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9 期
第 539 期
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当天,重庆市2018年“宪法宣传周”暨“国家宪法日”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在江津区元帅广场举行。活动上揭晓了2018年度“重庆十大法治人物”,获奖人中最为年长的一位,是来自北碚区金刀峡镇的小学退休教师——王凤炳。
“我没有想到自己能获得这个奖。”今年已经80岁的王凤炳告诉记者,“我觉得自己平时做的,都是很普通的事,没什么特别的。”
王凤炳缘何获得如此殊荣呢?故事还得从20年前说起。
自费创办“农家书屋” 丰富邻里精神生活
20年前,王凤炳从三尺讲台退下来,拒绝了儿女请他去城里安享晚年的好意,决定留在家乡。“在城里没人一起看书,一起说话,住了四个月,我就带着一堆书回到了镇上。”王凤炳平时喜欢阅读报纸杂志,遇到感兴趣的内容,还会剪下来做成剪报。
当时的偏岩古镇交通闭塞、发展相对缓慢,镇上居民普遍没有读书看报的习惯,更为严重的是,一些留守儿童放学之后无人管教,成天钻网吧、打游戏。对此,王凤炳忧心忡忡,他认为要改变贫困,必须先从改变思想上的贫困着手。经过反复思考,王凤炳决定拿出自己的积蓄,在镇上办一间免费书屋,让居民们有一个读书看报、增长见闻的场所。
2002年,“农家书屋”开张了。王凤炳的退休收入并不高,但每年他都要拿出4000多元来购买各种报刊书籍,还通过办理剪报、自编书籍、订购书报等方式,不断更新和丰富书屋的藏书。这些年下来,书屋收集的图书达8000余册,各类报刊数万份。为了给大家营造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他挤出资金在书屋里装了空调,还备上茶水。如今,古镇上的书香气息日渐浓厚,他的书屋也成了当地人的休闲乐园。从这里走出去的,既有种植养殖能手,也有技术标兵。他们把在书屋里获取的知识,与尊贤崇德的传统一起,带到了外面的世界。
“让大家养成天天学习的习惯,每天来这里读书交流、增长见闻、提高素养,是我最大的目标。”王凤炳笑着说道。
自学法律义务普法 调解邻里纠纷
说起创办书屋的另一个原因,王凤炳笑言完全是“被逼的”。
镇上的居民们遇到经济上、家庭上的纠纷不知道怎么解决,会主动去书屋翻书寻找帮助。如果翻书解决不了,大家就会找王凤炳来“主持公道”。“当时我一口气买了几十本法律相关的书籍放在书屋里,方便大伙儿查阅,我自个儿每天没事也看。”王凤炳说,为了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只有先给自己“充充电”。
王凤炳回忆说,几年前,一对夫妻由于妻子不愿意赡养丈夫的父母,导致夫妻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甚至拳脚相对。“在处理这种家庭矛盾的时候,就不能仅仅只给他们讲法律,还得从情感方面入手,毕竟家和万事兴啊!”王凤炳说。最后,经过调解,夫妻两人都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重归于好,一家人和乐融融。
由于析理明法、办事公道,王凤炳深受人们的信任。10多年来,他接待群众法律咨询5000人次以上,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300余件。凡是经他调解的民事纠纷,没有一个当事人去打官司,矛盾就此化解。
就这样,“农家书屋”也变成了“法治书屋”。在王凤炳看来,矛盾是调解不完的,与其等到矛盾出现了,再来进行调解,不如让更多人知法,懂法,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的产生。“现在有了读书会,即便有一天我走不动了,也能有人继续把书屋一代一代地办下去,发挥作用。”王凤炳欣慰地说道。
致力传承 守住古镇文化的根
闲不住的王凤炳退休后做的事,远不止创立了“农家书屋”。
北碚偏岩古镇是全国知名的文化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然而,早些年因为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缓慢。王凤炳想到修建便民小道,把古镇四周的学校和村落连接起来,解决孩子读书、村民赶场的问题。于是,他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捐助、群众筹劳筹工等形式,带领大家花了3年时间修建了黑水河东岸沿线全长10余公里、宽1.5米的小康路。
看到镇上不少年轻人对于古镇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王凤炳急在心里,“这样下去,镇上的人会失去对家乡的荣誉感,丢掉自己的‘根’。”王凤炳开始自已编书,他编辑的书籍以传统德育为本,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文化等内容为核心,深受当地群众好评。其中《金刀峡镇民间故事》一书,入选了金刀峡镇中心小学的校本课程。
王凤炳为家乡所做的一切,得到了乡亲们的肯定。近年来他相继获得“全国法制宣传教育模范个人”“全国书香之家”“最美北碚人”等荣誉称号。不过,也有不少人听说了王凤炳的事,都觉得他年岁已高,应该好好安享晚年,何必如此“折腾”。可王凤炳告诉记者:“我并不觉得自己有多辛苦,有多累,我每天做的事,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感兴趣的事。我觉得很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