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60 期
内容监制:康延芳 页面监制:周梦莹 栏目主持:林楠 编辑:韩曜聪
第 460 期
绽放的“苔”
见到梁俊时,眼前这个一身休闲装的人,和舞台上穿着白衬衫的梁老师有些不太一样。一件灰色卫衣,套着一件深色的夹克外套,一缕刘海斜过右边的额头,头发蓬松、随意,正如他的状态,松散又随和。
大年初一,一档名为《经典咏流传》的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接过春晚的“接力棒”。这档集结了王俊凯、谭维维、杨洪基、巫漪丽、王力宏等演唱嘉宾的节目,开播首日,却被梁俊和他的学生刷了屏。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梁俊带着乌蒙山里的孩子,和着旋律,唱了一首三百年前的小诗——《苔》。舞台上,这群孩子的眼睛忽闪忽闪,一双双小手紧紧地握着,彼此加油鼓劲。
“她的声音,太纯朴了,干净得让人有点心疼。”庾澄庆和曾宝仪红了眼眶。
去年底,录制完《经典咏流传》后,梁俊回到了重庆,继续推进新的公益项目,生活一如往常。直到大年初一,第一期节目播出,这首《苔》突然火了。
《苔》是清代才子袁枚鲜为人知的一首诗,节目播出前,百度百科上的阅读量只有1000余次。这首在角落“恰自开”的小诗,直到遇见了梁俊,遇见乌蒙山区的学生,才得以在亿万观众面前恣意绽放。
为什么选择了这首诗歌?“因为我跟这群孩子是一样的,从山里出来,也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就像潮湿的角落那些苔,人们看不见,但是它们如果被显微镜放大出来,它们真的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就是这首诗歌的意义。找到一些生命的价值,我觉得这个比我们的外表重要。”
《苔》的走红,令梁俊感到十分意外。“我从未曾想过一首为教学而作的歌曲,能被如此多的人传唱,感动那么多人。我分不清让人心变得温和、柔软的是支教故事,还是歌曲旋律,或许,两者都有。”
之后的几天,梁俊一直在单曲循环《苔》。唱了那么多遍的歌,他却第一次听哭了。不过,他不是为歌曲感动,而是感动于有机会和这些孩子一起上了一堂“节目录制”课。
“山里默默无闻的老师和孩子,有机会登上到国家级别的舞台,一遍一遍地练习歌曲,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角落的“苔”
梁俊与“苔花”的相遇,是在2013年。
那一年,梁俊带着吉他走进了乌蒙山区,与他一起的,还有他的新婚妻子周晓丹。结婚一周后,俩人就决定将这趟特别的旅程作为“蜜月之旅”。
旅程的目的地是贵州威宁的石门坎,在贵州最接近川滇边缘的西北角,是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
夫妻俩坐了16个小时的火车到云南昭通,又搭2个小时大巴到贵州威宁县中水镇,再转了趟面包车到石门乡,还步行了一段山路,才到了此行的目的地——石门坎新中小学。
这里没有城市里的繁华,没有网络,甚至没有洁净的水,一年有一半的时间被大雾笼罩,被子时常散发着一股霉臭味。最恼火的要数跳蚤,一年至少有四个月的时间“光顾”。
这些都不是让梁俊最头疼的。他记得刚到的时候,这里的孩子都不敢和他说话,有的甚至吓哭了。那一刻,他有些心疼。这些孩子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酗酒的父亲,外出的母亲,疾病缠身的爷爷奶奶……时间留下的不仅仅是贫穷,更将怯懦、胆小、自卑刻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我能给孩子们带去什么呢?”梁俊反复问自己。
这里所住的大多是苗族人,他们生性爱唱歌,骨子里流淌着诗性。正好梁俊又会唱歌弹吉他,干脆就把诗唱出来吧。
为了更好地教学,来到乌蒙山之前,梁俊就曾多次求问业内一线的古诗文教育者,还买来相关书籍学习。他挑选诗歌有三类,以品格诗育人,用古诗词让孩子体会古人的情感与意境,以现代诗激发孩子的童真与想象力。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选诗也有所不同。比如学前班就从日常生活入手,苗寨里家家户户养鸡,于是他就教孩子们袁枚的《鸡》:“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主人计固佳,不可与鸡知。”孩子们乐呵呵地调侃:“和鸡相处要小心哦,千万别让它看到你流着口水吃鸡的样子。”
