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3 期
内容监制:唐蜀春 栏目主持:冯珊 本期主持:冯珊 编辑:熊世华
第 513 期
生活的每一面都有意想不到的精彩
不管再忙,行程安排得再满,每到一个地方,刘炜都必定要去当地的博物馆转一转,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不同的是,两年前,她是以游客的身份去看展品,了解藏品的故事,感受各种博物馆的不同风格和氛围。如今,她更多地会去实地研究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策划和实施,与当地博物馆管理者交流整体规划与运营经验。
29岁的重庆女孩刘炜,温婉清丽,长发披肩,说起话来语气轻柔却坚定有力。每当有游客到大圆祥博物馆参观时,她都尽量亲自到现场讲解,很多来这里的小朋友和大学生,自然也就喜欢上了这位馆长“小姐姐”。
刘炜是重庆大圆祥博物馆的副馆长,说到大圆祥博物馆,好多重庆市民对它并不太熟悉。这座位于重庆璧山城区20公里外的博物馆,是在倒闭的璧山天福碗厂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它隐于乡野田间,不为人知。但在私人收藏领域,却声名在外,这里主要收藏明清时期的木雕、石雕等巴蜀民间建筑物构件,其收藏量可以恢复上百座巴渝古寨大院,是目前中国西南地区巴渝古建筑收藏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
大多数时候,刘炜都泡在博物馆,虽然是副馆长,但这里的藏品众多,要把每一件藏品都“吃透”,还得下很多功夫。两年前的今天,刘炜还是一位身着干练职业装、在工作上游刃有余的金融白领,跨界到博物馆,她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还是挺自信。
2015年,刘炜从美国东北大学毕业,回到重庆后便进入花旗银行重庆分行工作,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她就将业绩做到了重庆第一、全国第二。刘炜告诉记者:“原计划在银行工作一段时间,就会找机会自己去创业,做生意。”毕竟父辈也在经商,从小耳濡目染,刘炜对自己有相当明确的职业规划。
有一天,父亲找到刘炜,表示想和她谈一谈。“他当时非常严肃,可以说是郑重其事,他想让我去大圆祥。”刘炜向记者回忆当时的情形,“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父亲对于文物藏品和大圆祥博物馆那种深厚的情感,从小就打动着刘炜,她太了解父亲了,她要去帮助父亲。
父亲的坚守让每一件文物都有了价值
大圆祥博物馆馆区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馆区有佛像、石雕艺术品、匾额、建筑木、家具木雕等几大类展馆。每一个展馆内,都层层叠叠堆满了各种精美藏品。其中明清时期的古门、窗、家具等古代木雕艺术精品上万件,各种宗教造像数千余尊,匾额、古床、桌椅、神龛、神位等上万件,石像、石墩、石板、石狮、石窗、石柱等数千件。
这里的每一件藏品都凝聚着父亲刘健的心血。父亲自幼喜爱传统文化,他一边做生意,一边“收破烂”,二十年来走街串巷,四处奔波,用尽了自己的大部分财力,把这些被人遗忘的老物件——捡拾回家。
“虽然我父亲看上去五大三粗,我们都开玩笑说他是个农民企业家,但是我知道,他是一个极重感情,内心极其柔软细腻的男子。”父亲告诉刘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既然生在了这方水土,就要对得起这方水土的养育之恩。”每当父亲看到祖宗留下来那么多美好的古建筑,被后人拆毁遗弃的时候,他都会伤心不已。父亲的这种心痛和遗憾,女儿刘炜都能感受到。
“有一次,我和父亲来到一个几乎荒废的寺庙,寺庙的墙上有唐代留下来的壁画,这些画美得让人惊叹,但其中的一部分,却已被日本人毁坏。其实,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父亲都很沉默,什么都不说,我却看到了他湿润的眼眶。”
一开始,刘健把这些藏品买回来放在家里,之后他就用几万平米的商业门面来堆放,“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他也不愿多向人解释,但我能懂。”再后来,藏品越来越多,这么多藏品堆放在仓库不能体现它们的价值,父亲就提出一个观点,“死于藏,活于放”,父亲说要让这些藏品活起来,让更多人来欣赏它,并且能从中学到什么,这样一来,还可以带来一些收入,让博物馆有能力保护更多老祖宗留下来的珍品。
