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廷炎
导航

黄廷炎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1-31

一、人物简介

黄廷炎,男,1941年12月,原铜梁县川剧团龙舞一级编导。

二、事迹概述

男,78岁,黄廷炎1955年考入铜梁县川剧团学演员、编导。1955年他在安居镇跟随沈俊声、赵海涛等老艺人舞彩龙、打锣鼓。1965年开始学习龙舞导演。1988年北京举办首次国际旅游年舞龙大赛,铜梁龙代表四川省参赛,黄廷炎主动请缨龙舞导演,他在继承老一辈艺术家舞龙动作的基础上,融入一些故事情节,并创作了一些既有难度又富有情韵的套路,将川剧吹打乐、戏曲功架、武功把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其富有节奏,动静相宜,造型独特,含义深刻,在全国18支龙舞队中独占鳌头,捧回冠军奖杯。1994年在铜梁县川剧团退休,退休后黄廷炎开始广泛传授龙舞技艺,他所传授、培训的学员有上万人之多,上至大学生,下至幼儿园的儿童,从党政机关到农村、部队,范围遍及全国,为铜梁龙的传承发展作出突出贡献。1995年,国家体育总局召开竞技龙舞会议,黄廷炎编写的《龙舞基本动作分级规范》被确定为全国体育竞技龙舞规范。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由黄廷炎执导的铜梁龙出动500多人的表演队伍,9条大龙,引来世界的关注,从此铜梁龙舞登上了历史的巅峰,国家体育局宣布铜梁龙为“国家舞龙队”。2004年国家文化部公布铜梁龙为中华民族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项目。2006年国务院公布铜梁龙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铜梁龙舞做出巨大贡献的黄廷炎,在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又被文化部和人力资源部联合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工作者。现在黄廷炎已经78岁了,但是他仍在致力于龙舞技艺的传授,他说只要还走得动,就要一直传授下去。

三、详细内容         

2018年的中秋节,室外难得出现秋日的暖阳,但黄廷炎端坐家中书桌前,3天没有出门。作为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文化部之前组织了专人对他进行口述实录采访,形成了30多万字的传记性文字稿件。整个中秋节,黄廷炎就一直在家中校稿。

从这部即将被文化和旅游部珍藏的个人传记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黄廷炎老人传奇的舞龙人生,更是从中看到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间舞龙文化蓬勃发展的过程。

误打误撞 一生献给川剧事业

2018年9月23日,在铜梁区文联办公室看到,黄老依旧精神矍铄,步态稳重,握手时力道惊人。

黄老说,自己能在全国舞龙界获得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与自己从小练习川剧密不可分,正是自己结合川剧中的艺术、音乐和场景,将其融合在舞龙艺术中,才让铜梁龙舞从此一飞冲天。

黄老1941年出生于铜梁区安居镇。安居镇作为具有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一直以来传统文化就很兴盛。在安居,每年过年过节,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当地民间就会在镇上的街巷里举行各种舞龙、耍狮子、打莲箫的游街表演活动,现场围观群众往往人山人海。那也是年纪尚小的黄廷炎最快乐的时候,几乎追着表演队走完全镇的大街小巷。

平时安居古镇也是锣鼓不断,镇上老茶馆遍布,闲来无事的老人就坐在茶馆里敲锣打鼓地演唱具有川渝地方特色的川剧,俗称打坐唱。每天放学后路上经过茶馆回家,耳濡目染,黄廷炎慢慢也会跟着哼唱几句,有了乐感。

在家中,黄廷炎排行老大,家中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10岁时黄廷炎就弃学走入社会,自谋生路。最先,他背着背篼去附近煤炭厂捡未燃烧透的炭花卖钱。

有一天,黄廷炎捡炭花归来,路过一茶馆,围观里面的狮子锣鼓队表演,结果剧团新来的锣手始终找不到节奏,人小胆大的黄廷炎好心从旁提醒,结果被剧团负责人发现,就让12岁的黄廷炎顶替进来,加入了这个民间茶馆剧团,打坐唱。一个12岁的小孩居然可以加入剧团敲锣打鼓,还有模有样,一时成为安居镇上的大新闻,引来不少人围观。

