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通顺
导航

杨通顺

来源:华龙网2018-12-28


一、人物简介

杨通顺、男、1946年10月12日、川西南矿区威远作业区车队驾驶员,退休回家乡守护国立八中遗址。

二、事迹概述

尽管已到古稀之年,他仍有一个梦想——让黄家大院(国立八中遗址)恢复往日的气派。因为,这不仅是青龙村悠久历史和深厚人文底蕴的有力见证,更是教育子孙后代的活教材。给这幢古宅安块匾,为那家窗棂雕支花,就算为邻里修一修打米机,调一调音响,也乐此不疲。10年来,杨通顺平时的修修补补,看似微不足道,却影响了身边人。他,也是受故土影响,走出去后,又选择回归做一个“守护人”。

三、详细内容

今年72岁的杨通顺是秀山县石耶镇青龙村半边街人。尽管已到古稀之年,他仍有一个梦想——让黄家大院(国立八中遗址)恢复往日的气派。因为,这不仅是青龙村悠久历史和深厚人文底蕴的有力见证,更是教育子孙后代的活教材。给这幢古宅安块匾,为那家窗棂雕支花,就算为邻里修一修打米机,调一调音响,也乐此不疲。10年来,杨通顺平时的修修补补,看似微不足道,却影响了身边人。他,也是受故土影响,走出去后,又选择回归做一个“守护人”。

当导游  

国立八中遗址位于青龙村便民服务中心旁,30%左右的建筑保存了下来。其中,防火墙上“双龙抢宝”图案保存最为完整。整个图案雕工精美,嵌入墙内,气势磅礴,尤为壮观。杨通顺现在的住处,是黄家大院的两间厢房,是解放后国家分给他家的。清朝时期,当地黄家靠经商发家,在沙刀湾河岸建起多达24个天井的大宅。1938年初,合肥沦陷后,安徽的四所临时中学和三所中等学校奉命西迁,在湘西及川东一带,以安徽西迁各校为基础成立国立第八中学,收容流亡学生和招收当地子弟入学。黄家大院就是该校的其中一处遗址。青龙盘踞,廿四厅堂照亮黄家院落;雏凤飞腾,八中学府启蒙华夏胸襟。“经常有人来这里,追忆父辈在国破家亡的环境中仍坚持学习报国的峥嵘岁月。” 青龙村党支部书记陈勇说,“每次有游客来,杨通顺都会给他们当导游,介绍黄家大院,介绍国立八中,介绍青龙,介绍秀山。” 

修古宅 

“除国立八中遗址,青龙村还有鲁家大院、石龙等历史文物。” 陈勇说,“受当地文化的影响,我们这里历来人才辈出,今年青龙村考上重本的人数占了石耶镇的一半。”“我从小就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想走出去,干出一番事业。” 杨通顺说,1965年,作为技术能手他随着招工单位前往四川自贡,并在他乡成家立业。2008年,杨通顺退休,本可以在成都安享晚年,但他选择回乡守护国立八中遗址。在诗人余光中笔下,乡愁是小小的邮票,是窄窄的船票,是矮矮的坟墓,是浅浅的海峡。而在杨通顺心里,乡愁是青青的石板,是精致的窗雕,是霸气的“双龙抢宝”图,是清澈的沙刀湾河。“回家时,发现很多建筑都被毁坏了,有些遗憾。”杨通顺说,但也很庆幸,约30%还保存较完好。“修复工作复杂、耗时,且需要足够的耐心,很多人都不愿意做。刚好,我对雕刻很有兴趣,也自学了些手艺。”正好碰上青龙村古建筑修复,杨通顺便主动揽下这一重任。深知修复工作的重要性,杨通顺丝毫不敢懈怠。雕刻,最需要的就是心无旁骛,杨通顺经常拿起刻刀就是一整天。“很多都被毁坏了,只能根据仅存的图案,重新雕刻。”落刀几何,深凿浅雕,潜心半年之久,青龙村每家每户的门窗,终于展了新颜。 

