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76 期
内容监制:唐蜀春 页面监制:张译文 栏目主持:冯珊 编辑:罗昊
第 476 期
一条小路连着两家人
渝北区茨竹镇新泉村有一条弯曲小路,小路一头住着姓吴的一家4口,其中妻子和两个儿子都是残疾人;小路的另一头住着一位老人,老人肢体有残疾。原本两家人出行都不需要走这条小路,因为这条路弯曲狭窄坡度大,加上路面坑洼不平,非常难走。平日里,即便行动敏捷的年轻小伙,都宁愿绕道而行,更不必说是两家都有出行不便之人,久而久之,这条路几乎就成了一条杂草丛生的废弃小路。
然而,为了帮助小路另一头的残疾孩子,小路这头的残疾老人经常通过这条路去到孩子家里,三年如一日。这条路不仅成了两家人日常通行之路,更是成了两个残疾家庭的爱心纽带。
“吴文健,你在屋没有?”在距离一栋水泥房子还有100米的时候,残疾老人边走边扯着嗓子喊。“邓老师来了呀,你昨天给我布置的数学作业我做完了,今天我想学习写字。”伴随着含糊不清的咿呀声,一名男孩坐着轮椅出来了。
残疾老人名叫邓林明,肢体4级残疾,曾是同仁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1984年,因年龄较大和身体状况等原因,邓林明转行从事保洁工作,后来退休在家。
15年前,小路一头的吴家前后生了两个孩子,很不幸的是,两个孩子都遗传了母亲肢体障碍的特性——不能走路。吴家原本就是残疾人家庭,现在又多了两个残疾孩子,这对生活本来就拮据的吴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已到了上学年龄,但因身体原因,去学校必须得有父母陪同照顾,为此,父亲吴长生不得不让两个孩子辍学在家。看到这种情况,退休后住在小路另一头的残疾老人邓林明决定帮他一把。
“我年轻时教过书,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现在在家也无事可做,就给吴长生商量,我免费上门去给两个孩子上课。”邓林明说,由于孩子们从小就和他认识,所以邓林明刚表明自己的想法就得到了吴家的同意,吴家父亲吴长生更是对邓林明感激不尽。
语音手势相结合 26个字母教一年
达成共识后,邓林明回到家里,翻出了以前教学用的小学课本,拄着拐仗就来到了吴长生家。原本对教学信心满满的邓林明第一堂课就犯了难。“两个孩子都不善于表达,他们说话我基本听不懂。”邓林明说,为了有效沟通,他决定加入手势进行教学。“我给他们约定,如果听不懂就摇手,如果疲倦了就把手侧放在脸上做睡觉状。”渐渐地这一老两小就有了默契。
解决了沟通问题,教学工具和书籍又成了教学路上的一道拦路虎。“吴家太困难,根本就没钱去购买书籍和教学用具。”于是邓林明自己出钱给孩子买了书包,他把相关情况向当地村委会汇报,并向镇残联申请学习用品。在镇残联的帮助下,孩子们的书本、黑板等学习用品得到了解决。
随后,邓林明从基础的汉语拼音入手,带领孩子们学习。“a、b、c……这26个字母,我整整教了一年他们才学会。”邓林明说。
三年如一日 教会残疾儿童百余字
教完了拼音字母,邓林明又开始教他们写字识字。在第一节识字课上,邓林明送给孩子们三个词——努力、感恩、坚持,虽然孩子们还不完全明白这几个词的含义,但他们学得格外认真,将这三个词一遍又一遍地写在本子上,并牢牢记在了心里。寥寥六个字,寄托了邓林明对两个孩子的深切期望。
从那以后,只要不是雨天,在这条又窄又长的小道上总会看到一个步履蹒跚的身影,那就是邓林明。如今,邓林明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紧紧的,每天吃过早饭后就走到小道的另一头给孩子们上课,解答孩子们的疑问。如果遇上雨天路滑,考虑到安全问题,邓林明就在家看孩子们做的作业或者备课,每周都能保证孩子们有3天的学习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学习之后,吴家两个孩子学会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和100多个汉字的拼读写。
“感恩,这是我学会的第一个词语,我感谢邓爷爷,是他教我们读书识字,现在我会背唐诗会做算术题。”说话间,两个孩子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八旬“老师”的心愿 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孩子
今年80岁高龄的邓林明,还一如既往地往返在那条崎岖小路上,只要孩子们需要,他就会坚持下去。“我也是一名残疾人,深知残疾人的需要。这两名残疾儿童家庭情况特殊去不到学校,但我希望他们也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在该获取知识的年龄拥有学习的权利,让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爱去激励他们奋发坚强,这才是真正为他们续接‘折翼’的康复良药。”邓林明说,这样,残疾孩子就能载着理想和正常孩子一起在祖国的蓝天下飞翔,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乐观心态去开启人生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