但新鲜感没过多久,黄廷炎觉得还是要找一个正当职业谋生,于是离开剧团,去拜师学理发。1955年,一名发小到理发店告诉黄廷炎:铜梁县川剧团缺一个娃娃生,他要去报考,让黄廷炎陪他去。

于是,黄廷炎陪发小去考川剧团。没想到,到了现场发小怯场了。为了鼓励发小登台,黄廷炎在旁边用口技帮忙打拍子,结果黄廷炎准确的节拍吸引了考官的目光。最终,陪考的黄廷炎误打误撞考入了川剧团,14岁的他也成了铜梁县川剧团最小的团员。

黄廷炎说,进川剧团后,他一直登台演戏,先是演娃娃生,长大后就演武生,30多岁开始做剧团的编导,接触到了川剧的场景布置、人物造型等方方面面。而这些无意间为他开创另一番事业打下了基础。

创新舞龙 铜梁龙舞屡获金奖

黄廷炎说,铜梁,古为巴国之域。数百年来,铜梁人民与龙和龙舞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新春耍龙灯拜年,遇大旱玩黄荆龙求雨,端午赛龙舟祭江,年终舞大蠕龙、火龙、稻草龙欢庆丰年。古往今来,相沿成习,形成了铜梁民间传统的龙灯盛会,也孕育了铜梁龙舞这一巴渝民间艺术之花。

十年文革,铜梁龙灯这一民间艺术被视为封建糟粕一度销声匿迹。1980年,全国进行文化普及,开始抢救民间文化,铜梁龙才从蛰伏中惊醒过来。1983年,铜梁龙在解放碑震动山城,1984年,铜梁扎制的35节大龙首次在北京国庆三十五周年盛典上亮相。

1986年大年三十,一年一度的龙灯会在铜梁县城开演,45岁的黄廷炎和师兄弟们站在铜梁川剧团门口看玩龙,当看着一条僵硬别扭的大蠕龙从门前摇摆而过时,黄廷炎说:“如果让我来指导玩龙,我一定会玩得和他们不一样。”

1988年9月,北京将举办首次国际旅游年舞龙大赛,全国有18个地方的舞龙队参加,铜梁龙代表四川省参赛。因为国内外嘉宾要到场观看,铜梁县文化局就邀请了川剧团的三四位资深编导参加筹备会,希望重新设计舞龙动作,提高铜梁龙的艺术水平。

在会上,黄廷炎主动请缨,被确定为龙舞导演,负责50米长大蠕龙的舞龙动作编排和训练。黄廷炎说,以前的民间舞龙都是自娱自乐的民间杂耍活动,舞龙队员都是业余的农民,年龄偏大,动作不好看。

黄廷炎决定使用川剧团有一定舞台功底的年轻男演员来舞龙,举手投足更有舞台范和观赏性。第二步是如何对舞龙的动作进行创新。当时的民间舞龙只有“之字拐”“鸡渣步”等几种简单的套路,比较单调。黄廷炎说:“我当时就想,能不能把舞龙舞出一种集体舞蹈的效果。”

搞了30多年川剧的黄廷炎思来想去,最后决定把龙想象成天上来的天子,也具有人间大人物的风格,很讲究出场、表演和退场规范。

根据讲故事的思路,黄廷炎抓住铜梁龙道具较长的特点,根据龙舞线条的艺术,设计出“龙出宫”“快游龙”“慢游龙”“单侧快舞”“螺丝扭”“霸王鞭”“舞天花”“叠宝塔”“大回宫”等二十余个固定套路。

经过2个月集训,依靠创新的舞蹈编排和混合了川剧特色的场景、音乐、体育、杂技,黄廷炎执导的《鱼跃龙门》《大龙舞》在全国18支龙舞队中独占鳌头,创纪录地捧回冠军奖杯。

