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3 期
第 523 期
不远万里来重庆学杂技
4岁,你在干什么?也许正依在母亲怀里数着星星,也许还拉着父亲的手要玩具,可4岁的张晟嘉已经是体校的一名学生了,虽然年纪小,但练起基本动作也是有模有样。小晟嘉在体校一待就是5年,练就了一身“童子功”的张晟嘉,代表学校参加“全国青少年技巧锦标赛”,这次比赛让他第一次看到了杂技,“真的很神奇,当时看到魏葆华和吴正丹两位前辈表演的《天鹅湖》,我真的是不自觉地发出感叹,有人可以在肩上、头顶上跳舞,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张晟嘉激动地给记者描述着当时的情景,就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张晟嘉与杂技的缘分,就在此连上了。
由于在“全国青少年技巧锦标赛”中表现出众,张晟嘉被当时的重庆杂技团团长陈涛看中,邀请他来重庆学习杂技,刚满10岁的张晟嘉一头雾水,要不要去重庆呢?“我回家问爸爸妈妈,他们说看我自己的想法,我想了好久,后来权衡了利弊,还是决定跟陈团长来重庆。”晟嘉说,家里条件不好,父母上班很辛苦,来重庆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杂技,又能为家里减轻负担,一举两得。于是张晟嘉离开了广西老家来到重庆,踏入了自己的“杂技世界”。
“挑杂技演员很严格,一般6岁以上的小孩都不在甄选范围内,而我算是‘超龄’儿童了。”张晟嘉开玩笑地给记者介绍他刚来重庆杂技团的情况,虽然之前在体校有些基本功,但是和杂技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于是张晟嘉比以前更努力,“以前在体校,父亲就跟我说,别人做10次,你就做20次、30次,付出总会有回报。”张晟嘉说,父亲这句朴实的鼓励影响了他,本来好胜心就极强的张晟嘉更加认真,团里的老师都对他赞不绝口。
成功or失败 没有百分之百
时光如梭,一转眼3年过去了,张晟嘉的杂技舞台也从重庆走向了世界,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法国、德国等国家都留下了张晟嘉的足迹。
在全球各地如此多的表演中,最让张晟嘉印象深刻的是英国的那场表演,说起那场演出,张晟嘉的脸上多了一份阴霾,“难以忘怀并不是因为多么成功,恰恰相反,那场表演的最后一个动作我完成得并不标准,观众其实并没有感觉出来,但是下台后,团长把我训惨了。”
张晟嘉说,那次表演让他有了深深的挫败感,可是他来不及沮丧,失败说明自己的练习还不够,需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练习上,于是,对于那个“不标准”的动作,张晟嘉反复练习,直到每个走位,每个细节都烂熟于心。张晟嘉说:“每个动作都过了自己内心的标准才能拿出来见人,其实,杂技并没有百分之百的完美,但是只要肯花时间练习,呈现给观众时就能无限接近百分之百。”
那场不完美的表演让张晟嘉成长,他开始研究更高难度的动作,正在张晟嘉纠结如何着手的时候,一场《地圈》的表演让他茅塞顿开,“《地圈》是杂技节目里的老节目了,整个节目的看点就是要从一个个圈里钻过去,越钻越高,动作就越难,我想从这么一个耳熟能详的老节目入手,加大难度,肯定会有很好的突破。”有了这个想法,张晟嘉开始请教老师,用心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最后他在这个本来就很难的杂技节目上增加了720度转体过5圈,后鱼跃过8圈以及自创的360度后踢踹过5圈和360度过7圈,每一个动作只听名字就为张晟嘉捏一把汗,而他看上去还挺轻松,他说还是那句老话:“纠结成败不如勇敢面对,试了、练了、动起来我们才能无限地接近那个百分之百的完美。”
杂技不轻松 热情很重要
其实在很多人的认知中,杂技的练习很辛苦,杂技演员的柔韧、平衡、轻盈都是一个普通人不可及的,可是在与张晟嘉的对话中,没有听到一个“苦”字,这让记者很好奇,难道训练真的不苦吗?“苦,什么是苦呢?生老病死为苦、怨憎爱别为苦、求而不得为苦,为梦想而努力我觉得不是苦。”张晟嘉说,他觉得杂技的练习是很枯燥,不过对付这样的问题,张晟嘉有自己的小妙招,那就是每次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在练习360度后踢踹过圈的时候,每多过一个圈就小小地奖励一下自己,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热情,这样才有动力继续前行,每天都会有惊喜,都会体验到苦尽甘来的滋味。而这样良好的心态也让他获得优异的成绩,张晟嘉参演的杂技剧《花木兰》就荣获文化部“2010-2011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重庆市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文化部“2010-2011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商务部“2013—201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称号等多个奖项。
张晟嘉就是这样一个阳光大男孩,每天在冲向梦想的路上努力着,每一次观众热情的掌声都是他最大的补给,现在流下的汗水,将照亮舞台,而舞台上就是那个最闪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