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95 期
内容监制:康延芳 页面监制:侯了 栏目主持:林楠 编辑:韩曜聪
第 495 期
阿牛的笑 喂猪劈柴让日子过得甜蜜蜜
弯弯的眼睛,白白的牙齿,阿牛特别喜欢笑。
今年6月阿牛收到了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
喂猪、劈柴、翻山越岭……阿牛从小面对的生活没有大海,却依旧春暖花开。
生活中的阿牛
阿牛全名吉佐阿牛,身边的朋友都说,她是个爱笑的姑娘。她来自四川大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个贫困山村,“彝族年有杀年猪的习俗,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却穷到没有猪、杀不起猪。”也是因为家里穷,小时候的阿牛吃的主食是玉米面,连米饭都只能偶尔吃一次……
但阿牛说:“不苦。”
不苦是因为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从记事开始,做农活就是她每天都要做的事儿。“走喽!割猪草去!”从学校步行一个多小时回到家,阿牛站在家门口一吆喝,邻居的几个小伙伴就嘻嘻哈哈一起出门。阿牛说,在山里没有电脑没有网,也没有什么玩具,所以每天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山上砍柴、割猪草就是他们的“娱乐方式”。
几个小朋友看起来瘦瘦小小,可挥起镰刀割起猪草来却一点不含糊。背着几乎和她一样高的背篓,阿牛挽起裤腿儿,弯着腰左手拉着一撮猪草,拿着镰刀的右手娴熟地从左手下方不到3厘米的地方割了下来。小伙伴嘻嘻哈哈的笑声回荡在开满野花的山野里,那是阿牛儿时最快乐的时光。
阿牛
阿牛的左手食指上还留着3条当年割猪草留下的疤。“一刀下去就割到自己手上了。”想起当年自己被割伤的场景,阿牛没有一点害怕或者担心,她用右手摸摸左手食指关节处那道将近3厘米的伤疤,“刀口大了就不会疼的”,她打趣地说。
她记得当时还在读一年级。镰刀落在手上,几厘米的口子一直流着血,“我们在村里经常受伤,这没啥。”她没哭,也没惊慌地跑回家找爸妈,艰难的生活似乎让只有7岁的阿牛“冷静”得远远超过自己的年纪。“跑回去哪儿行呢,来回一趟挺远的,我回去那些猪草就没人割了。”同行的小伙伴随身撕下一条布条,阿牛三下五除二把手指一裹,接着把剩下的半框猪草割完才回家。
回忆之前的点点滴滴,除了一如既往的微笑,阿牛说得最多的是“我觉得不苦啊。”
阿牛的抠 不舍得买300的卧铺票却买了6000的棉絮
阿牛身上穿的T恤,虽然颜色看起来不新,但也干净整洁。同学说阿牛特别“抠门”。
阿牛(左四)在大凉山的一个农村了解当地的贫困情况
初中时住读,阿牛每周回一次家,为了省几块钱的路费,她每个周末都步行回家,然后再步行去学校,一趟就要两三个小时,一走就是3年。
再到后来,阿牛考上了西昌市的高中,结束了每周步行回家的岁月,坐车都要七八个小时的路程她变成每学期回一趟家,这也让她度过了许多个独自在宿舍的夜晚。中秋、端午……许多个这样的节日里,书本陪伴着阿牛,让只有16岁的她把对家人的思念放在心底。
小时候的艰辛的生活让阿牛养成省吃俭用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直到今年去清华大学参加博士生面试时,她仍舍不得花300多块买一张卧铺车票。“我是担心万一考不上,这个车票就浪费了,还不如少花点。”于是她硬生生坐了二十几个小时硬座,从重庆一路坐到了北京。
300多块不舍得花,但花6000多块回收旧棉絮的时候她却一点都没迟疑。阿牛曾去过的布拖县若普村是国家级贫困村,那里的贫困村民直到现在仍穿着编织袋做成的马甲在地里劳作,光着脚丫在雪地里放羊,全家蜷缩在一床破旧不保暖的被絮中取暖。阿牛发现,临近毕业,学生们总是发愁棉絮被褥不好处理,扔掉又太可惜,留着又不方便。于是她开始在校内自费收购完好干净的棉絮被褥,打算等到离校的时候,统一寄往若普村。
阿牛(左一)在毕业季自费回收被褥要送给家乡的贫困家庭
她奔走于各个宿舍楼之间,收集的被褥也越来越多。棉絮被褥不仅重,还占地方,收来了,如何运送,怎么存放,都是问题。好在这些问题并没有成为这场“爱心运动”的绊脚石,学院老师知道后非常支持阿牛,专门清理出两间教室供阿牛存放物资并给予一定经费支持;阿牛的支部书记汪亚军老师主动提出自己开车帮阿牛运送物资,从此以后,汪老师随叫随到,一趟又一趟地,开着自己的车在校园里来来回回运送着收到的棉絮和被褥;阿牛的导师王志章老师也主动表示愿意承担将棉絮被褥寄往若普村的全部邮费。慢慢地,阿牛的老师、朋友、学弟学妹、老乡……都加入到阿牛的被褥收集队伍中来,在阿牛的带动下,这场爱心接力一直持续着。