从此以后,在黄廷炎的编排之下,铜梁龙舞正式由自娱自乐的民间杂耍一跃进入舞蹈艺术的殿堂,登上中华龙舞的“制高点”,其编排的舞龙动作开始引领全国龙舞的方向。

铜梁龙舞 成为国家舞龙技术标准

1995年,国家体育总局在鼓浪屿召开竞技龙舞会议。黄廷炎编写的《龙舞基本动作分级规范》得到专家一致肯定,被确定为全国体育竞技龙舞规范,黄廷炎成了规则的制定者。

在这个规范中,黄廷炎将铜梁龙舞的砍、缠、钻、腾、挪、跳等套路借鉴过来,加以发挥,创新出了多人组合技巧,出现了“挂腰式”“悬背式”“撑伞式”“磨盘转”“绕身转”“金龙绞柱”等高难动作,各种舞式交替组合,千变万化,或激烈强劲,或细腻流畅,让人目不暇接。

1995年5月,全国首届舞龙大赛在北京颐和园举行,铜梁龙毫无争议地获得金奖;7月,国际龙狮大会在广州增城举行,代表中国参赛的铜梁龙又获冠军;随后的几年,只要有铜梁龙参加的舞龙比赛,冠军几乎就没有旁落过。

铜梁龙由此享誉全国,铜梁的龙舞指导教师被派往全国各地传经送宝,铜梁人扎的铜梁龙成为全国各地舞龙队的标准道具。专家们评价说:“铜梁竞技龙舞令人眼花缭乱,舞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高扬着拼搏进取的民族魂。”

史无前例 9条铜梁巨龙天安门广场表演

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铜梁龙更是史无前例出动了500多人的表演队伍,出动9条大龙,包了一列专列到北京,登上了举世瞩目的天安门广场,引来世界的关注。

作为那场铜梁龙舞的总导演,黄廷炎印象最为深刻:因为表演是在游行方队里进行,场地只有500米长,20米宽,演出时间只有8分多钟,而且要求完成时间的误差不能超过2秒,参演的却有9条巨龙,每条都是50米长,参演人数超过500人。

经过7个多月、58次修改,黄廷炎和团队终于设计出既能表现龙舞特色又符合现实条件的表演套路。“我们把九条龙呈两排展开,前面4条,后面5条,结果我们一进表演场地,那磅礴雄浑的气势,立即吸引了主席台和观众席上所有观众的目光,同时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黄廷炎自豪地说。

自此,铜梁龙舞登上了历史的巅峰。1999年,国家体育局宣布铜梁龙为“国家舞龙队”,2004年4月8日,国家文化部公布铜梁龙为中华民族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项目,2006年1月,国务院公布铜梁龙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而对铜梁龙舞做出巨大贡献的黄廷炎,则在2008年3月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又被文化部和人力资源部联合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工作者。

铜梁龙舞 写进课本走向世界

黄廷炎说,除了川剧表演和编导,自己把其它时间都用于传播和教学龙舞艺术。不仅女儿跟着自己学,国内的北京、上海、浙江和泰国都有人请他去教学。

在黄廷炎等一批老艺人的坚守下,近年来,铜梁龙舞艺术在海内外舞台大放异彩,先后参加了建国35周年、50周年、60周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内重大庆典活动,还远赴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卡塔尔、土耳其、沙特阿拉伯以及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今年黄廷炎78岁了,但是他仍然还在传授龙舞技艺,今年1月上旬他又在安居集中教授龙舞,他说只要还走得动,他就要一直教授下去。

为了促进铜梁龙舞的传承,铜梁区从2005年起将自编的龙舞及龙文化乡土教材发放到中小学校,从小给孩子普及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兴趣。此外,还招商引资打造中国龙文化博览园,并计划推出31万字的龙舞题材小说和一部电视剧。

而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铜梁龙文化,更是带动了舞龙与扎龙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观光,每年的产值超过4000万元;铜梁区从事龙文化产业的公司就有11家,至少有200多位的扎龙技师活跃于铜梁区,1500余人靠铜梁龙舞维生。铜梁龙灯彩扎制品销往全国各地和美、英、日、俄等10多个国家,不少精品还被国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2019年1月13日首届重庆铜梁中华龙灯艺术节在铜梁奇彩梦园举行了盛大的开幕仪式,活动将延续至2月19日。活动中展出150组大、中型灯组,还有龙舞、民俗表演,给市民们带来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重庆累计建成山城步道超600公里