三四年级有了情感启蒙,梁俊就带他们感受边塞诗的凄凉悲壮。五六年级情窦初开的年纪,梁俊就教他们唱宋词,辛弃疾的《青玉案》和苏轼的《江城子》成为他们的心头爱。
两年的时间,孩子们学了100多首诗,其中将近一半被谱上了曲。
然而,“含苞待放”的过程是漫长的。一开始,孩子们要酝酿很久才肯发声,即使发声也小如蚊蝇。天性胆小、害怕犯错,都阻碍了他们表达。
梁俊还记得,上第一堂作文课的时候,他要求孩子们描写一个人物。看到孩子们交上来的作文,他哭笑不得。纠结了半天,他从中挑出一篇最好的范文,通篇都是一个句式:梁老师很帅,梁老师很好,梁老师很棒……
花自芬芳
含苞待放的过程虽长,但绽放后的花香芬芳。
“放开唱,别害怕。”为了训练孩子的胆量和自信,梁俊用考试的形式,“逼”孩子们上台朗诵、演唱诗歌。
就是在这样的考试中,梁俊第一次听到了梁越群唱的《苔》。
梳着两个小辫子的梁越群站在讲台上,一双小手紧张得攥起了拳头,她的眼睛不敢望着下面的同学,一阵放空。一个清澈又夹杂着羞涩的声音传来,梁俊吃了一惊,班上的孩子一下就被带入到了诗歌的情感里。
从那以后,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都觉得《苔》就是小梁,小梁就是《苔》,并乐此不疲地让小梁唱《苔》给大家听。小梁也变得越来越自信,有求必应,一遍又一遍地唱。“苔花”小梁就这样在大山里悄悄地开放。
梁俊和妻子也十分偏爱小梁,总是开玩笑说:“小梁小梁,要不要做我女儿。”每次小梁都害羞地说:“不要”。小梁出生在一个五口之家,父母对她疼爱有加。这次去北京,妈妈还专门给她带了100块钱“巨款”,小梁只花了10块钱。“剩下的钱你留着干嘛?”梁俊问道。“妈妈喜欢熊,我想给她买个小熊。”
现在的小梁,站在央视的舞台上也不怯场了。上台前,梁俊问她紧张吗?梁越群笑了笑:“我不紧张,因为我们练习过很多次了。还有,因为老师在我身边。”
除了学习古诗,梁俊和志愿者们还开设了许多特色课程,比如诗文诵读与写作、绘本课、电影课、话剧课等。孩子们的想象力一下“开了闸”,越发丰富的情感,顺着笔尖倾淌而出。
一个傍晚,梁越梅和姐姐一起去牵牛,走着走着,太阳快要落山了。她望着落日,有些不舍,写了首《落日》。“落日金灿灿,似火把山烧。雾云满天散,明月照人来。”
写着写着,孩子们眼神中的那抹怯懦、胆小,渐渐淡了,歌声越来越响,笑容越来越多。一个名叫韩普成的学生写了篇《绿荫塘》的作文,被《少男少女》杂志录用了。领取五十元稿费的那一天,他笑得特别灿烂,一颗名叫“自信”的种子就这样在心中发了芽。
还有一个叫朱思语的“问题学生”,平时调皮捣蛋,总是逃课,梁俊却捕捉到了他身上的那束艺术亮光。最开始,朱思语只会用“很……”这样的简单句式,甚至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利索,但现在,他写的诗句就像一幅画——“山顶上的风景,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
有一次考试,梁老师出了一道写作题“什么东西即使看不见,却是存在着的?”朱思语只花了5分钟时间,交上来一首诗——《爱和风》。
爱,当爱之锁开了
就很难关住
那爱就像魔鬼
深深地抓住你的心
让你爱吧,爱吧
风,就像梦一样
你想把她抱住
可她还是去了
你看不见她
她却可以穿过你
后来,朱思语告诉梁老师,“有一天我和朱思英、朱银春去赶场,在石门那里看到一个女孩,我就爱上她了。”这首小诗,写的就是他心中那颗名叫“爱”的种子。
离开乌蒙山两年多,但中间一有空,梁俊总会跑回去看看。带着这份思念,他与妻子把孩子们写的文章和诗整理成了一本书——《乌蒙山里的桃花源》。“他们的作品充满着我们周遭世界里少有的真实的情绪,这些情绪很美。它们可能并不伟大,但它们是值得被存留的。”
现在,梁俊正着手推进新的公益项目,与小象汉字合作的古诗、童谣吟唱系列作品正式出版为音乐绘本,今年陆续上市。最近,梁老师唱古诗专辑——《苔》将会免费上线,公众号“童书乌蒙”将公布具体发布时间和发布平台。还有一个着重将“梁老师唱古诗”推广到边远乡村的公益项目正在推进。梁俊希望帮助角落的人发现他们生命的价值,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诗性教育”。
“我相信一件事,就是长时间做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总会生出很特别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