接石龙 

除朴实的古建筑,青龙村闻名的要数沙刀湾河里的两条石雕青龙了。“那两条青龙,据说是清朝康熙年间,人们为了祈福,找匠人雕刻,放入水中的,偶尔会现出水面。前些年,现出水面的龙头和龙尾被附近村民打捞起来,扛回了家中。”青龙村村支部书记陈勇告诉记者,今年夏天,一场大水之后,龙身又现出了水面。杨通顺见状,便想尽办法要将青龙还原。“所幸,村民扛回家的龙头和龙尾都是保存完好的。”从村民家要回龙头龙尾,拼接问题又把杨通顺难住了,“要保持原样,就不能用水泥凝固拼接。”最后,他不得不用钢筋和铁丝将其缠绕固定,暂时恢复了龙的原样。“有许多来我们青龙的人,就是奔着河中的石龙去的。” 杨通顺希望,文物部门能够将这条石龙修复起来。 

“守护人” 

“他对村头这些老物件非常上心,经常拿起工具四处查看、修补。”“挂牌保护的鲁世荫老宅,门匾也是他主动重新做的,以前牌子上,名字有错。”“他啥子都会做,小到换灯泡、接电线,大到修音响、修打米机。我们有啥事情,他随喊随到,热心得很。” 除了保护文物,在村民眼里,杨通顺还是个“万金油”,啥都会,啥都愿意帮。“家里电器呀、桌子板凳呀,甚至自行车、摩托车,出现什么问题,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找他,他也总是非常乐意。”青龙村村副主任陈林说,久而久之,大家有事找杨通顺帮忙,已成为一种自然习惯。同时,在他的感染下,全村村民也形成了保护文物的意识,争当“守护人”。“有人来村里找这些老物件,想搬走,大家都会制止。平时能在保护、修复上帮忙的,也都竭尽全力。”对于这些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物件,大家都爱惜有加。为方便加工制作,杨通顺自己建了一个工作房,斧头、锯子、锉刀、刻刀……各式各样的工具齐全。“经常会用到这些,当然要准备齐全,不然,别人来找你帮忙,你连工具都没有,那哪行?” 

“回乡做这些,也算是圆了我年轻时候的梦。但保护修复文物,单靠群众的力量肯定不行。”杨通顺希望,文化底蕴深厚的青龙村能得到有关部门重视。他也将继续为这份工作,尽自己最大努力。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杨通顺

2018-12-28 11:12:38 来源: 0 条评论


一、人物简介

杨通顺、男、1946年10月12日、川西南矿区威远作业区车队驾驶员,退休回家乡守护国立八中遗址。

二、事迹概述

尽管已到古稀之年,他仍有一个梦想——让黄家大院(国立八中遗址)恢复往日的气派。因为,这不仅是青龙村悠久历史和深厚人文底蕴的有力见证,更是教育子孙后代的活教材。给这幢古宅安块匾,为那家窗棂雕支花,就算为邻里修一修打米机,调一调音响,也乐此不疲。10年来,杨通顺平时的修修补补,看似微不足道,却影响了身边人。他,也是受故土影响,走出去后,又选择回归做一个“守护人”。

三、详细内容

今年72岁的杨通顺是秀山县石耶镇青龙村半边街人。尽管已到古稀之年,他仍有一个梦想——让黄家大院(国立八中遗址)恢复往日的气派。因为,这不仅是青龙村悠久历史和深厚人文底蕴的有力见证,更是教育子孙后代的活教材。给这幢古宅安块匾,为那家窗棂雕支花,就算为邻里修一修打米机,调一调音响,也乐此不疲。10年来,杨通顺平时的修修补补,看似微不足道,却影响了身边人。他,也是受故土影响,走出去后,又选择回归做一个“守护人”。

当导游  

国立八中遗址位于青龙村便民服务中心旁,30%左右的建筑保存了下来。其中,防火墙上“双龙抢宝”图案保存最为完整。整个图案雕工精美,嵌入墙内,气势磅礴,尤为壮观。杨通顺现在的住处,是黄家大院的两间厢房,是解放后国家分给他家的。清朝时期,当地黄家靠经商发家,在沙刀湾河岸建起多达24个天井的大宅。1938年初,合肥沦陷后,安徽的四所临时中学和三所中等学校奉命西迁,在湘西及川东一带,以安徽西迁各校为基础成立国立第八中学,收容流亡学生和招收当地子弟入学。黄家大院就是该校的其中一处遗址。青龙盘踞,廿四厅堂照亮黄家院落;雏凤飞腾,八中学府启蒙华夏胸襟。“经常有人来这里,追忆父辈在国破家亡的环境中仍坚持学习报国的峥嵘岁月。” 青龙村党支部书记陈勇说,“每次有游客来,杨通顺都会给他们当导游,介绍黄家大院,介绍国立八中,介绍青龙,介绍秀山。” 