一举高"粽"送考生 "蓝朋友"这个举动好暖

袁隆平"追星"学生证首公开

2023中国西部国际交通建设博览会在渝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黄廷炎

2019-01-31 15:08:47 来源: 0 条评论

一、人物简介

黄廷炎,男,1941年12月,原铜梁县川剧团龙舞一级编导。

二、事迹概述

男,78岁,黄廷炎1955年考入铜梁县川剧团学演员、编导。1955年他在安居镇跟随沈俊声、赵海涛等老艺人舞彩龙、打锣鼓。1965年开始学习龙舞导演。1988年北京举办首次国际旅游年舞龙大赛,铜梁龙代表四川省参赛,黄廷炎主动请缨龙舞导演,他在继承老一辈艺术家舞龙动作的基础上,融入一些故事情节,并创作了一些既有难度又富有情韵的套路,将川剧吹打乐、戏曲功架、武功把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其富有节奏,动静相宜,造型独特,含义深刻,在全国18支龙舞队中独占鳌头,捧回冠军奖杯。1994年在铜梁县川剧团退休,退休后黄廷炎开始广泛传授龙舞技艺,他所传授、培训的学员有上万人之多,上至大学生,下至幼儿园的儿童,从党政机关到农村、部队,范围遍及全国,为铜梁龙的传承发展作出突出贡献。1995年,国家体育总局召开竞技龙舞会议,黄廷炎编写的《龙舞基本动作分级规范》被确定为全国体育竞技龙舞规范。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由黄廷炎执导的铜梁龙出动500多人的表演队伍,9条大龙,引来世界的关注,从此铜梁龙舞登上了历史的巅峰,国家体育局宣布铜梁龙为“国家舞龙队”。2004年国家文化部公布铜梁龙为中华民族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项目。2006年国务院公布铜梁龙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铜梁龙舞做出巨大贡献的黄廷炎,在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又被文化部和人力资源部联合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工作者。现在黄廷炎已经78岁了,但是他仍在致力于龙舞技艺的传授,他说只要还走得动,就要一直传授下去。

三、详细内容         

2018年的中秋节,室外难得出现秋日的暖阳,但黄廷炎端坐家中书桌前,3天没有出门。作为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文化部之前组织了专人对他进行口述实录采访,形成了30多万字的传记性文字稿件。整个中秋节,黄廷炎就一直在家中校稿。

从这部即将被文化和旅游部珍藏的个人传记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黄廷炎老人传奇的舞龙人生,更是从中看到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间舞龙文化蓬勃发展的过程。

误打误撞 一生献给川剧事业

2018年9月23日,在铜梁区文联办公室看到,黄老依旧精神矍铄,步态稳重,握手时力道惊人。

黄老说,自己能在全国舞龙界获得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与自己从小练习川剧密不可分,正是自己结合川剧中的艺术、音乐和场景,将其融合在舞龙艺术中,才让铜梁龙舞从此一飞冲天。

黄老1941年出生于铜梁区安居镇。安居镇作为具有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一直以来传统文化就很兴盛。在安居,每年过年过节,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当地民间就会在镇上的街巷里举行各种舞龙、耍狮子、打莲箫的游街表演活动,现场围观群众往往人山人海。那也是年纪尚小的黄廷炎最快乐的时候,几乎追着表演队走完全镇的大街小巷。

平时安居古镇也是锣鼓不断,镇上老茶馆遍布,闲来无事的老人就坐在茶馆里敲锣打鼓地演唱具有川渝地方特色的川剧,俗称打坐唱。每天放学后路上经过茶馆回家,耳濡目染,黄廷炎慢慢也会跟着哼唱几句,有了乐感。

在家中,黄廷炎排行老大,家中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10岁时黄廷炎就弃学走入社会,自谋生路。最先,他背着背篼去附近煤炭厂捡未燃烧透的炭花卖钱。

有一天,黄廷炎捡炭花归来,路过一茶馆,围观里面的狮子锣鼓队表演,结果剧团新来的锣手始终找不到节奏,人小胆大的黄廷炎好心从旁提醒,结果被剧团负责人发现,就让12岁的黄廷炎顶替进来,加入了这个民间茶馆剧团,打坐唱。一个12岁的小孩居然可以加入剧团敲锣打鼓,还有模有样,一时成为安居镇上的大新闻,引来不少人围观。