45天的时间,阿牛自费回收了650床棉絮,“我不想用爱心绑架大家。”除了个别学生免费捐赠外,阿牛都是按照正常的价格回收。一个一个联系,再一个一个上门取,不仅没有回报,这个不舍得买一张卧铺车票的姑娘花了6000多元,为家乡65户贫困家庭寄去了650床被褥。
自费回收被褥的事儿,已经是阿牛第二次做,第一次是大学毕业。导师王志章告诉记者,这样的事儿他在知道的时候并不感到奇怪,“她就是这样一个人,帮助别人就是她的目标和理想,其实除了大家知道的回收棉絮这件事之外,她做的好事儿太多了。”从王志章处记者得知,这次受捐的村庄其实就是之前阿牛去过的村子,正是因为她一直心系着那里的贫困村民,所以才有了这次的义务回收。
阿牛说这样的事儿只有在毕业时候才会有这么多时间来做,但她会继续下去,“下一次就是在清华大学博士毕业时候了。”阿牛笑地露出了弯弯的眼睛。
阿牛的路 从被别人帮助到帮助别人
考上重点大学、保研、保博,生活似乎眷顾了这个爱笑的姑娘。然而进入大学后她曾面对过的那一连串的挫折,只是被她自己化为笑谈,说成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阿牛(右)和妈妈(左)
回首7年前,考上重点大学的阿牛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满怀信心,她想着要多参与学生工作,于是开学前一周她就早早来到学校,希望能在新学期伊始多做些事情,因为她报名竞选了年级长。事与愿违,最终年级长花落他家。不仅如此,在评选前,参与学生工作的同学还开始排挤阿牛,参加年级会议时刻意不通知她,还不和她说话……从小是班里第一名,学校活动也经常参加,经常都是老师同学眼中焦点的阿牛忽然不知所措。
“我特别想改变,但我不知道哪儿错了,我不知道该怎么改变!”那段日子,阿牛在没人的宿舍嚎啕大哭一场,她说自己都开始怀疑大学究竟意味着什么了。然而一场讲座让阿牛学会了人生中重要的两个字——放下。
那是一场很普通的社会企业来宣讲的讲座,具体讲了什么阿牛没记得多少,但她从那个讲座中明白的道理却让她铭记一生,“人要学着放下一些东西,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阿牛想到了自己最初的理想,就是帮助别人,既然现在没能参加到学生工作,那何不去做些可以帮到别人的事情呢?
阿牛在有能力的时候总不忘那些曾和她一样贫困的孩子
自己的经济并不宽裕,该怎样去帮助别人?她最先想到的就是支教,没有加入任何公益组织、不依靠任何人,她联系到了自己家乡的母校,她决定利用寒暑假给那里的孩子们带去精神上的财富。
可以说第一次的支教开启了阿牛的爱心之旅。在支教期间,她遇到前来考察的爱心公益团队,几经她的耐心讲解、劝说,终于为学校几个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联系到了资助对象,之后便陆续有了更多的爱心人士、爱心团队来到这里。
从大一入学到现在研究生毕业,她的助人之路从未停止。可是如她所说,平淡无奇的生活总得有点波澜,逐渐宽裕的家庭、稳中有进的学业、不断前行的爱心事业……这些都已经让阿牛无比感恩。
可就在阿牛还在高兴以第三名的成绩成功保送本校研究生时,生活的无情总会给你一巴掌。“那是即将升大四的暑假,我刚回家没多久,天天有人上门逼债,如果再不还钱,我们家人的安全可能都要受到威胁。”前些年阿牛的家里人积攒了一点钱尝试做点生意。谁料,不仅没赚到钱,还欠了一屁股债,周围的亲朋好友早已躲得远远的,更别提借钱。那时的阿牛陷入了有记忆以来的最大的焦虑,作为家中长女,她不知该如何替父母分担,她开始恨自己能力太小。
思前想后,她决定,厚着脸找学校的领导、导师帮忙,得知家里情况的院领导和导师只对她说了一句话:“安心读书。”便倾囊相助为她解围。
解了家里的困境,阿牛还没喘过气来,2016年春节前夕,父亲忽然被查出肾衰竭晚期。“去医院时医生告诉我们,两个肾都不行了,已经晚了。”那个春节,原本的四口之家只剩下阿牛、弟弟和母亲。
从小在大凉山的小山村长大的阿牛总是带着微笑
谈起这接连而来的挫折,阿牛仍很释然,从不抱怨。她说母亲乐观积极的性格给了她莫大的心理支持,无论遇到什么事,她始终相信,所有都会变得更好。
“你看我现在,不正是变得更好了吗?”阿牛豪气地说,到目前自己还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接下来在读博期间希望可以去哈佛大学参加交换学习,而这也正是她的下一个目标。
“所有的阶段目标都是为了成为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做准备,因为我是立志要做一个可以帮助别人的人。”阿牛说,这个目标要用一辈子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