修古宅 

“除国立八中遗址,青龙村还有鲁家大院、石龙等历史文物。” 陈勇说,“受当地文化的影响,我们这里历来人才辈出,今年青龙村考上重本的人数占了石耶镇的一半。”“我从小就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想走出去,干出一番事业。” 杨通顺说,1965年,作为技术能手他随着招工单位前往四川自贡,并在他乡成家立业。2008年,杨通顺退休,本可以在成都安享晚年,但他选择回乡守护国立八中遗址。在诗人余光中笔下,乡愁是小小的邮票,是窄窄的船票,是矮矮的坟墓,是浅浅的海峡。而在杨通顺心里,乡愁是青青的石板,是精致的窗雕,是霸气的“双龙抢宝”图,是清澈的沙刀湾河。“回家时,发现很多建筑都被毁坏了,有些遗憾。”杨通顺说,但也很庆幸,约30%还保存较完好。“修复工作复杂、耗时,且需要足够的耐心,很多人都不愿意做。刚好,我对雕刻很有兴趣,也自学了些手艺。”正好碰上青龙村古建筑修复,杨通顺便主动揽下这一重任。深知修复工作的重要性,杨通顺丝毫不敢懈怠。雕刻,最需要的就是心无旁骛,杨通顺经常拿起刻刀就是一整天。“很多都被毁坏了,只能根据仅存的图案,重新雕刻。”落刀几何,深凿浅雕,潜心半年之久,青龙村每家每户的门窗,终于展了新颜。 

接石龙 

除朴实的古建筑,青龙村闻名的要数沙刀湾河里的两条石雕青龙了。“那两条青龙,据说是清朝康熙年间,人们为了祈福,找匠人雕刻,放入水中的,偶尔会现出水面。前些年,现出水面的龙头和龙尾被附近村民打捞起来,扛回了家中。”青龙村村支部书记陈勇告诉记者,今年夏天,一场大水之后,龙身又现出了水面。杨通顺见状,便想尽办法要将青龙还原。“所幸,村民扛回家的龙头和龙尾都是保存完好的。”从村民家要回龙头龙尾,拼接问题又把杨通顺难住了,“要保持原样,就不能用水泥凝固拼接。”最后,他不得不用钢筋和铁丝将其缠绕固定,暂时恢复了龙的原样。“有许多来我们青龙的人,就是奔着河中的石龙去的。” 杨通顺希望,文物部门能够将这条石龙修复起来。 

“守护人” 

“他对村头这些老物件非常上心,经常拿起工具四处查看、修补。”“挂牌保护的鲁世荫老宅,门匾也是他主动重新做的,以前牌子上,名字有错。”“他啥子都会做,小到换灯泡、接电线,大到修音响、修打米机。我们有啥事情,他随喊随到,热心得很。” 除了保护文物,在村民眼里,杨通顺还是个“万金油”,啥都会,啥都愿意帮。“家里电器呀、桌子板凳呀,甚至自行车、摩托车,出现什么问题,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找他,他也总是非常乐意。”青龙村村副主任陈林说,久而久之,大家有事找杨通顺帮忙,已成为一种自然习惯。同时,在他的感染下,全村村民也形成了保护文物的意识,争当“守护人”。“有人来村里找这些老物件,想搬走,大家都会制止。平时能在保护、修复上帮忙的,也都竭尽全力。”对于这些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物件,大家都爱惜有加。为方便加工制作,杨通顺自己建了一个工作房,斧头、锯子、锉刀、刻刀……各式各样的工具齐全。“经常会用到这些,当然要准备齐全,不然,别人来找你帮忙,你连工具都没有,那哪行?” 

“回乡做这些,也算是圆了我年轻时候的梦。但保护修复文物,单靠群众的力量肯定不行。”杨通顺希望,文化底蕴深厚的青龙村能得到有关部门重视。他也将继续为这份工作,尽自己最大努力。

[责任编辑: 蓝心妤]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