事儿。”谈到自己参加“幺婶热线”后的感受,杨德金如是说。
但是,了解他的人都表示,“杨幺婶”谦虚了。
村里有一位姓孟的村民,不幸得了脑血栓,治疗费需要40多万元,但是家里拿不出这么多钱来。杨德金知道后,组织募捐,和另外两位“幺婶”挨家挨户敲门说明情况,请大家献爱心,帮助孟姓村民一家渡过难关。在他的积极带头下,顺利募捐到几万元,为对方解了燃眉之急。
村民们说,直到现在,杨德金也没有忘记继续关照孟姓村民一家。该村民现在已经出院回家休养,但是腿脚还不太灵便。杨德金经常把他从家里背出来,扶着他在村里头散步,活动筋骨。
“幺婶”需帮忙 “幺婶热线”将向全社会征集logo
如今,“幺婶热线”已成立一年多,并从它的“发源地”元明村拓展开来,成为整个西彭镇服务基层群众的一个品牌。
据西彭镇党委书记李锡智介绍,目前全镇28个村(居)都设立了“幺婶热线”。下一步,28个村将统一热线电话,统一微信公众号,把原来各村“各自为政”的“幺婶热线”形成一个全镇统一的“幺婶热线”。
李锡智称,设立“幺婶热线”的主要目的是缩短和拉近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幺婶热线”开通以来,通过实践证明,群众24小时随时随地会有需求,只要“幺婶热线”响起,各位志愿者就亲自登门到群众家中,帮他们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幺婶热线”开通的时间还很短,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李锡智表示,为了让“幺婶热线”更好地深入到群众中去,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幺婶热线”,也为了在大家的关注和努力下,把“幺婶热线”办得更好,接下来,将向全社会征集“幺婶热线”的logo,真正把“幺婶热线”打造成一个为民服务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