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7 期
内容监制:唐蜀春 栏目主持:冯珊 本期主持:尹建红
第 517 期
毒蜂伤人 妙手救治传佳话
2006年的一个夏日,烈日当空,重庆彭水县诸佛乡珍加场镇的街面上空无一人。街边小卖部的老板在遮阳棚下昏昏欲睡。一向人来人往的医院,除了值班医生,见不到几位病人。
突然,一阵刺耳的铃声响起。乡卫生院医生冯庆双连忙从腰带上取下手机,按下接听键。“冯医生,快帮帮我。”手机里,一位中年男子用急促并带着哭腔的声音喊道。“你慢慢说,是啥子情况?”冯庆双一边安慰电话里的男子,一边从衣兜里掏出笔记录。
电话里的男子名叫王云华,是场镇附近的村民。当天上午,他女儿在山坡上放羊时被毒蜂蜇伤,昏迷不醒。“王云华把他女儿送来的时候,孩子已经休克了。”冯庆双回忆说。见此情景,冯庆双立即吩咐王云华把他女儿平放在床上,然后从药柜里拿出一包黄色药粉,和着蜂蜜水给患者灌了下去。大约30分钟后,患者苏醒过来。看到女儿恢复了神智,王云华激动得紧紧握住冯庆双的手:“谢谢你,冯医生,要不是你,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从那以后,冯庆双善治毒蜂蜇伤的事情就在当地传开了。
承传统破陈规 治病救人义不容辞
冯庆双是从哪里学来的这门医术呢?“我这药方取材于蜂毒草,是我曾祖父冯仁顺传下来的,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冯庆双说,当时冯仁顺立下家规,要求医不图财、技不传奸、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女、一代传一人。
诸佛乡地处武陵山区,当地湿度大、雾气重,山高林密,毒蜂种类多,繁殖力强。“尤其是每年的10月和11月,毒蜂很躁动,见人就蛰。”冯庆双告诉记者。
虽然疗效好,但冯家这门医术却并没有多少人知晓,在家规的约束下,他们几乎不对外宣传,直到有村民被毒蜂蜇伤致死的事件发生。“邻村万大忠的儿子在山上放牛时被毒蜂蜇了,当时我有心给他服用我的药方,无奈家属不相信我,孩子被送到医院也没有抢救回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冯庆双摇头叹息,“如果当时知名度大一些,晓得我这个药方的人多一些,很有可能就挽救了一条生命。”
还有一次,诸佛乡庙池村小的3个学生在上学路上被一群马蜂攻击,受伤严重。“我当时接到学校老师的电话,说有3个学生娃被马蜂蛰到了头部,肿得厉害,希望能帮忙救治。”冯庆双回忆说。
情况紧急,加上事发地点距离太远,冯庆双和学校老师约定,让他们往医院方向赶,同时自己也赶去半路会合,“走盘山公路太绕,走小路要节省很多时间,于是我就带着药方抄近路,跑了差不多两公里。”因为救治及时,3个孩子脱离了危险。
通过这两件事,冯庆双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药就是用来治病救人的。于是,冯庆双打破“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女”的家规,将这门技艺传授给女儿和女婿。女儿女婿也在父亲的指导下博采众长,综合各地蜂毒疗法,逐步优化冯氏蜂毒疗法。
如今,冯庆双一家每年医治近100名被毒蜂蜇伤的乡亲。因为疗效显著,2017年《诸佛冯氏蜂毒疗法》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钻研蜂毒草种植 广收徒弟造福百姓
“蜂毒草生长在特定的土壤环境中,每年只有7月和8月才能采集,季节性很强,而且今年采了明年原地方还不一定生长。”冯庆双告诉记者。为了采药,年逾七旬的冯庆双早上7点出门,晚上8点回家,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但全年采回来的蜂毒草制成药粉后也不过一斤左右,药材严重匮乏。
于是,冯庆双开始研究蜂毒草的种植技术。谈起种植经历,冯庆双一脸的懊恼:“种了几年了,很不好种。一开始是在楼顶种植,用的岩窝泥,也经常浇水施肥,但还是没长出来。”屋顶不行,又换到地里,他告诉记者:“和以前一样,草根在地里过不了多久就腐烂了。”
冯庆双不停地尝试,然而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以至于他怀疑蜂毒草根本就不适合人工培植。正当他准备放弃时,他发现在屋旁树荫下的一个角落,居然有蜂毒草破土而出。现在,看着地里两三厘米高的嫩芽,冯庆双很是欣慰。
除了研究蜂毒草种植技巧,冯庆双还决定广收徒弟,造福更多百姓。他说:“全国各地,只要品德好、医德好、想来学的人,我都愿意教。药方嘛,就是用来治病救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