但新鲜感没过多久,黄廷炎觉得还是要找一个正当职业谋生,于是离开剧团,去拜师学理发。1955年,一名发小到理发店告诉黄廷炎:铜梁县川剧团缺一个娃娃生,他要去报考,让黄廷炎陪他去。

于是,黄廷炎陪发小去考川剧团。没想到,到了现场发小怯场了。为了鼓励发小登台,黄廷炎在旁边用口技帮忙打拍子,结果黄廷炎准确的节拍吸引了考官的目光。最终,陪考的黄廷炎误打误撞考入了川剧团,14岁的他也成了铜梁县川剧团最小的团员。

黄廷炎说,进川剧团后,他一直登台演戏,先是演娃娃生,长大后就演武生,30多岁开始做剧团的编导,接触到了川剧的场景布置、人物造型等方方面面。而这些无意间为他开创另一番事业打下了基础。

创新舞龙 铜梁龙舞屡获金奖

黄廷炎说,铜梁,古为巴国之域。数百年来,铜梁人民与龙和龙舞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新春耍龙灯拜年,遇大旱玩黄荆龙求雨,端午赛龙舟祭江,年终舞大蠕龙、火龙、稻草龙欢庆丰年。古往今来,相沿成习,形成了铜梁民间传统的龙灯盛会,也孕育了铜梁龙舞这一巴渝民间艺术之花。

十年文革,铜梁龙灯这一民间艺术被视为封建糟粕一度销声匿迹。1980年,全国进行文化普及,开始抢救民间文化,铜梁龙才从蛰伏中惊醒过来。1983年,铜梁龙在解放碑震动山城,1984年,铜梁扎制的35节大龙首次在北京国庆三十五周年盛典上亮相。

1986年大年三十,一年一度的龙灯会在铜梁县城开演,45岁的黄廷炎和师兄弟们站在铜梁川剧团门口看玩龙,当看着一条僵硬别扭的大蠕龙从门前摇摆而过时,黄廷炎说:“如果让我来指导玩龙,我一定会玩得和他们不一样。”

1988年9月,北京将举办首次国际旅游年舞龙大赛,全国有18个地方的舞龙队参加,铜梁龙代表四川省参赛。因为国内外嘉宾要到场观看,铜梁县文化局就邀请了川剧团的三四位资深编导参加筹备会,希望重新设计舞龙动作,提高铜梁龙的艺术水平。

在会上,黄廷炎主动请缨,被确定为龙舞导演,负责50米长大蠕龙的舞龙动作编排和训练。黄廷炎说,以前的民间舞龙都是自娱自乐的民间杂耍活动,舞龙队员都是业余的农民,年龄偏大,动作不好看。

黄廷炎决定使用川剧团有一定舞台功底的年轻男演员来舞龙,举手投足更有舞台范和观赏性。第二步是如何对舞龙的动作进行创新。当时的民间舞龙只有“之字拐”“鸡渣步”等几种简单的套路,比较单调。黄廷炎说:“我当时就想,能不能把舞龙舞出一种集体舞蹈的效果。”

搞了30多年川剧的黄廷炎思来想去,最后决定把龙想象成天上来的天子,也具有人间大人物的风格,很讲究出场、表演和退场规范。

根据讲故事的思路,黄廷炎抓住铜梁龙道具较长的特点,根据龙舞线条的艺术,设计出“龙出宫”“快游龙”“慢游龙”“单侧快舞”“螺丝扭”“霸王鞭”“舞天花”“叠宝塔”“大回宫”等二十余个固定套路。

经过2个月集训,依靠创新的舞蹈编排和混合了川剧特色的场景、音乐、体育、杂技,黄廷炎执导的《鱼跃龙门》《大龙舞》在全国18支龙舞队中独占鳌头,创纪录地捧回冠军奖杯。