“20多年来,父亲都是在捡拾这些记忆,而我就是要捡拾这些被人们遗忘的故事和传统的文化,然后将他们传播出去,这样,文化才得以传承。”刘炜就这样跟随父亲,来到大圆祥,开始了她的博物馆生涯。
刚来博物馆的时候刘炜也纠结过,困惑过。她的初心是把博物馆的文化元素进行二次创作,让文物成为现代生活中的萌宠,让博物馆里的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于是她创办了“重庆笑脸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来作为大圆祥博物馆的文化输出窗口。
“博物馆的管理体系和构架不健全,票务系统与人才团队都不完善。”这让见过大世面的刘炜有点摸不着头脑。“我很清楚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短时间内也看不到任何成果,我不断问自己来这里能做好吗?”父亲鼓励她:试错也是一种成长,阅历就是财富。
在父亲的支持下,刘炜开始着手博物馆解说团队的培训、票务系统的建立、旅游体验活动的设计,这一切逐步制度化以后,博物馆也慢慢建立了新的运营团队。
刘炜越来越有信心,此时,她也有了更多的打算。
让传统文化走上创新传承之路
在8月上旬结束的2018年度全国非国有博物馆馆长培训活动上,刘炜受益匪浅,“目前,全国大多数博物馆还停留在藏品简单展出、展览这个层面,没有真正做到把文化输出到教育这样一个阶段。”当代博物馆的教育,不是单纯的内容讲解,也不是学校教育里的知识性填充,刘炜说,更多的应该是关于方法和实践的学习,去引导来到博物馆的参观者们去思考,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让他们通过文物,主动去学习、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
“将大圆祥博物馆打造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交流平台。”基于这样的理念,依托博物馆,刘炜开始打造体验式文化之旅,让来到博物馆的每一位参观者深刻地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目前,大圆祥博物馆已经推出的“重庆祖屋•巴渝传统文化游学之旅”“我在博物馆抄家训”等一系列博物馆文旅活动,备受亲子家庭的欢迎。
“做旅游体验活动,我先问问自己,如果我是游客,我会喜欢什么,我会在脑海里先过一遍,如果我来到这个地方,我希望得到什么。”刘炜在这方面发挥出女性特有的细腻。
下半年,刘炜的团队会专注推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与博物馆元素相关的产品,“要真正让藏品活起来,不仅要深挖它的文化内涵,还要博物馆真正走进大众生活,让文物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并用年轻人的‘语言’重新诠释文物的美。”
在文创产品这块,他们以传统吞口为蓝本,创作了多款卡通化的吞口形象,开发了吞口食器碗、吞口书签、吞口抱枕等系列产品。融合了馆内诸多门神形象,他们还开发了门神泥板画套盒,让大家在家里就能自己动手做出门神泥版画,让这门古老艺术重获生机。
刘炜说,接下来,大圆祥博物馆还将通过新的技术,向参观者更全面地展示馆藏文物,同时,还将通过线上国学课等形式,把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它承载的传统文化传递给更多人。
对于未来,刘炜想在教育和文化输出的方向发展并逐渐完善,“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预计今年下半年,大圆祥博物馆和清华大学合作出版的《中国建筑上的家规家训》将出版。“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将更多藏品拿出去多方展出,让全世界重新认识巴蜀人民的智慧,感受中国人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过程中作出的努力。”
“传播和传承中国文化,我们的初衷一直没有改变,将来还会更加坚定!”采访结束时,刘炜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