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23 期
内容监制:唐蜀春 页面监制:樊国生 栏目主持:冯珊 编辑:韩曜聪 陈霞
第 423 期
解不掉的剪纸情结
“走上剪纸这条路是我人生的必然选择。”杨艺意味深长地说。“我4岁开始接触剪纸,那个时候,我的婆婆专门用纸给别人做一些小的工艺品,但凡遇到别人婚丧嫁娶需要用到这些东西时,大家都会找到她。”在婆婆的耳濡目染下,杨艺很小就接触了剪纸,那时婆婆帮人家做东西总会剩下边角料,杨艺就守在婆婆身边,用这些废料剪出一些简单的形状。
虽然出生在农村,但是杨艺从小就在艺术气息浓郁的环境下长大。“6岁时,我家隔壁有个哥哥正好想考美院,我就天天跟到他后面看他画画,把他用得差不多的铅笔、彩色颜料捡回来继续用。”婆婆的耳濡目染,隔壁家哥哥的艺术熏陶,很快就让小杨艺爱上了美术。
杨艺作品《归》
成年后,杨艺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当时的省党校图书馆做打字员,专门为各种书籍分类并打上标签。“那个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太幸运了,天天都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关于美术的书籍。”
一天,杨艺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条招聘信息,让她两眼放光。“一个工艺品厂想招一些有美术功底的人,我觉得我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放下杂志,杨艺随手从身旁拿起一张借书卡,在卡片上面画了一只猫,并按照对方给出的地址,将卡片寄了过去,没想到过了几天后,真的有人来对她进行考察并招聘了她。
在工艺品厂里杨艺主要负责美术设计,工艺品厂主要生产三峡石、扎染和麦秆画,杨艺也会参与到制作环节。“这些东西看似和剪纸无关,但是制作它们的过程却为我打下了很扎实的剪纸基础。”
人们常说,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用在杨艺身上再合适不过。“那个时候流行剪肖像,我就利用业余时间给大家剪肖像,我一剪出来大家马上就可以认出我剪的是谁。”除了剪肖像,杨艺还经常把男同事不要的烟盒要回来制作成剪贴画。“那个盒子花花绿绿的我觉得丢了太可惜。”
杨艺作品《花冠》
有一天,杨艺刚用废烟盒完成了一幅剪贴画作品《姜太公钓鱼》,被一位路人看到后,他当即出价购买,而且给出的价格是杨艺当时一个月的工资。但杨艺想也没想就拒绝了对方。“我至今都没有卖过一幅自己的剪贴画作品,这些作品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卖了就再也没有了。”
杨艺的名气越来越大,厂里甚至工厂周边还有人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杨艺这里来学习手艺。“你为什么不办一个培训班?这样你可以更好地钻研你喜欢的东西,又可以维持生活。”杨艺的朋友好心提醒她。经过反复地思考,杨艺决定辞职开培训班,教大家画画、剪纸,25元一个月,上4节课。“当时根本没有想钱的问题,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于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2005年的一天,正在画画的杨艺被一位陌生人打断。“当时他喊我把这幅画设计成一幅剪纸稿,我当时觉得很奇怪,我剪纸都是随手剪,从来没有听说过剪纸还要设计。”出于好奇,杨艺很认真地将这幅作品设计出来后交给对方。
杨艺作品《紫气凝居》
让杨艺没有想到的是,对方竟然真的剪了出来,并且与她画的一样精美。有了第一次合作之后,对方又接二连三地找到杨艺,让她进行剪纸作品的设计,后来,杨艺才知道对方就是大名鼎鼎的堰兴剪纸的负责人。恰巧当年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在重庆举行,杨艺设计的剪纸作品《花冠美女》和《丹凤朝阳》被作为剪纸类作品的代表提供给大家参观并引起了轰动,峰会结束后这两幅作品也被三峡博物馆收藏。
述不完的剪纸情感
杨艺在朋友圈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她的朋友也开始收藏她的作品。一天,杨艺的朋友找她要一幅名为《月下漫步》的作品,这却让她犯了难。“这个作品是我设计的,但是当时我水平不够,剪不出来。”为了满足朋友的需求,杨艺不得不自己花钱买了一幅自己设计的作品送给朋友,这件事也激发了杨艺专攻剪纸技艺的决心。