从此以后,在黄廷炎的编排之下,铜梁龙舞正式由自娱自乐的民间杂耍一跃进入舞蹈艺术的殿堂,登上中华龙舞的“制高点”,其编排的舞龙动作开始引领全国龙舞的方向。

铜梁龙舞 成为国家舞龙技术标准

1995年,国家体育总局在鼓浪屿召开竞技龙舞会议。黄廷炎编写的《龙舞基本动作分级规范》得到专家一致肯定,被确定为全国体育竞技龙舞规范,黄廷炎成了规则的制定者。

在这个规范中,黄廷炎将铜梁龙舞的砍、缠、钻、腾、挪、跳等套路借鉴过来,加以发挥,创新出了多人组合技巧,出现了“挂腰式”“悬背式”“撑伞式”“磨盘转”“绕身转”“金龙绞柱”等高难动作,各种舞式交替组合,千变万化,或激烈强劲,或细腻流畅,让人目不暇接。

1995年5月,全国首届舞龙大赛在北京颐和园举行,铜梁龙毫无争议地获得金奖;7月,国际龙狮大会在广州增城举行,代表中国参赛的铜梁龙又获冠军;随后的几年,只要有铜梁龙参加的舞龙比赛,冠军几乎就没有旁落过。

铜梁龙由此享誉全国,铜梁的龙舞指导教师被派往全国各地传经送宝,铜梁人扎的铜梁龙成为全国各地舞龙队的标准道具。专家们评价说:“铜梁竞技龙舞令人眼花缭乱,舞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高扬着拼搏进取的民族魂。”

史无前例 9条铜梁巨龙天安门广场表演

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铜梁龙更是史无前例出动了500多人的表演队伍,出动9条大龙,包了一列专列到北京,登上了举世瞩目的天安门广场,引来世界的关注。

作为那场铜梁龙舞的总导演,黄廷炎印象最为深刻:因为表演是在游行方队里进行,场地只有500米长,20米宽,演出时间只有8分多钟,而且要求完成时间的误差不能超过2秒,参演的却有9条巨龙,每条都是50米长,参演人数超过500人。

经过7个多月、58次修改,黄廷炎和团队终于设计出既能表现龙舞特色又符合现实条件的表演套路。“我们把九条龙呈两排展开,前面4条,后面5条,结果我们一进表演场地,那磅礴雄浑的气势,立即吸引了主席台和观众席上所有观众的目光,同时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黄廷炎自豪地说。

自此,铜梁龙舞登上了历史的巅峰。1999年,国家体育局宣布铜梁龙为“国家舞龙队”,2004年4月8日,国家文化部公布铜梁龙为中华民族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项目,2006年1月,国务院公布铜梁龙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而对铜梁龙舞做出巨大贡献的黄廷炎,则在2008年3月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又被文化部和人力资源部联合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工作者。

铜梁龙舞 写进课本走向世界

黄廷炎说,除了川剧表演和编导,自己把其它时间都用于传播和教学龙舞艺术。不仅女儿跟着自己学,国内的北京、上海、浙江和泰国都有人请他去教学。

在黄廷炎等一批老艺人的坚守下,近年来,铜梁龙舞艺术在海内外舞台大放异彩,先后参加了建国35周年、50周年、60周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内重大庆典活动,还远赴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卡塔尔、土耳其、沙特阿拉伯以及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今年黄廷炎78岁了,但是他仍然还在传授龙舞技艺,今年1月上旬他又在安居集中教授龙舞,他说只要还走得动,他就要一直教授下去。

为了促进铜梁龙舞的传承,铜梁区从2005年起将自编的龙舞及龙文化乡土教材发放到中小学校,从小给孩子普及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兴趣。此外,还招商引资打造中国龙文化博览园,并计划推出31万字的龙舞题材小说和一部电视剧。

而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铜梁龙文化,更是带动了舞龙与扎龙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观光,每年的产值超过4000万元;铜梁区从事龙文化产业的公司就有11家,至少有200多位的扎龙技师活跃于铜梁区,1500余人靠铜梁龙舞维生。铜梁龙灯彩扎制品销往全国各地和美、英、日、俄等10多个国家,不少精品还被国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2019年1月13日首届重庆铜梁中华龙灯艺术节在铜梁奇彩梦园举行了盛大的开幕仪式,活动将延续至2月19日。活动中展出150组大、中型灯组,还有龙舞、民俗表演,给市民们带来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

[责任编辑: 罗昊]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