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71 期
内容监制:唐蜀春 栏目主持:冯珊 本期主持:温阳 编辑:杜漩
第 471 期
坎坷乞讨路
唐昌映出生在合川县的一个小村庄,4岁之前,他还是一个活泼健康的孩子,围在奶奶身边,天天嚷着让奶奶给他讲故事。4岁那年,突如其来的腿疼打破了他原有的宁静生活,他跟父母说了,然而父母并没有太在意。直到7岁那年,他因为类风湿导致脖子和下半身都无法动弹,家里人这才慌了神。然而一切都太晚了,因为拖延治疗,延误了病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虽然父母带他四处求医,但始终不见成效。本来贫寒的家庭,也因为吃药看病雪上加霜,经济负担越来越沉重。
父母几年之间,苍老了很多。皱纹慢慢地爬上了他们的脸颊,头发中也掺杂了几根银线。父亲给他买来了滑板,希望他能够拥有一点活动的“自由”。从此,一个滑板,一根竹棍,便成为了他的双脚。
岁月时常无情,现实往往残酷,亟需解决的便是他的生存问题,他不想一辈子只呆在几十平米的房屋内,也不想成为父母亲人一辈子的累赘。然而现实却摆在那里,盲人可以做按摩,聋哑人可以做一些技艺活儿,而他却似乎什么也干不了。于是,他踏上了乞讨之路。
“我虽然身体残疾,但是心不残,我要自己养活自己。”2006年,唐昌映揣着仅有的十几元车费,来到了当时合川的县城,准备通过乞讨赚取一定的生活费。在涪江二桥桥头、合州医院等人流密集的地方,他端着盆,靠着一个滑板四处游走乞讨。人们看到他的这种情况,心生怜悯之情,很多人都给他留下了钱,一天下来,也有几十元的收入。看着这些钱,他有些激动。然而时间久了,路人的怜悯少了,多了几分厌烦,“昨天要了,今天还要”的话不绝于耳。有一次,他去一家面馆吃饭,打算要一碗米线,老板却说“快走吧,没有了”将他打发了。这件事彻底激起了他的自尊心,乞讨岂是他非常乐意做的事情?无奈的他便离开了这个地方,去往重庆,寻找新的地方乞讨。
上帝开了一扇窗
上天虽然给他关上了一道门,却为了开了一扇窗。那一年,唐昌映遇到了自己一生中的贵人——刘贵平,从此,他的人生轨迹被改变了。
那是2011年,恰巧辽宁画家刘贵平来重庆写生,看到了在旁边乞讨的唐昌映。刘贵平看到他很艰难,内心油然升起一股同情之心,于是便和他聊起天来。“小唐,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你想要更有尊严,必须得自食其力。”刘贵平对他循循诱导,让唐昌映放下乞讨盆,拿起画笔。
“当时我特别感激刘贵平先生,暗自下定决心,一定拿起画笔,让自己活得更有尊严。”为了方便学画,唐昌映用乞讨攒下来的钱在附近租了一间10平米的房子,日复一日地反复练习,基本上未离开过这个房间。为了锻炼臂力,他在手臂上绑上2公斤的沙袋,为了写好一个“无”字,用了两百多斤墨水,七、八刀画纸。
几年如一日的艰苦学习,他咬牙坚持过来了。
辛勤耕耘静待花开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位好心的素食餐厅老板的支持下,唐昌映举办了自己的个人画展。“我想把自己几年积淀的功力,展示出来,我想证明我也能行!”看着自己的画作,整齐有序地摆在那里,唐昌映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激动,就像一位农民伯伯,辛勤的付出,终于等来了收获的季节。当然他还有一丝忐忑,生怕自己的画作得不到认可。
在他的画展上,所有画的内容都是重庆吊脚楼。他说:“传统的东西有一种纯净的力量,会让我心绪更平静,作画的时候能够静下心来。”正是凭着这样一种信念,几年的单调时光,他一如既往地坚持了下来。他的画吸引了众多的人,“这画真不错!”耳边不时传来对他的赞美之声,他欣喜万分,内心的大石头也落了下来。
当被问及装画的袋子上为何都印有“合静人家”的字样时,他顿了顿手中的画笔说道:“我是合川的人,走到哪里我都不能忘本,所以是‘合’,希望自己能够越来越平心静气,所以是‘静’。”
旁边的一位老大爷若有所思地问:“你的梦想是什么呀?”“我的梦想是越来越多的人来买我的画,这样我就能快点站起来。”唐昌映说,他去医院检查过,医生告诉他,他的病可以通过手术站立起来。
医生的话给了他坚持的动力,为了凑齐接近四十万元的高昂手术费,唐昌映从早画到晚,加班到两三点是常事。这样的生活虽然辛苦,但是他非常满足,有了大家的帮助,他不用再四处乞讨,并且有梦可追。
唐昌映说,总有一天,他会亲自去看看重庆的吊脚楼,也许再过2年、3年,他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