从那以后,杨艺便向自己的两位前辈吕鹏祥和华山老师请教。两位老师从构图到色彩,从块面对比到线面对比都给了杨艺很多很好的建议,在两位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杨艺终于自己动手将自己设计的作品《花冠美女》剪了出来,作为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幅作品,杨艺也将处女作献给了两位恩师。
杨艺作品《蓝印》
从那以后,杨艺对剪纸的热情就一发不可收拾。2006年杨艺在报纸上看到津巴布韦的民间艺人,把自己的一些根雕作品拿到重庆规划展览馆进行展出,抱着一颗好奇心杨艺来到展览地,在看到这些根雕艺术品的那一瞬,杨艺被深深地震撼了。
“太让人印象深刻了,人物造型很夸张,作品抽象,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由于展馆内禁止照相,杨艺不得不拿出随身携带的速写本,用最快的速度将这些艺术品画下来,一连画了30多个,杨艺成为当天最后一个离开展馆的人。“回到家后的几个月,这些作品一直在我脑袋里浮现,我想把它做成作品,直观地表达出来。”
杨艺作品《月下漫步》
反复设计修改剪纸稿,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杨艺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津巴布韦》系列的两幅作品才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作品完成后被多次展出和收藏,杨艺的剪纸水平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
“搞艺术的人很喜欢创新,我也在不断地接受新的东西,获得新的灵感。”一次,杨艺在重庆图书馆看书,偶然看到一篇介绍蓝印花布的文章,这让她来了兴趣。“那种古朴美很吸引我,构图、色调不张扬,但又能体现那种传统文化的美。我就想把蓝印花布和剪纸这两种非遗项目结合起来,用现代的方式让人们接受传统文化。”
杨艺作品《冷壁绝唱》
说干就干,杨艺很快完成了剪纸设计稿,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却遇到了难题。“蓝印花布的线条太少无法拉扯。”杨艺只能修改设计,加粗线条,缩小作品规格……这次,杨艺花了近4个月的时间才完成蓝印花布的系列作品。在2015年“长江杯”国际设计大赛中,这个系列的作品作为剪纸项目的唯一代表获得优秀奖。
从杨艺开始专攻剪纸作品以来,她设计、制作的作品已经难以数清。其中《婉约赋》系列、《圆之舞》系列、《老山城》系列多次获奖并被收藏。2014年杨艺本人也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理不清的剪纸情愫
能力越强,责任越大,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如何把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成了杨艺现在思考得最多的事情。“从孩子抓起,让他们从小就了解、学习这门传统技艺,让他们真正爱上剪纸。”
杨艺作品《乡间》
为了传承剪纸技艺,杨艺进入学校为学生教学,从小学到大学,都能看到杨艺的身影,这些年有30多所学校近万人接受过杨艺的指导。
杨艺为了传承剪纸技艺不遗余力,但在这过程中,她自己却成为“受伤”最多的人。一次杨艺在上网的时候,看到有人在没有征得她同意的情况下,私自用她的作品进行商业宣传,这让杨艺很气愤。
“这些年,在书上、报纸上、网上我自己发现的作品被侵权就高达50余次,开始时也很气愤,找对方理论过,但大多数都是不了了之,后来也就不想再过问了。”说到这里,杨艺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无奈。
“现在,我手上有很多新的作品,但是我都不太敢分享出来。我一方面在努力地将这门手艺发扬出去,但为了保护作品,我却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把它们‘藏起来’,发扬和保护之间形成了一种难以描述的矛盾。”在杨艺看来,剪纸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还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